李輝發
身份證號碼:452127197504112130
摘要:本文結合我國建筑工程施工過程中的質量控制研究現狀,分析了施工過程質量控制中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了改進措施,旨在為推動我國建筑行業施工質量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層建筑;混凝土工程;質量控制
1、前言
隨著新型建筑材料、建筑結構的不斷更新以及建筑施工工藝的改進,我國高層建筑物未來施工方向逐漸向大體積、大高度以及大跨度的方向發展。而高層建筑中,混凝土工程有著非同一般的地位,對于高層建筑的質量有著決定性的影響,一旦其發生質量問題,不但對整個工程造成嚴重的損失,而且補救工作十分困難。所以,混凝土質量控制是高層建筑施工必須要嚴格把控的要點。
2、混凝土結構施工過程的質量控制
2.1混凝土的拌制、運輸、澆筑、振搗和養護
2.1.1拌制
在攪拌混凝土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攪拌時間以及投料順序,攪拌時可以采用機械攪拌或人工拌和的方式進行,人工拌和的投料順序是在砂中加入適當的水泥,進行二次干拌,而后再將定量的石子加入其中,再干拌一次,最后加入適量水,攪拌至顏色均勻方可。機械攪拌時,為了防止出現黏結現象,在投料時水泥要夾到砂石之間,這樣,無論是筒體還是料斗內的生料都不會黏結現象,而且,在攪拌過程中,水泥不會出現飛揚現象,為避免水泥因吸水成夾生”現象,要最后加水攪拌。
混凝土攪拌時間即是自混凝土相關原材料進入攪拌桶直至混凝土卸除中間的時間,他是指符合混凝土相關質量標準要求的最低攪拌時間,最短攪拌時間因混凝土性能要求、骨料品種粒徑、攪拌機類型容量的不同而各不相同。
2.1.2運輸
卸出后的混凝土,應第一時間內送到相應的澆筑地點,在選擇混凝土運輸方案時,要綜合考慮混凝土運輸距離、運輸道路情況、建筑結構特點以及所在區域氣候條件等各方面因素。在運輸混凝土過程中,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①滿足混凝土工程所需要的澆注量;②混凝土完成澆筑預防出現混凝土初凝現象;③在混凝土的運輸中,要注重杜絕混凝土產生分層、坍落度變化、初凝、坍落度變化現象,要注重混凝土均勻性的保持。
2.1.3澆筑
在混凝土澆筑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如果在混凝土澆筑之前已經出現初凝現象,則在混凝土入模之前,需要對混凝土再進行強力攪拌;如出現混凝土分層離析現象,則澆筑之前必須進行重新攪拌。
②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如果使用漏抖或料斗,則要保證距離在2米之內;在澆筑墻、柱等豎向結構時,高度要保持在3米之內;對于不便搗實、配筋較密的結構,距離要保持在0.6米之內。不然,為防止出現離析現象,下料時要采取振動串筒、溜槽、串筒的方式進行。
③為避免澆筑底部出現蜂窩麻面現象,在豎向結構混凝土澆筑之前,要實現在澆筑底部澆筑5-10厘米厚的水泥砂漿,水泥砂漿的成本要與混凝土成分保持一致。
④混凝土澆筑時的坍落度應符合表1的規定。
表1 混凝土澆筑時的坍落度
結構種類 坍落度
基礎或地面等的墊層、無配筋的大體積結構(擋土墻、基礎等)或配筋稀疏的結構 10~30
板、梁和大型及中型截面的柱子等 30~50
配筋密列的結構(薄壁、斗倉、筒倉、細柱等) 50~70
配筋特密的結構 70~90
⑤在澆筑時,混凝土要實行分層建筑,以便混凝土振搗密實。
2.1.4養護
水泥水化作用是混凝土凝結硬化的主要原因,而必須要在合適的濕度、溫度條件下,水泥水化作用才能進行。所以,為保障混凝土凝結硬化,混凝土的保養就是要保障混凝土在合適的濕度、溫度的環境中。目前,人工護養和自然護養是主要的混凝土護養方式。所謂自然護養,指的是在平均氣溫5℃的環境下,通過保水或者澆水的方法促使混凝土在規定的時間內硬化凝結。而人工護養則是指,混凝土的濕度和溫度通過人工控制的方法,控制混凝土強度的增長。目前,常用的人工護養主要有太陽能養護、蒸氣養護、熱水養護等方式。
2.2混凝土結構施工縫的設置
2.2.1施工縫的位置
在混凝土結構施工中,由于種種原因,混凝土不能進行連續澆筑時,這種情況下,為保障施工質量,需要設置水平或者豎向施工縫。
①混凝土柱和梁的施工縫,應垂直于構件的縱向軸線,柱子留置在基礎的頂面,梁或吊車梁牛腿的下面、無梁樓板柱帽的下面,如梁的負彎矩鋼筋向下彎人柱內,施工縫也可以放在這些鋼筋的下端,以便于綁扎梁的鋼筋。
②單向板、平板樓板施工縫可留置在平行于板的短邊的任何位置。
③高度超過1m或與板連成整體的大斷面梁,可設置在樓板底面以下20~30mm處。
④有主次梁的樓板,最好順著次梁的方向澆筑,施工縫留置在次梁跨度的中間1/3范圍內。
⑤凡結構復雜的工程,如薄殼、斗倉、多層剛架、厚大結構以及雙向受力樓板等的施工縫留置位置,均應按設計要求處理。
⑥梁、板的施工縫最好做成企口式或邊塔式接縫,或采用垂直立縫的做法,不宜留斜坡縫。為此,施工前要準備隔板,隔板中間要留切口以便于鋼筋通過。
2.2.2施工縫的處理
①在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混凝土強度達到120kPa以上)繼續澆筑混凝土前,應清除施工縫表面的垃圾、水泥薄膜及表面松動的砂石和軟弱的混凝土層,同時還要將表面鑿毛,用水沖洗干凈并充分澆水潤濕,一般潤濕時間不少于24h。殘留在混凝土表面的積水應清除。
②施工縫附近的鋼筋回彎時,要注意不要使混凝土受到松動和損壞。鋼筋上的油污、水泥漿及浮銹等雜物也應清除。
③繼續澆筑混凝土前,水平施工縫宜先鋪一層10~15mm厚的水泥砂漿,配合比要與混凝土內的砂漿相同。
④應對施工縫內新澆筑的混凝土加強振搗,但不要擾動已終凝的混凝土。
2.3模板工程的質量控制
在模板工程的質量控制中,要做到以下幾點:
①模板必須要有著很好的穩定性、強度以及剛度,確保支架的支撐面積能夠滿足支撐部分要求;要保障基土排水性的同時要保持堅實。
②要準確設置模板結構各個部分的尺寸、形狀。
③,模板在現澆鋼筋混凝土梁跨度大于4米的情況下,應做到起拱,起拱高度控制在全跨長度的1/1000~3/1000最佳。
④現澆多層房屋和構筑物應采用分段分層支模的方法,上下層支柱要在同一豎向中心線上。當層問高度大于5m時,宜選用多層支架支模的方法,這時支架的模墊板應平整、支柱應垂直、上下層支柱在同一豎向中心線上。
⑤拼裝后模板間接縫寬度不大于2.5mm;固定在模板上的預埋件和預留孔洞不得遺漏,位置要準確,安裝要牢固。
⑥為便于拆模、防止粘漿,應對拼裝后的模板涂以隔離劑(隔離劑必須不污染構件表面并對混凝土和鋼筋無損害)。拆模時模板上粘漿和漏涂隔離劑的累計面積:對每件墻、板、基礎不應大于2000;對每件梁、柱不大于800。拆模前必須檢查混凝土是否達到應有強度,當混凝土達到拆模強度后,應先拆側模并檢查有無混凝土結構性能的缺陷,在確認無此類缺陷后,方可拆模。
3、結語
隨著城市土地資源的日益緊張,高層建筑已經成為了城市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混凝土工程在高層建筑施工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想要實現高層建筑的施工質量,則必須要對混凝土工程質量進行嚴格控制。混凝土作為一種混合材料,其質量受多方面的因素影響。因此,必須要對混凝土的各個影響因素制定相應的質量防范措施,嚴格按照相關規章制度施工,加強對其質量控制工作,確保混凝土工程質量能夠符合高層建筑施工要求。
參考文獻:
[1]方鄂華,高層建筑鋼筋混凝土結構概念設計,中國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8
[2]王為,超高層混凝土結構的質量控制,上海:能源研究與信息編輯部出版,2011.1.2
[3]李順秋,高層建筑施工技術,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