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中
青海省核工業地質局 青海西寧 810008
摘要:本文以土地開發整理為例,深入闡述了土地開發整理的主要程序及土地開發整理的政策依據,論述了土地開發整理的內容及分類和土地開發整理工程的選取,同時分析了土地開發整理中存在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與措施。
關鍵詞:土地開發整理;存在問題;對策措施
前言
土地開發整理是國家對土地進行計劃補充耕地量和耕地保有量的有效措施,運用財政專項資金,對農村宜農未利用土地、廢棄地等進行開墾,對田、水、路、林、村等實行綜合整治,科學的推行土地開發整理措施,是增加我國有效耕地面積、提高耕地質量有效手段。
1、土地開發整理的主要程序
1.1 要對土地的開發整理進行專項的規劃設計;
1.2 要對土地的開發整理進行項目立項的可行性研究報告;
1.3 要對這個土地開發整理的項目進行具體的立項;
1.4 要進行項目的規劃設計以及預算的基本編制;
1.5 要進行土地項目的招投標工程;
1.6 要進行項目工程的具體施工;
1.7 針對土地發展的已施工工程,要對其進行驗收;
1.8 要對實行了土地開發整理的項目工程進行整理后土地的交付與使用;
1.9 要對整個土地開發整理項目作出最后的評價。
2、土地開發整理的政策依據
2.1 土地開發整理政策。《新增建設用地有償費用財務管理暫行辦法》、《土地開發整理項目預算編制暫行辦法》、《關于進一步明確國家投資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管理有關問題通知》、《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國家投資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管理暫行辦法》、《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收繳使用管理辦法》,還有省級相關的政策文件。
2.2 項目規劃設計技術文件。經批準的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規劃設計、項目預算書、變更設計文件及圖紙、招投標文件及合同、核定的項目實施方案、制定的各項項目管理制度、有關施工記錄、所有材料、構件和設備的之間合格文件、年度驗收意見。
2.3 技術標準與規范。《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規劃設計規范》、《土地開發整理驗收規程》、農業、林業、牧業、水利、環保、交通、城鎮(村鎮)建設等相關行業標準與規范。
3、土地開發整理工程的選取原則
3.1 利用差異性原則。根據不同農業利用,種植作物其應具備整理條件不同的要求,各種土地開發整理首先必須具備滿足作物生長發育光溫條件和具有可供灌種水源條件,其次田面要平整,并有能夠調控作物生長發育所需的土壤條件。
3.2 地域差異性原則。因我國多山地丘陵、平原少、自然環境條件復雜多樣,地域性差異明顯,劃分一般按照因地制宜,地形、水文條件、土壤類型對土地開發整理工程標準條件的差異性進行劃分。
3.3 田、水、路、林綜合開發治理的原則。根據田、水、路、林綜合開發治理的不同,確定田塊平整質量、土壤耕作質量、農田水利工程、道路工程和農業經濟效益等五項工程質量標準。
3.4 設計易以量化、易以施工和檢查驗收的原則。根據穩定性、生產性、主導性、空間變異性和質量的差異性,分別確定田塊平整工程質量指標等級、土壤質量指標等級、農田水利工程和交通道路工程質量指標等級。
4、土地開發整理現狀分析
4.1 程序尚未成熟,機制有待完善。國內土地開發整理真正開展應該是起始于新中國成立后。經歷農業合作化、公社化、學大寨等階段后,仍需不斷的探索、實踐、總結,才能逐漸形成成熟的土地開發整理機制。因此,程序上難免存在一定缺陷,項目專項資金管理還不很理想。
4.2 不同部門步調不一,設計理念有待統一。不同部門對相同項目區投入資金,提出不同的設計理念,局限了總體規劃的思路。同時由于部門職能的不同,對項目建設的出發點不同,或由于不同部門策劃者本身對投資項目不同程度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也可能直接影響了項目設計的方向。所以往往形成有的工程內容重復建設,有的倍受冷落或刻意規避
4.3 重數量,輕質量。由于土地開發整理工程項目是補充耕地、實現耕地占補平衡的有效途徑,因此很多地方單位考慮更多的可能是數據上的“一本賬”,對于后期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實施效果不夠重視,耕地質量問題往往不能顧及。與耕地質量息息相關的一些工程措施,比如:土壤改良、地力改善等措施視覺上大都難以辨別,難以技術檢驗,工程量審核只能通過簽證來體現,效果也是滯后的。
5、土地開發整理對策與措施
5.1 強化組織領導,完善目標責任。土地開發整理政策性、技術性和實踐性很強,單靠一個部門難以為繼,必須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各有關部門互相配合,充分發揮各自工作優勢,爭取多渠道投資,加大項目投入力度。項目所在地相應成立主要負責人任組長的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管理領導小組,負責項目實施過程中督促檢查和協調,保證工程的順利實施和質量保障。健全完善土地開發整理目標管理責任制,市、縣、鎮、村層層簽訂責任狀,明確各級的職責和任務,切實為民辦實事、辦好事。
5.2 完善科學規劃,硬化治理措施。為使土地開發整理更具有科學性、合理性,保證開發整理一片、成功一片,土地開發整理必須根據社會經濟發展計劃,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為先導,以土地開發整理專項規劃為基本前提,通過采取經濟、法律和技術手段及措施,實施對土地綜合治理,最終達到優化配置土地資源,促進土地資源按規劃確定的用途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要樹立精品意識,凡是被納入國家、省級重大項目和項目庫的,要及時組織農業、水利等部門科技人員組成技術專家組,編制項目實施規劃方案,上報審評,使規劃的科技含量大大提高,保證項目順利實施。
5.3 堅持招標制度,強化工程監督。根據國家相關法律規定,對項目工程實行招標制。招投標可以擇優選定設計、施工、監理單位;控制工期,確定工程質量,降低工程造價,提高經濟效益,健全市場競爭機制,對推動項目規范化管理,確定項目順利實施具有重要意義。此外,為對項目實施專業化管理,要實行項目工程監理制度,項目法人要聘請專門的監理單位,對項目的建設活動進行咨詢、顧問,并與承包方實施項目建設簽訂各類合同。
5.4 完善管理制度,確保機制運轉正常。土地開發整理從立項到實施,從項目管理到資金管理,必須建立和完善相應的配套制度。國家、各省投資的重點項目要全面實行公告制、法人制、合同制、招投標制、監理制等“五制”管理方式,項目庫項目本著“因地制宜、先易后難”的原則,平衡推進,穩步發展。要建立土地開發整理專項資金,引導和調動集體和個人投資積極性,國家、集體、個人一起上,多方集資搞開發整理。相應完善提高耕地開墾費征收標準、土地開發整理與建設用地審批掛鉤制度、異地占補平衡制度、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竣工項目獎勵制度、鎮村干部責任考核制度等配套政策,建立健康、良性的運作機制,實現項目管理制度化、程序化。
6、結束語
綜上所述,土地的開發整理是項長期又系統的工程,并不能在瞬間達成,只有正視在工程的進行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時針對這些問題提出解決的方法,才可能讓我國的土地整理進入到更為規范的軌道中去,為我國經濟的發展造福。
參考文獻:
[1]王穎;李江風;淺談土地整理項目實施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10(23)
[2]侯敏,談土地開發整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理論觀察;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