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剛
【摘要】小品表演藝術應該是一門年輕的藝術門類,也是近幾年來發展迅速的一門藝術。它是在舞臺劇的基礎上深化精髓再加上生活中的語言笑料匯總而成的舞臺短劇,在聽覺和視覺上給觀眾以愉悅的感受,使觀眾在舞臺藝術的大餐中又多了一盤很不錯的、很勁道的一道小菜。
【關鍵詞】小品表演;人物塑造
近年來我國在小品舞臺上出現了不少大藝術家,如;趙本山,黃宏,宋丹丹,劉遠,郭達,石國慶,郭建中等等。舞臺小品藝術既要有感人動聽的幽默的臺詞,還要有豐富的面部表情、眼神手勢、姿態儀表和優美大方的形體動作與臺詞相匹配。小品《中獎》是著名小品表演藝術家劉遠老師為我和搭檔楊延紅編排的原創作品,也是為福利彩票的演出專門編排的,這部作品隨著福利彩票的演出和惠民演出先后演出達六十余場,深受老百姓的喜愛。這部作品也在第四屆陜西小品大賽中榮獲了優秀表演獎,受到了專家和觀眾的一致好評,下面我就《中獎》從幾個方面談一下塑造人物形象時應側重的舞臺表演。
一、“肢體語言”
肢體語言即動作語言對于一個小品演員來說,那當然是太重要了,這是塑造小品人物形象的主要方面。我演《中獎》時,短短的十三、四分鐘,可以很實際的明說,每一場演下來,我都是汗流夾背,氣喘吁吁,十次演出有八次眼睛都讓汗水沁得睜不開,下臺幾分鐘內都不想和人說話,一個字,累。為了感動觀眾首先自己要激動,用心投入,這種投入是全身心的。反應人物形象的動作已不是簡單生活中的動作,而是夸張、緊湊、連貫的一系列動作的集合。而且我們這個小品《中獎》的導演是著名表演藝術家劉遠老師,在排練時她對她自己的作品要求是很嚴格的,老師對我和揚延紅都要求忒高,有一句臺詞不到位,一個動作沒做好都不行,從頭再來,有幾次都忘了吃中午飯。可以說舞臺小品藝術是一個力氣活,比如,在聽到我們中獎的消息后,我倆要從凳子上高高的跳下來,還要盡量顯得興奮、激動,我還好一些,可我的搭檔楊延紅是一個早在十幾年前都應該減肥的胖子,這個動作剛一落地就緊接著高興的邊唱邊把我抱起來,她抱著我時我還有一段臺詞,可想而知,這是何等的難度。但為了更好地表現人物,必須一點都馬虎不得,讓自己的每個細小的動作都要做到流暢、到位、精煉,以最準確的肢體語言配合人物的語言來塑造人物特征。
二、“表情”是內心的流露
面部表情是人們以接觸事物、傳遞感情、通過面部表情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情感。因此表演過程中真實的內在情感與外部的面部表情應該是統一的。人的各種心里情緒都能通過面部表情展現出來,感情的不同面部表情也會有所不同。如高興時面部表情就顯得開朗,嘴角上提、面部肌肉放松體現出內心的一種喜悅之情;而悲傷則表現出的是一種痛苦的情緒,面部就會出現愁眉不展、肌肉緊張、嘴角下撇的一種面部表情。那么表演時,就要根據作品內容所要表達的感情的需要,用真實的內心狀態呈現出真實、貼切、自然的面部表情,切不要矯揉造作,表里不一。如我上場之前,劇情是:我正在熟睡,聽到有人叫“嘛迷……”,我很不情愿地慢騰騰的說:“喊啥哩,喊啥哩嘛?人剛睡著,喊,喊,喊,了解你的人是知道你喊人呢,不知道的還以為你讓驢踢了哩。”就這么幾句臺詞,為了上場時展現好這個慵懶的狀態,我每次在上場之前都要醞釀好久,不僅要讓自己此時此刻的心理狀態成為小品中的人物,甚至在上場前十幾分鐘就站在上場口,靜靜地熟悉整個劇情,做到舞臺上要表現的各種情緒都是本身真切的內心活動,力爭從內心把準確的角色性格展現給可愛的觀眾。
三、“感情就是藝術”
各個門類的藝術,都需要真正的付出,用心的投入,只有你付出真正的感情,才能有豐厚的收獲。在每一次的排演中我都把搭檔楊延紅當作我真正的愛人,就像現實生活中的夫妻,高興了就抱在一起,不高興了也就不想理她和他唱反調,用我對角色人物的理解,真情實感的展現給觀眾。我能有這么樣的感受,很準確的把握人物,是和我多年在學校專業的舞臺表演學習和二十多年歌劇舞臺的錘煉分不開的。在我1980年考陜西省藝術學校的時候,老師讓我做即興小品,當時真不知道什么是表演,我就用我的真情實感,一個字“真”,借鑒生活中的積累,把我的每一次考試唱、念和即興小品準確的展現給主考官。就是憑著我在農村生活了十幾年的踏實、耐勞、真誠、勤奮使我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當時80年全涇陽縣唯一的熱門學校,使自己順利地如愿以償。進校后七年的專業學習的突出表現(在這里我要特別感謝七年來教導我的恩馬蘭魚老師,岳天民老師,盛凱老師,李雪蘭老師,楊巧言老師和杜芳老師等等!)又使我順理成章進入了陜西省歌舞劇院歌劇團。1992年,當時我們陜西省歌舞劇院要新創作一部大型歌劇《張騫》,在北京請來了全國很有名氣的著名舞臺劇導演陳坪老師。陳導是一個方方面面都特別到位的大導演,他對音樂的了解是我們搞音樂的歌劇團所有同志都佩服的“五體投地”。他對劇中人物和劇情的掌控簡直是“如火純青”,他甚至對每一位群眾演員的眼神手勢,包括每一個道具的拿法要求的都非常嚴格,真正讓每一個角色演員和每一個群眾演員做到全身心的投入,付出真正的感情。我在此戲中只是一個群眾演員,但陳導知道我是馬蘭魚的學生,馬老師也是陳導昀學姐,她比馬老師小兩歲。她對我的要求格外嚴格,也正是我一絲不茍的全身心的感情投入使得我在此戲中的排練和后來的演出中進步極大,歌劇《張騫》中我的出色表現,使我在1992年“陜西省新劇目匯演”中拿到了“個人表演獎”,這也是唯一一個群眾演員拿到的獎項。
功夫不負用心人,我的真,清實感打動了觀眾,我演的小品《中獎》如愿以償地在2012年“陜西省第四屆小戲小品大賽”中榮獲“個人表演獎”。我們需要在舞臺上多實踐、多體會、多總結、多積累,使自己的舞臺表演有更大的提升。同時也能夠在演好歌劇的同時把小品演得更好,讓每一個角色都能在我身上“活靈活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