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宏,倪 軍,劉偉春
(上海市閘北區中心醫院,上海 200070)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臨床常見的慢性疑難病,其臨床特點是發展緩慢,對患者的生活造成嚴重影響[1]。臨床研究證實,該病急性發病期后肺部功能會繼續惡化,導致各類并發癥。自發性氣胸是此病較為多見的一類并發癥,該并發癥進展快,起病急,容易引發呼吸衰竭而危及患者生命[2]。因此及時有效的處理對此類并發癥的治療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報道顯示,傳統粗導管引流雖然治療效果較好,但其引發的并發癥較多,不利于治療后的康復[3]。而持續負壓聯合小導管引流的方法逐漸應用于自發性氣胸的治療。本文對其在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自發性氣胸的臨床效果進行了觀察,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0年6月~2011年6月于我院接受診治的62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均符合肺病相關診斷標準[4],其中男性48例,女性14例,年齡56~72歲,平均 (63.6±4.8)歲。62例患者均經過胸部CT掃描和X射線檢查確診為自發性氣胸,同時排除閉合性氣胸的可能;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胸痛、胸悶、呼吸困難等,同時排除原發性氣胸、肺結核等其他疾病。采取隨機性分組原則分為對照組30例和觀察組32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情等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接受詳細檢查后,均給與基礎性治療,包括臥床休息、祛痰止咳、解痙平喘、吸氧及抗感染等治療,待患者病情有所穩定后采取引流治療。對照組:患者取半臥位,將對應位置的皮膚切開,長度約1.5~2.0cm,鈍性分離肋間組織,將硅膠胸腔引流管插入后,用縫合線固定引流管,聽診患者肺部呼吸情況,所接水封瓶確定無氣泡溢出,胸片檢查無誤后方可拔管;觀察組:取半臥位,胸部定位點,根據X線胸片肺壓縮情況選擇鎖骨中線2~3肋間進行穿刺,穿刺處皮膚用左手固定,右手則持套管針進針,回抽發現氣體后,置入導絲,拔出套管針,沿著導絲將中心靜脈導管(6~8cm)置入,退出導絲,連接三通頭、橡膠管和水封瓶。此時水封瓶引流管內水柱出現波動或有氣泡逸出,然后打開負壓吸引器,調整吸引壓力,保持氣體緩慢持續逸出。吸引力控制在1.96kPa以下,負壓一般為0.5~1.5kPa,操作結束用敷貼覆蓋固定靜脈導管。
1.3 觀察指標 主要觀察肺復張時間、住院時間、治療效果及并發癥情況。療效判斷:治愈:經過治療后氣體吸收完全,肺復張完全;無效:肺復張不全,水封瓶氣泡不斷溢出,無法拔管。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用SPSS 16.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療效指標比較 兩組患者的肺復張時間、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治愈率為90.63%,對照組為96.67%,兩組間差異亦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Table 1 The clinical effect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Table 1 The clinical effect
注:組間比較,P>0.05
組別 n 肺復張時間(d) 住院時間(d)治愈率(×10-2 30 4.4±1.6 5.6±2.8 96.67觀察組)32 4.2±2.3 4.8±2.6 90.63對照組
2.2 兩組患者傷口愈合情況 觀察組傷口愈合時間為(2.5±0.3)d,對照組為(6.8±2.2)d,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
2.3 兩組患者并發癥比較 觀察組傷口疼痛和皮下氣腫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比較[n(×10-2)]Table 2 The complications
自發性氣胸是呼吸內科中較為多見的并發癥,老年患者是該并發癥的多發人群[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誘發自發性氣胸的常見病因,COPD合并自發性氣胸是臨床上解決起來較為困難的一類疾病,此病的特點是發病急、進展快,容易導致呼吸衰竭從而危及生命[6]。老齡患者的肺部功能下降,同時柏油其他不良疾病,一旦出現氣胸,臨床癥狀就會顯著加重,嚴重影響臨床治療,因此將其定位為臨床疑難類病癥[7]。
目前胸腔閉式引流仍然是治療自發性氣胸的重要手段,傳統粗導管引流技術治療自發性氣胸的臨床效果已經得到了肯定,但此種引流方式的缺點也較為明顯[8]。粗引流管的直徑較粗,所需的切口較大,操作起來較為復雜,置管的時間相對較長,從而導致切口感染的可能性增加,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引流管直徑較粗會使患者的異物感加重,深呼吸或咳嗽時容易觸及導管,制約了正常的呼吸,限制術后活動,對肺復張造成影響;此種手術切口較大,手術瘢痕較為明顯,對患者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響[9]。本研究將持續負壓吸引聯合小導管同粗導管引流治療COPD合自發性氣胸的臨床效果進行了對比性研究,由臨床效果分析得出,持續負壓吸引聯合小導管引流對COPD合并自發性氣胸的治療效果較為明顯,且此種引流方式對患者的影響相對較小,術后的并發癥明顯少于粗導管引流。本次結果顯示,持續負壓吸引聯合小導管引流的治愈率為90.63%,同粗導管的治療效果無顯著性差異,從而說明此種引流方式的有效性。同時對兩組患者的肺復張時間和住院時間進行了統計,觀察組的上述兩項療效指標要略好于對照組,說明持續負壓吸引聯合小導管引流可以改善肺復張,有利于術后肺部功能的康復。通過對兩組術后并發癥的比較,進一步肯定了持續負壓吸引聯合小導管引流的臨床優勢,該引流方式大大降低了并發癥的發生率,安全性要明顯好于粗導管引流。持續負壓吸引聯合小導管引流有效解決了粗導管引流的一些缺點,此種引流方式無需切口,減少了創傷,操作起來簡單易行;小導管上面的刻度對引流位置的選取具有較好的指導意義,減少了盲目性操作,節省了引流時間,降低了感染的可能性;小導管的質地柔軟,對自身組織的影響微小,減少了刺激,有利于肺復張;導管直徑小,引流緩慢持續,固定起來簡便,不適感輕微,無瘢痕,患者的依從性大大提高[10]。
持續負壓聯合小導管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自發性氣胸的臨床效果顯著,操作簡便易行,減少了不良并發癥的發生,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馮陽春,歐陽翠華,李 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自發性氣胸的治療和護理[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24(4):436.
[2]唐良法,侯昕珩,吳曉東,等.微創胸腔閉式引流治療COPD合并自發性氣胸臨床觀察[J].臨床肺科雜志,2010,15(11):1636.
[3]董紅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發自發性氣胸30例臨床特征[J].實用臨床醫學,2011,12(1):9-11.
[4]銀 喜,申小青,李為春.25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發自發性氣胸患者臨床分析[J].海南醫學院學報,2009,15(5):446.
[5]Albertson TE,Louie S,Chan AL.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nd chronic bronchitis[J].J Am Geriatr soc,2010,58(3):570-579.
[6]謝偉國,江 蓮,侯昕珩,等.中紅霉素胸腔注射聯合胸腔小導管負壓吸引治療老年COPD合并頑固性氣胸[J].臨床肺科雜志,2011,16(2):266-267.
[7]袁 志,汪慧英.中心靜脈導管胸腔閉式引流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自發性氣胸的療效觀察[J].實用醫學雜志,2010,26(8):1365-1367.
[8]李明偉,趙 醅.留置中心靜脈導管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氣胸臨床觀察[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醫學版),2009,26(1):61.
[9]胡新春,段艮芳.細管引流持續負壓吸引治療自發性氣胸的療效觀察[J].四川醫學,2009,30(10):1634-1635.
[10]陳藝壇,陳志斌.低負壓吸引聯合小導管治療老年COPD并難治性氣胸[J].腫瘤基礎與臨床,2009,14(4):438-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