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莉
摘 要: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幫助學生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并具有不斷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的能力。在英語課程實施中,幫助學生有效地使用學習策略,不但有利于他們把握學習的方向、采用科學的途徑、提高學習效率,而且還有助于他們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為終生學習奠定基礎。
關鍵詞:課程目標;學習策略;滲透
認知策略是指學生為了完成具體學習任務而采取的步驟和方法;調控策略是指學生對學習進行計劃、實施、反思、評價和調整的策略;交際策略是指學生為了爭取更多的交際機會、維持交際以及提高交際效果而采取的各種策略;資源策略是指學生合理并有效利用多媒體進行學習和運用英語的策略。教師應在教學中幫助學生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
在很大程度上,學習策略的訓練和使用是一個認識上的問題,即教師和學生都要做到三點。(1)要弄清學習方法與學習策略的區別;(2)要認識到學習策略對提高學習效果的意義;(3)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學習策略的訓練,學生在學習中有意識地嘗試和使用學習策略。具體而言,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加強了解與認識,弄清學習方法與學習策略的區別
談起學習策略,很多人就不以為然,認為學習策路就是學習方法,其實二者是有區別的。
學習方法與學習策略的區別類似于足球中的“技術”和“戰術”的區別。在足球中,傳球、停球、帶球、射門等都是技術問題;而什么時候傳球、什么時候帶球則是戰術問題;把球傳到左邊還是右邊還是吊到對方禁區里也是戰術問題。技術基本不受比賽情況的影響,而戰術的使用則取決于賽場情況的需要和變化。
二、學會在學習前、中、后進行反思,理解他們不同的意義
學生要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進行監控和反思:這個問題我是怎么解決的?我這么做有何依據?效果如何?但并不要求每完成一個學習活動學生就必須進行反思,而是根據情況分階段進行反思。以培養學生反思能力為例,從發生的時間來看,反思可以分為學習活動前反思、活動中反思和活動后反思。(1)學習活動前反思。活動前反思必須體現計劃性與準備性。例如,考前讓學生思考考試的考查內容和范圍,自己應該為考試做好哪些準備?引導學生制訂好復習計劃,合理安排復習時間和復習內容,尤其注意查漏補缺。(2)學習活動中反思。反思是內心檢測,在每一次學習活動中都應反思,我這個方法步驟是否正確?我這樣設計是否合理?是否需要調整?然后再進入下一環節。(3)學習活動后反思。活動后反思要達到總結、反饋和補救的效果。
三、在學習中學會和他人交流和相互學習
學生要善于觀察他人的學習策略,與他人交流學習體會。如有必要和可能,盡量嘗試不同的學習策略。每個學生可能有自己的一套學習策略,這些策略對人可能不適用。但是有些策略和方法是適合大多數學生的。因為學習畢竟有它自己的客觀規律。尤其是在文化背景、心理因素、生理因素、教育環境等因素較為相近的情況下,學習策略的可轉移性是很大的。
四、日常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指導
教師在英語教學中一定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我反思與監控能力。首先,教師要豐富學生自我反思的內容。學生自我反思的內容除了可以是知識點的識記情況、典型習題的掌握程度,還可以是諸如記憶方法、思維方式、信息獲取途徑等方法和策略性知識的運用情況。其次,反思的形式要多樣化。可以讓學生集體討論學習方法,可以就某道習題讓學生口述其思維過程,可以讓學生自己填寫反思評價表等。
總之,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滲透學習策略的培養,不僅有助于提高教學效果,更重要的是培養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意識,這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和工作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教師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把學生學習策略的培養落實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
編輯 薄躍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