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萍 吳俊
摘要:新農業綜合樓擬建場地不良地質現象調查,論述該項目存在的地質災害及其防治措施,為今后遇到同類問題有所幫助和借鑒。
關鍵詞:地質災害;斜(邊)坡;赤平投影;工程
本項目位于重慶市云陽縣,征地范圍平面形態呈四邊形狀,南北方向長度約60m,東西向寬28m,總面積為1691.6m2。按照設計標高整平后,形成的人工填土邊坡最高7.8m。
1? 地形地貌及地質構造
評估區地處云陽縣人和社區立新村2組,為淺丘地貌,用地范圍總體為一斜坡,東北側(坡頂)為一硬化公路,坡腳為云(陽)萬(州)公路,評估范圍最低高程198.63m,最高程208.72m,相對高差10.09m。總的地勢北東高南西低,地形坡角為5°~12°,評估區北側有一人工邊坡,邊坡高度1.4m,修建有擋墻。
評估區位于萬州向斜北翼,巖層呈單斜產出,在評估區內基巖出露處測得巖層產狀170°∠13°,兩組裂隙產狀特征分別為:①70°∠85°,裂面較平整,無充填,間距1.3~2.5m,延伸長0.5~3.0m;②160°∠71°,裂面較平整,無充填,發育間距1.0~1.5m,延伸長1.0~2.0m左右。區內未見斷層及褶皺地質構造簡單(見圖2構造綱要圖)。

圖2? 構造剛要圖(1::80萬)
2? 地層巖性
評估區內主要分布有第四系全新統人工填土(Q4ml)、出露基巖為侏羅系中統沙溪廟組(J2s)泥巖、砂巖,現分述如下:
(1)第四系全新統(Q4ml)人工填土
雜色,松散,稍濕,由生活垃圾,建筑回填土及水泥地面等組成,主要成分為磚、爐渣、腐質物及砂泥巖碎塊石和水泥地面,廣泛分布于評估區民房及公路附近,厚約0.5~1.5m。
(2)侏羅系中統沙溪廟組(J2s)砂、泥巖
巖性以紫紅色、棕紅色泥巖、泥質粉砂巖為主,夾灰白色中厚層狀細~中粒長石巖屑砂巖組成。泥巖、砂質泥巖呈薄~中厚層狀,局部夾薄層粉砂巖及泥質粉砂巖,風化裂隙發育,呈碎塊狀脫落。基巖零星出露于斜坡上。
受第四系土層和原始基巖面起伏的影響,巖土組合為二元結構,評估區巖土差異性中等。
3? 主要地質環境問題
3.1地質災害
評估區未發現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
3.2 斜(邊)坡
評估區為淺丘地貌,區內以人工填土為主,巖層產狀170°∠13°,斜坡現狀穩定。人工邊坡主要是土質邊坡,均采用條石堡坎治理,現狀無變形跡象,最高1.4m,現狀穩定。
4工程建設誘發新的地質環境問題的預測
按設計整平后,場地將形成4段邊坡,(編號分別為BP1、BP2、BP3、BP4)。現分析如下:
按設計整平后,場地將形成3段邊坡,其中巖質邊坡1段(編號分別為BP1),土質邊坡2段(編號BP2、BP3)。現分析如下:
BP1邊坡為泥巖邊坡,長約45.0m,坡高0~9.8m,傾向126°,巖層產狀170°∠13°,巖層內主要發育兩組裂隙,產狀分別J1:70°∠85°,J2:160°∠71°,采用赤平投影圖(見圖4)分析:邊坡為切向坡,切向臨空,但巖層傾角13°,巖層對邊坡穩定性影響小,發育的兩組裂隙與邊坡傾向大角度斜交,對邊坡穩定性影響小,但兩組裂隙組合交線傾向坡外,傾角70°,對邊坡的影響中等,故BP1邊坡失穩的可能性中等,地質環境問題發生的可能性中等,威脅西側荒地和已拆遷的棚房,損失小,危害性小。

BP2、BP3、BP4邊坡為填方泥質邊坡,高0~8.5m,巖土分界面傾角小于5°,故失穩的可能性小,地質環境問題發生的可能性小,危害性小。
5? 工程建設對地下水、地表水的影響
在征地范圍內無地表水體,且在評估范圍內未見井、泉出露,工程建設開挖僅在淺表,開挖深度范圍無地下水,故工程建設不會對地表水和地下水產生影響。
6對周邊建構筑物的影響
用地范圍內有建構筑物,計劃拆遷,北側為硬化公路;東側為居民住房;南側為云(陽)萬(州)公路,西側為一荒地和已經拆遷的棚房。工程建設形成邊坡后,邊坡失穩將影響到相應邊坡上的硬化公路,根據上述對邊坡穩定性的分析,BP1邊坡失穩可能性中等,其上未荒地和已經拆遷的棚房;BP2、BP3邊坡失穩的可能性小,邊坡上的公路和建筑物受影響小,故工程建設對附近建構筑物影響不嚴重。
7結論與建議
7.1 結論
1、現狀條件下,未發現滑坡、泥石流、危巖崩塌等不良地質現象,場地內斜坡、邊坡失穩的可能性小,發生地質環境問題的可能性小,危害性小。
2、預測評估工程建設誘發地質災害的可能性中等,損失中等,危害性中等;對地質遺跡、自然和人文景觀及附近建構筑物、土地資源的影響不嚴重;對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響不強烈。
3、綜合評估擬建工程對地質環境影響程度中等。
7.2建議
1、建議對形成的邊坡及時支擋,對工程建設形成的臨時邊坡采取放坡或臨時支擋,以免發生地質災害。
2、加強地表排水,應保持地表排水暢通,尤其在雨季應經常巡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