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云紫 劉飛
摘要:本文闡述了城市規劃設計的作用,分析了城市規劃設計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完善城市規劃設計的措施。
關鍵詞:城市規劃設計工作;探討
1 城市規劃設計的作用
1.1 管理城市的公共資源,保障城市公共利益的實現
城市建設是對公共資源的占用過程。市場經濟條件下,城市建設既有以經營為目的的開發行為,也有以社會環境效益為目的的公益性建設行為。政府在城市土地、空間配置中占有主導地位,并通過城市規劃確定哪些用地用于公益性建設,哪些用地用于市場化開發,從而保障城市的合理發展;在社會層面,通過社會服務基本設施,如教育(特別是中小學)、衛生、文化(特別是社區級設施)、福利設施、低收入住宅等的規劃,保障生活在城市里每個人的基本生存條件。
1.2 協調各種利益主體之間的矛盾,平衡社會各階層的需求
隨著投資多元化,計劃體制下的使用權改變為財產權,使用者之間的功能性矛盾演變為所有者之間的財產矛盾。市場條件下的商業開發行為總是傾向于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并不惜犧牲城市的整體利益和其他利益主體的權益。這就要求城市政府在保障經濟發展的同時,承擔起對各個利益主體經濟行為的規范和管制職能,以及各種利益的保護和協調職能;城市規劃按照土地利用規律和開發項目的類 型、特征、對外部環境的要求及對外部的不良影響等,確定各項控制指標和約束條件,從而使商業開發行為受到嚴格約束,也使商業開發主體的合法權益受到保障。因此,城市規劃能夠起到規范開發行為的市場規則作用。下面就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市場機制下城市規劃的作用進行探討。
1.3 處理開發與保護的矛盾,保障城市的文化傳承
由于城市土地市場的建立,城市土地效益最高的地區往往也是大量歷史遺存最集中的城市中心地區和展示城市風貌的特色地區,城市政府和開發商為追求經濟利益,以犧牲人文資源為代價,進行商業開發,近幾年,此類現象更為嚴重。因而,正確處理文化傳承與開發建設的關系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城市規劃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1.4 調控土地市場,為市場的開發活動提供引導和秩序
世界上不存在純粹自由的市場經濟。正如體育比賽必須有規則才成為比賽,市場經濟也因為有規則而使自由競爭能有序進行。當城鎮規模較大、系統較復雜時,規劃在確定城市空間結構和總體布局方面就需要起框架及引導作用,因為即使有局部的秩序和資源優化配置,也不能避免整體的無序。例如,我國一些特大城市目前面臨的交通困境,通過微觀層面的管理已不可能解決,而只能依靠城市總體規劃布局、交通政策及交通結構等規劃手段來獲得解決。這不是由自由市場產生的,而是社會共同的理性選擇。
1.5 城市規劃引導市場達到規劃目標
經濟發展周期性是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之一,城市的發展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了解城市發展的周期性可增強對城市開發的認識。建立城市規劃的市場觀念有助于深化對規劃客體的認識,從而改善規劃主體的質量。市場由供需關系及隨之而來的價格體系決定,城市規劃作為對土地市場的制約可以影響和引導市場。有效的市場引導取決于市場的狀況和針對市場狀況的規劃引導能力,牽涉到規劃與市場合作的形式。市場經濟下,巨大的土地利益使得城市開發控制成為一個極其重要的環節。開發控制如果沒有法制基礎,就沒有權威。
2 城市規劃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2.1 以物質環境建設為尺度的規劃設計模式,缺乏生態可持續發展觀念
物質性的規劃設計模式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往往表現為“經濟理性”和“發展優先”的思想。城市規劃中的景觀與綠地規劃仍停留在追求空間視覺效果的形式層次,強調人工對環境的改造,以期在短期內獲得嶄新的景觀。傳統的園林與綠地規劃設計偏重于內容的安排和形式的賦予,往往采用單一的修飾物質環境的方法。園林和綠地的規劃以娛樂性和舒適性作為規劃的模式與評價標準。城市規劃中的可持續生態環境規劃僅僅注重于技術的運用,而忽視了規劃手段本身。我國現行的城市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模式是以環境保護技術作為理論基礎,其主要內容在于控制“三廢”等的排放,并以其作為評價的標準,偏重于利用技術手段對水污染、大氣污染、聲環境等物質層面上的治理與保護,主要的保護手段為末端治理式,仍屬一種被動式的保護規劃模式。
2.2 不注重地方特色,盲目套用大城市設計模式,小城市結構形態環境雷同
城市規劃中“技術烏托邦”的思想與文化的趨同性帶來城市規劃中特色的缺失。我國目前城市規劃設計模式是以功能主義的基礎,以規劃技術作為主要規劃手段的模式。尤其是文化的趨同在城市的規劃與建設中成為現實,技術性文化占主流地位的結果是城市規劃與人居環境日趨同質化。城市規劃對特色的認識有待全面,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2.2.1 只是注重規劃中的物質特色,忽視了小城市特色中的非物質要素。城市規劃中注重城市內容要素(建筑、設施、管理機制、技術手段、城市功能等)的共性方面,沒有注意到諸如山川水勢、建筑材料、文化、歷史、地方技術等構造城市素材的特色方面。
2.2.2 城市特色應是一個整體,從結構形態規劃,用地總體布局到詳細規劃、單體設計的各個步驟,從城市總體景觀到街道、建筑都是其特色所在。我國小城市詳細規劃的模式是先由道路交通控制劃定的地塊的大小、形態等,然后在地塊上布置形態各異的體量并依此而制定詳細規劃,各個建筑單體也標榜自我,以營造各自的特色,城市規劃設計中套用大中城市的規劃模式,造成城市原有特色的消失。在規劃設計不注重原有的地形、景觀特色,造成城市特色多樣性的減弱和原來良好的社會空間與城市肌理的破壞,這也是減弱城市特色的一個方面。
3 完善城市規劃設計的措施
3.1 在規劃目標和規模確定上要實事求是
我們的基本國情是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生態環境承載能力還很弱,經濟的增長方式比較粗放,科學技術的含量不高,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有效調控和管理城市的經驗不足。因此,把握好城市建設節奏,科學制定城市總體規劃的目標,合理確定城市人口,面積等主要指標,防止盲目擴大城市規模,防止隨意占用土地資源,防止任意調整行政區劃,防止人為刺激投資擴張至關重要。
3.2 在規劃用地和開發利用上要適度
審時度勢、把好尺度、是我們觀察問題、順應規律、有利發展的規劃準繩。城市的發展非一日之功,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達到城市發展的總體目標,是需要分階段實施的,只有前一個階段的目標實現了,才有可能為后個階段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3.3 在規劃布局和利益分配上要合理
我們說城市規劃是門理論結合實際的科學,并不等于說規劃是個絕對真理,可以謀求城市發展方方面面都獲得利益分配上的最大化和用地布局上的最高理想,其功能是通過規劃手段綜合分析、統籌安排、分清輕重緩急,使各項建設布局得當、利益適量、協調發展、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相對合理、追求的是城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綜合效益。尤其要加強歷史文化保護,風景名勝保護、生態環境保護和維護公共利益。
3.4 切實改善城市人居環境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理所當然是城市規劃的立足之本和規劃宗旨,要努力創造宜人的生存條件和活動空間,切實把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當作城市建設的前提條件,把節地、節水、節能、節材和資源綜合利用作為城市發展的重點任務,把減少污染、保護環境、改善生態作為城市工作的重要內容,把城市建設成為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首善之地。讓人們生活在城市里能夠舒適、方便、安全、貼近自然、充分享受文化和科學技術所帶來的歡愉。
4 結束語
總之,良好的城市規劃在現代化城市發展的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只有不斷地完善規劃設計,避免問題的出現,才能夠更好地促進我國城市的穩定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王菁.淺析城市規劃設計中的可持續發展[J].今日科苑,2011,(24).
[2]羅利克,顧湘陵.可持續發展:城市規劃管理中新視角[J].建筑與文化,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