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學希望學院 四川南充 637900
摘要:混凝土結構課程是土木工程本科專業最重要的專業課程之一,其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直接影響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與專業人才培養水平。本文根據課程內容特點和規律,結合已有教學實踐經驗,從準確定位課程教學目標、采用適合的教學方式和改善學生學習方法等方向入手,對該課程的教學進行了研究,并給出了教學措施和體會。
關鍵詞:混凝土結構;教學探討;課程特點;教學方法
當前,隨著全球知識化經濟時代的到來,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以及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變化,高校對人才的培養方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作為土木專業的專業課程,混凝土結構課程應緊跟國家和時代的要求,著眼于應用型、技術型綜合人才為目標,從課程的開設特點及目標、教學思路和學生的學習等方向做出探討和研究,為課程的更一步的開發和專業發展做出一定的貢獻。
1 混凝土結構課程目標及特點
對于土木工程專科學生而言,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要求掌握混凝土結構中組合的五大基本構件和整個結構的基本原理,并能夠運用理論知識正確進行設計計算,并從理論角度分析實際工程中問題產生的原因,且能提供一些實際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措施,能快速適應畢業之后的工作崗位。
該課程主要特點有以下四個方面:
1.1公式多且復雜
該課程每一章均有大量的英文字母、希臘字母和各種經驗系數等融合的龐大公式陣容,而且同一字母在不同章節又有不同含義,同時公式的推導需要很強大的數學和力學基礎,并對學生的邏輯性要求很高,對于專科同學要完全理解公式的推導過程難度很大;
1.2經驗性強
該課程的前置基礎課程有建筑力學,主要含有理論力學和材料力學,材料力學中是假定材料是單一、均質、各項同性的彈性材料,而鋼筋混凝土不是理想彈性或完全彈塑性材料,所以力學中的公式和方法不能完全照搬和使用,故本課程中融入了大量的實驗數據和經驗數據,最終的規范是結合了理論、實驗和實踐等多種條件的。當然還應當注意理論和公式的適用范圍和條件。
1.3實用性強
該課程含有混凝土結構設計環節,是直接與工程實例完全結合,不同于數學、力學等其他基礎課程。例如荷載的計算方法、系數的選取、承載力計算、配筋計算等都是直接能面臨實際工程的相關計算的。
1.4靈活性強
結構設計內容有結構方案、構件選型、材料選擇、配筋構造、施工方案等,既應滿足結構的安全可靠又要滿足經濟合理。應經過方案比較,綜合考慮使用、材料、造價、施工等方面確定最終結果。這一點和之前力學課程或其它基礎課程就有很大的靈活性,沒有唯一正確的答案,可以充分發揮同學們的思維。
2 教師教學方式探討
2.1 調整教學目標
由于該課程章節內容一般的教材都是設置了10個章節以上,且章節內容多且難度大,但是課程的學時又有限。所以教師應結合教學大綱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把重點放在定性分析上,對公式推導部分和系數、字母的記憶不做過多要求,只要求同學們能做到以后能查規范或書本靈活使用公式、快速查閱各種規范、表格或數據;同時淡化題海戰術,更多的給同學們傳遞一種基本原理。基于上述講到的課程特點和性質,在教學中要“強化理論根源,弱化純公式推導;強化定性認識,弱化死搬硬套”。
2.2 明確教學主線
混凝土結構原理部分整體按照結構兩個極限狀態展開:即承載能力極限狀態和正常使用極限狀態。整個構架是總分形式,第一部分先是“總”:認識結構材料和組成結構的基本計算原則;第二個部分是“分”之一:對受彎、受剪、受壓、受拉和受扭五類基本構件承載力的計算(對應承載能力極限狀態);第三個部分是“分”之二:結構的變形和裂縫驗算(對應正常使用極限狀態)。
對于本門課程的核心內容之基本構件的學習,形成了“理論+設計+構造”的教學主線,認識到這點不僅有利于教師和同學對單個構件的把握,更引導教師在教學中對基本構件之間進行橫向比較和區別總結。
2.3 多樣化教學方式
目前對于該課程的教學大多是采用普通課堂教學模式:即PPT和板書相結合。由于課程難度大且綜合性強,學生在接觸之初就容易產生厭學情緒,故教師應拋開古板的傳統教學方式,更多地在課堂中注入一種積極向上的氛圍,也就是讓同學們建立起學習該課程的興趣和信心,這對于專科學生們尤其重要。
一、增強課件的生動性和趣味性:對于這種專業性很強的課程,大部分課件都顯得很死板,整篇的字母、公式和一堆專業術語堆積起來的文字描述,教師可在描述性的語言采用圖片、動畫或者視頻的方式展示,給學生形象上的認識同時又能提高興趣度。結合授課內容,選取典型工程事故實例進行解剖和分析,同時增強了學生的事業心、責任心,寓育人于教學過程中,在教學過程中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
二、增加課堂上學生參與度:雖然本課程整體呈現了時間緊、任務重的現狀,但是在教師能切實明白主線和目標之后,對課堂的把控就能有一些可以發揮的空間。這樣既能擺脫灌入式教學,還能更好提高教學互動效果。比如可以準備一些小型案例設計題,進行小組PK賽,或者在適當時候采用同學們走上講臺談談他們對某個問題的想法等等。
2.4 注重實踐和現場
專業課程不同于其它基礎課程在于它能直接與畢業之后的工程實際接軌,這一點必須強化在教師的課程之中。教師要緊密帶領同學們學習書本知識,緊扣混凝土等相關規范,同時也不能一味地灌理論的條條框框。可結合課堂教學,組織學生參觀施工現場,鼓勵學生利用假期和課外時間到工地實習、體驗,現場學習鋼筋布置、鋼筋的錨固、搭接、延伸、彎起等構造要求;鋼筋混凝土構件如何澆注等等。通過這一系列的實踐教學,除了更加深學生對書本知識的認識外,還能激勵學生有更大的學習動力。
3 學生學習方法探討
上述主要闡述了教師如何提高對教學的認識,教學是“教”和“學”互相磨合的過程。故以下主要探討一下學生們中該課程的學習中應注意事項。
3.1 改善學習習慣,培養專業素養
對于專科同學們,常年來已經形成了很多不良的學習習慣。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教學的最終目的仍然是學生能成才。好的學習習慣應是課堂和課外同時鍛煉和培養。課堂前需要“五齊”裝備齊全:人、書、筆記本、筆和計算器;課堂中嚴格控制紀律,尤其是學生懶散的學習風氣;課堂外組織專業性案例分析作業。讓同學們在課堂課內都能感覺到作為土木專業人嚴謹、紀律而富有責任感的使命。
3.3 優化成績考核,注重能力提升
針對專業性課程和專科基礎的同學們,著眼于目前國家對高校人才的培養目標,創新和能力培養是核心。成績考核的改革也能成為一支標桿。常規的期末考試已經形成了如高考般的應試教育,同學們一般只能在短期之內形成一個知識體系,且易形成死板、死記硬背的風氣。
未來的考核方式會逐漸淡化卷面考試的格局,對于混凝土結構課程可以采用“案例設計計算+開卷理論考試”,在實際的設計過程中體會繁雜的公式、學會查規范、提高計算能力,而靈活式理論考試則采用開卷形式,讓同學們真正能認清本質,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姜封國,薛志成.《混凝土結構》課程的教學改革[J].科技資訊,2007,(3).
[2]章雅球,梅庭玉,萬蕓.《混凝土結構》實踐教學探索[J].南昌高專學報,2005,(5).
[3]周軍文.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中“混凝土結構”課程的教學改革探索[J].常州工學院學報,2007,(1).
作者簡介:
姚志華,(1986-),女,西南交通大學希望學院,助教,主要從事土木工程建筑結構類課程的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