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徽徽 潘仲樂
摘要:自從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到今日,我國成為了世界商品的供應商,同時也進入跨國公司的體系,但從另一方面看我國的國際貿易是處于價值鏈的低端。我國成為世界的工廠給國民帶來的好處是解決了大量就業問題,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管理水平,也引進了世界的先進技術。但在貿易全球化的今天,國際貿易形勢的惡化對中國進出口的影響可能進一步加深,因此保持中國對外貿易平穩較快的發展仍然有不少的有利條件和積極影響因素。
關鍵詞:國際貿易;對外貿易;未來發展
中圖分類號:F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09-0012-01
經濟的全球化成為了全球經濟增長的動力之源,對于我國來說參與世界化的分工是我國貿易經濟發展成功的必由之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不僅取決于生產要素的天然條件,而且還取決于資本要素、技術水平、人力資源和政府制度等因素的動態變化;在國際貿易全球化日益嚴格的今天,使原來推行的進口替代和出口商品戰略的政策受到越來越多的制約,因此使個各國家貿易轉向了更加開放的競爭市場。
一、我國國際貿易的現狀
(一)貿易壁壘越來越嚴重
自從我國實行對外開放以來,我國的商品出口貿易快速發展,并始終保持著非常大的進出口差額。因此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國內產業和就業造成非常大的沖擊,為了緩解國家內部就業壓力,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對中國的商品設置了各種各樣的貿易壁壘。貿易對于各貿易國之間本來是互惠互利的,但一些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的商品進行抵制,例如美國這個經濟霸權主義國家一面高唱著自由貿易沖擊國外市場,而另一面又揮舞保護主義的大旗保護國內市場。由長期的發展情況上看美國政府實行的貿易領域單邊保護性與美國在這一時期的政治安全單邊政策的準則是一致的,由于美國的單邊性政策使中國的貿易壁壘越發嚴重。
(二)中歐貿易之間的競爭性
中國與歐洲發達國家之間在出口市場上存在著激烈的競爭,中國與歐洲發達國家在國內就業與產業結構調整方面均存在著問題,為了解決國內的經濟矛盾各貿易國之間均把目標投向出口,貿易出口不僅可以為貿易國的國民創造大量的就業和創業的機會,更促進國內了經濟的增長和國內經濟的發展規模,而且還可以利用商品出口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為國家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加速貿易國國內的產業結構調整。由此看來出口產業對中國和歐洲發達國家來說均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三)我國對外貿易的依存度增加
由于我國進出口商品的嚴重不協調性,我國主要是出口成型商品,而對于商品的利潤來說主要是低附加值,對于生產的商品來說,利潤來源也主要是對產品的深加工,而這種商品的加工非常容易陷入利益的陷阱,在對外貿易的發展中容易產生斷層,并且我國進口產品的加工也大部分是高附加值、高價值的商品,對于附加值高的產品來說有穩定的生產和穩定的銷售和收入,這對貿易的發展無疑起到了促進的作用。并且在商品的加工過程中其利益主要體現在高附加值的生產環節,由此看出,在世界的經濟的分工中,我國貿易仍處于較弱地位,對商品的進口和對國外市場的依賴仍然很嚴重。
二、我國國際貿易的發展
(一)培育自己的跨國公司
跨國公司不僅在國內貿易中起有重要作用,而且在國際貿易中有著強勁的競爭力,貿發組織最近的報告講到,跨國集團之間的貿易額占到了全球貿易的80%,這是一個比較驚訝的數字,很多人會懷疑是不是有這么大的數字。這是有著獨特的原因的,跨國公司掌握最高端的技術,當然跨國公司不會輕易把技術轉賣,這是它們的發展的核心,你進入它的價值鏈以后貿易會有很大發展,但總是在中低端水平。因此培養自己的跨國公司有助于提高國家貿易的發展。
(二)要重視科技創新
在當前國際貿易的形式下,我國需要抓住當前好的時機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因為隨著未來全球技術的發展和信息技術的不斷創新,技術在全球貿易的發展中還將不斷的向前推進,并且技術貿易和跨國轉移快速發展的大趨勢不會改變。因此我國政府應支持企業科技創新,同時我國政府應該通過政策的來鼓勵企業進行科技創新。要想在國際大國之間提高競爭力,我國的政府應抓好以下幾個方面:一則是要堅持企業的獨立創新的主體地位,也就是說政府應該出臺相應的政策加大對企業創新行為的支持,但這并不是說政府機構自己跳出來做創新,而是鼓勵個人或團體或者是企業的創新行為,必要時可以提供資金的扶持;二是我國政府也應該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倡導寬容失敗、開放合作的創新文化,因為對于創新者來說創新的同時也是冒險,因此要創造允許失敗的文化氛圍鼓勵科技創新;三是我國政府應該推進科創技術的產業化,促進科技與貿易的緊密結合;四是我國政府應該加強對外的談判與交涉,以此來營造更好的國際創新的新環境。
(三)從擴大外需向擴大內需的轉變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曾經以出口導向和擴大外需為政策基調,就某一時期來看以前的政策是正確的,也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國際貿易發展的新形勢下其局限性日益嚴峻:一方面是擴大外需和出口導向帶來的中國貿易出口量和需求量順差過大的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因此而引發了國際貿易競爭的加劇;另一方面形成了順差越大使我國的貿易發展不平衡,所以應該客觀地認識到貿易順差是我國在國際分工、生產要素重組和產業升級轉移的結果,而不是一個國家國際競爭力的表現,也不是一個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獲得的真實利益的表現。因此在今后一段時期內我國的經濟戰略目標是加快調整經濟格局,轉變經濟的發展方式,把拉動經濟增長的首要任務設置轉向國內消費、投資并與出口協調拉動把擴大國內消費需求作為經濟增長的首要目標。
對中國的國際貿易來說,中國外貿的發展既面臨著機遇,又面對著挑戰,但整體來說是機遇大于挑戰的。因此我國政府要充分評估國際貿易環境的復雜性和多變性,保持科技水平的創新,積極努力的化解和應對金融危機帶來的經濟沖擊。
參考文獻:
[1] 郭清馬.開放條件下投機攻擊的策略分析[J].廣東金融學院學報,2009(2).
[2] 戴麗華.中國對外貿易現狀分析及對策[J].大眾商務·下半月,2009(5).
[3] 鐘亦嵐.我國國際貿易現狀問題及應對策略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11(9).
[責任編輯:高 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