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建悅
婚姻法是私法,是調整和保障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其主要目的不在于制裁,而在于解決糾紛、分清責任,保護無過錯方的權益,調整社會秩序。而且,規定的制裁也應為保護無過錯方的權益服務,制裁是手段,保護才是目的,所以,立法應該保護與制裁并重。適用到無效婚姻制度中,需要體現對善意當事人及無效婚姻存續期間所生育的子女的保護,這種保護應該以對導致無效婚姻情形發生的當事人的制裁為前提,建立無效婚姻的賠償制度,恰恰能夠起到這種作用。
一、關于無效婚姻賠償制度立法例
關于無效婚姻制度的法律后果方面,不同的國家在立法理念、制度構成以及具體的規定上,有著許多相似的地方,各國都十分注重無效婚姻的無過錯方的權益保護。《法國民法典》第 201 條、202 條規定:“經宣告無效的婚姻,如原本系善意締結,對夫妻雙方仍生效果。如僅有夫妻一方為善意締結,該項婚姻僅對于善意一方產生效果。”《瑞士民法典》第 134 條規定:“婚姻被宣告無效的,配偶在財產上的糾紛,以及配偶請求損害賠償、扶養或慰撫金的權利均適用有關離婚的規定。”《德國民法典》第 1318 條規定:“結婚時不知該婚姻可以被撤銷的當事人或者被欺詐、脅迫的當事人一方,撤銷婚姻的結果準用離婚的規定予以處理。在結婚時知道該婚姻可以被撤銷的婚姻當事人一方,不適用有關配偶法定繼承權的規定。”1919 年的《挪威婚姻法》第 33 條規定:“無效婚姻之一方當事人,與婚姻知識為善意,他方為惡意時,后者應對于前者賠償其因婚姻所受之損害。法院斟酌過失之程度及其他情事,認為相當至將來生計上之損害,亦應賠償。法院對于惡意當事人亦得命為非財產上損害之賠償,支付相當之金額?!蔽覈_灣地區“民法”規定,“關于無效婚姻,于當事人之間明定當事人之一方因結婚無效而受有損害者,得向他方請求賠償,但他方無過失者,不在此限?!?/p>
綜合各國和地區關于無效婚姻法律后果,都確立了對無錯方有權向有過錯方請求損害賠償,不僅包括財產損害還包括精神損害,但都必須以他方有過錯為前提。法律是一個扎根于特定社會和民族的文化現象,但又是一個存在共同規則的世界文化現象。我國《婚姻法》對無效婚姻制度對無過錯方的保護不夠充分,各國對于這一制度的法律后果的立法,對我國有啟示和借鑒作用。依照民法理論,婚姻是當事人雙方為長期共同生活目的而建立的一種法律形式,婚姻關系的建立是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結果,當事人應當遵循自愿平等誠實信用的原則行使權力、履行義務。當事人在婚姻生活中的權利是法定的、平等的,如果當事人采取的是惡意的手段建立婚姻關系,導致婚姻無效,就是一種侵權行為,應該為此承擔責任。
二、無效婚姻賠償制度的適用條件
(一)婚姻被宣告為無效婚姻
婚姻若是合法的,也就不發生無效婚姻的損害賠償,因此,建立無效婚姻的損害賠償制度是以無效婚姻的存在為前提的。符合這一條件必須是第一,有屬于無效婚姻的事由;第二是該婚姻被依法宣告為無效,沒有經過法院的宣告,任何人都無權判斷婚姻是否無效。根據《婚姻法》的司法解釋,如果起訴時,法定的情形已經消失,人民法院不受理。因此,具有法定事由且被法院宣告為無效婚姻后,始能發生無效婚姻的損害賠償。
(二)一方有過錯,另一方無過錯
確認婚姻無效的賠償責任,應以一方當事人有過錯為前提,對于無過錯者,不得請求賠償。這里的過錯,是以婚姻締結時為準,指明知自己的行為違反《婚姻法》禁止結婚的規定導致婚姻無效而故意實施的情形,如一方當事人在重婚的情況下,對另一方隱瞞其已結婚的事實,騙取另一方與其結婚。另一方無過錯,結婚時另一方當事人不知道也不應該知道他們的婚姻具有無效的情形。如果他們結婚時知道婚姻存在無效事由仍堅持結婚,則雙方都有過錯,也不發生賠償,但根據《民法通則》關于民事行為的規定,可由當事人根據過錯程度分擔,第131條規定:受害人對于損害的發生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害人的民事責任。
(三)有受損害的事實
婚姻無效的賠償責任的適用必須以善意當事人受有損害為準,包括財產上的損失也包括精神損害。按照民法侵權民事責任的原理,侵權行為人要對其行為所造成的后果承擔法律上的賠償責任,財產損失的賠償范圍以現實所受的財產損害為限,不包括將來的期待權及利益。無論哪種賠償,一方當事人受到的損害必須與無效婚姻有因果關系。
三、無效婚姻的賠償范圍
(一)財產上的損害
財產損害是無效婚姻的善意一方當事人因其財產所有權受到侵害而造成的損失,財產損失應該是因婚姻被宣告無效所受到的損失,包括實際財產的減少和可得利益的損失,可以因此請求另一方給與賠償。
(二)精神上的損害
精神損害,是指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不法侵害,致使公民的人格受到非財產性的損害,給受害人造成了精神上的痛苦。從精神損害賠償的本質上看,他以精神損害為要件,以精神撫慰為最終目的,無效婚姻給無過錯方造成的精神痛苦有時候是無法估量的,甚至超過離婚,所以,有必要用精神損害賠償的方法撫慰無過錯的一方當事人?!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條第二款規定:“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侵害他人隱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精神損害賠償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根據這一條規定,有學者認為“其他人格利益”的概括性規定,可以作為立法確立無效婚姻過錯賠償中的精神損害范圍的重要參考,有立法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