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能秋
“情姐打工去掙錢,不如隨哥種桃園,打工辛苦掙錢少,桃子賺錢賽神仙。”走進貴州岑鞏縣客樓鄉,一首首動聽的山歌從桃園傳來,讓人感覺這里恍若世外桃源。從貧困到脫貧,從脫貧到致富,是不斷的科技創新,下活了這里產業發展的“一盤棋”,帶領群眾走上了脫貧致富路。
創建“科研園” 發展新品種
客樓鄉有“高原涼鄉”之稱,海拔在850米至1500米之間,年平均氣溫14℃。由于地勢高、氣溫低、交通不便等原因,客樓鄉一直是岑鞏縣的貧困鄉鎮之一。
說起當地的產業發展,還要從一個故事講起。1993年,做水果生意的客樓鄉安山村村民陳智到湖南芷江縣采購水果時,被那里的頤紅水蜜桃吸引住了,他買回200斤供親朋好友品嘗,大家都覺得這是一個好品種。沒過幾天,他再去采購時,卻見不到這種水蜜桃了,詢問之后他得知,水蜜桃市場好,就是儲藏時間短,季節一過就沒貨了。陳智當時眼前一亮——客樓鄉海拔高,氣溫低,如果種植成功的話,就能滿足市場需求。于是,他投入10萬元率先在村里建起示范園60畝,當時,村民們擔心外地的樹苗不能適應當地的高寒氣候,對他的舉動都持懷疑態度。3年后,陳智的桃樹開始掛果,水蜜桃果型美觀、清脆可口、汁多味甜,當年就創收8萬余元。隨后,陳智當選為安山村委會主任。
試種成功后,在“村官”陳智的推廣下,全鄉采取“果品+養殖”的措施,增加水蜜桃種植面積,并注冊“思州頤紅水蜜桃”商標,成立了岑鞏縣樓外樓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如今,全鄉已有78戶農戶種植水蜜桃,面積達7000畝,年創收近1500萬元。
嘗到了甜頭,陳智干脆把自家的示范園改建成了一個“科研園”,種上了蘋果、楊梅、櫻桃、鴨梨、油桃等十多種價格較高的精品水果。2004年,他看到市場上紅富士蘋果賣到6元一斤,于是從貴陽購回20棵種植,可是5年過去了,沒有一棵掛果。他愛人一氣之下砍掉了18棵,但他不服輸,從網上查找失敗原因,發現主要是因為沒有按標準剪枝、殺蟲和施肥,根據電腦教程,他加強管理,2010年每棵掛果近100斤,兩棵蘋果樹創收近800元。2013年,陳智投資5萬余元購買500棵紅富士蘋果苗種植,目前長勢良好,見成效后將在全村推廣。
“如果沒有陳智的試驗和帶動,我們怎么也想不到種桃致富,說什么每年也掙不來30萬元的收入。”說起致富產業,依靠種桃掙了大錢的安山村村民陳新文感激地說,“陳智的‘科研園,就是我們致富的‘金鑰匙。”
推廣新技術 壯大老產業
烤煙生產是客樓鄉的傳統產業,該鄉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發展烤煙種植,多年來,群眾不僅掌握了種植技術,而且種煙積極性非常高。1993年,由于受市場經濟影響,岑鞏縣各鄉鎮烤煙生產均告失敗,從那以后,除了客樓外,該縣再無任何一個鄉鎮種植烤煙。
“也是從那時起,我們煙農開始在生產中探索,不斷發展產業。”土黃村煙農陳大勇二十余年一直堅守烤煙種植,他說最初的烤房是用土磚砌成的,用當地的柴薪作燃料,生產技術不高,煙葉質量低、價格不好。
近年來,在農業、煙草等部門的指導下,客樓鄉煙農在育苗環節實施了集中育苗,保證了煙苗質量;在種植環節,推廣了烤煙井窯式小苗移栽和膜下式小苗移栽新技術,新技術覆蓋率達100%;在烘烤環節,實施了密集型烘烤,提升了溫控調節水平。通過10多項技術創新,使烤煙生產更加科學化,煙葉質量得到大幅度提升。2013年,該鄉種植烤煙7198畝,收購煙葉1.42萬擔,煙農創收1845萬元。
2014年,客樓鄉狠抓烤煙生產不放松,加大資金、物資、技術投入,完善烤煙基礎設備設施,全鄉8個村315戶煙農種植烤煙6580畝,預計創收1600萬元左右。
擴繁場帶動 集約化發展
“思州雞不僅原生態,而且湯香、肉嫩、味美,營養價值高。每次我到客樓,都會為親友捎回幾只。”思陽鎮經紀人李家菊津津樂道地說,據他介紹,每逢節假日,思州雞就會脫銷。
據了解,思州雞原來是長在客樓的“鐵公雞”,它具有毛色美觀、產肉量高、肉質細嫩且營養價值高等特點,頗受顧客青睞。2011年,該鄉黨委政府和貴州大學動物科學學院合作,通過對“鐵公雞”10多個月的高原山地動物遺傳育種實驗和科學測定,認定“鐵公雞”品質為特優,并申報獲得“思州雞”專利品牌。兩年來,客樓鄉先后投入近100萬元對思州雞產業基礎設施以及雞苗的采購等進行完善,已建成1個思州雞原種擴繁場。
“我的雞賣得非常好,去年創收30多萬元。”擴繁場負責人代文權說,“多虧貴州大學給我們提供技術服務,政府搭建銷售平臺,讓思州雞成為我們的致富產業,產品除銷售到周邊縣市外,還遠銷重慶、貴陽及湖南懷化等10余個城市。”
目前,在擴繁場的帶動下,該鄉按照“合作社+專業戶+農戶”的經營模式,集約化養殖,已發展養殖專業戶10余戶,年出欄思州雞8萬羽,產值400余萬元。同時,還發展養牛、養豬、養羊等專業戶20余戶,成立專業合作組織4個,帶動了800農戶發展養殖業,全鄉牛存欄2816頭,豬存欄5201頭,羊存欄1520只,畜牧業總產值達1120萬元。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客樓鄉立足于科技創新,下活了產業“一盤棋”,如今,在發展“三大產業”的基礎上,該鄉推進茶葉、肉牛、山羊、生豬等10余個特色種養業全面協調發展。去年,全鄉共減貧996人,農民人均純收入5373元,順利通過了州級“減貧摘帽”驗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