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山西省作為中國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為太原市資源型產業轉型和結構調整提供了重要平臺。伴隨全國生產力布局的調整以及戰備的要求,太原成為我國內地重要的有色、電子等加工工業基地。改革開放以來,在能源、醫藥、建材、等方面又取得了長足發展,在煤炭、機械等傳統支柱產業發展方面的進步也是很顯著的。全市主要經濟指標屢創新高,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社會保障體系日臻完善,社會文化等各項事業明顯進步,城市生活環境明顯改善,太原城市化進程快速推進。
關鍵詞:產業結構;經濟轉型;城市化進程
一、太原市產業結構發展現狀
2013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311.43億元,比上年增長10.5%。從產業結構看,第一產業增加值為36.02億元,比上年增長5.2%;第二產業增加值為1035.57億元,增長9.7%;第三產業增加值為1239.84億元,增長11.3%。與上年相比,第一產業比重持平,第二產業比重下降0.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提高0.8個百分點。三次產業保持了“三、二、一”的產業結構序列格局。
1.第一產業發展情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8.41億元,比上年增長6.3%,增速比上年加快2.8個百分點。其中:農業產值41.00億元,增長4.7%;林業產值6.19億元,增長13.8%;畜牧業產值18.25億元,增長6.5%;漁業產值0.41億元,增長9.6%;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2.56億元,增長12.7%。
當前農業生產中存在的問題:(1)高附加值農產品仍偏少,農業產業結構有待調整。近年來太原市農業產業結構正在逐步調整,而傳統農業生產依然是太原市農業主要模式。尤其是在種植業中,高附加值的農產品仍然比較少,從而影響了農業產值的快速增長。(2)農民對市場變化的敏感性不強。現在年輕有文化的中青年農民多數愿意外出從事二、三產業,而留在本地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剩余老弱和婦兒大多文化素質比較低,對市場農產品的價格波動缺乏敏銳判斷力。使得部分農民增產卻不增收。(3)農業生產機械化程度不高,農業基礎設施仍較落后。太原市種植業自然環境大部分仍要靠天吃飯,農田水利設施還不完善,還無法抵御自然災害帶來的不利影響,這也就直接影響了農業的增產增收。
2.第二產業發展情況。2013年太原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782.96億元,增長13.5%。太原市的裝備制造業全年實現增加值254.56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全年最高點32.5%,增長85.4%,對全市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109.6%,拉動全市工業增長14.8個百分點。
工業經濟發展存在的制約因素:全市工業經濟總體運行良好,呈現出發展質量不斷提升的運行態勢,但發展的外部環境不穩定、不確定因素的增加,工業穩健發展壓力增大,金融危機傳導效應進一步顯現,一些下游企業停產,造成上游企業產品需求乏力。由于國家繼續堅持房地產調控政策,與之直接相關的鋼鐵、焦炭、煤炭、機械設備等行業需求不旺,產品銷售不暢。導致行業產品產能嚴重過剩。
3.第三產業發展情況。2013年,太原第三產業增加值達1239.84億元,增長11.3%,在全省排名第一,超過全省平均水平1.8個百分點。
在三次產業中,第三產業增速最快,比重最高,經濟增長貢獻最大。表現為:增速比第一、第二產業分別快6.1和1.6個百分點,比重(53.6%)比第二產業提高8.8個百分點,貢獻率(56.9%)比第二產業高14.6個百分點,是帶動全市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二、太原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1.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打造農產品優勢品牌。太原應重點發展特色農業,將優質小雜糧,優質干鮮果方面做大做強。扶持倉儲、保鮮以及深加工產業發展,提高農副產品附加值。
首先,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生產能力。各級各部門要狠抓電網改造,農田基本建設、水利設施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努力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健全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體系,為農民增收保駕護航。
其次,關注市場動態,鼓勵和引導農民發展特色種植和養殖產業。在技術培訓、優良品種、信息服務、疫病防治、資金支持等方面給予種植和養殖戶更多的扶持和優惠,使農業生產健康發展。
最后,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農業機械化的主要方式應該走產業化之路。扶持各種形式的農機作業服務隊、農機作業協會、農機作業服務合作社等服務組織的發展,統一進行標準化作業,以提高農機作業效能,降低作業成本,有效推進農機服務產業化進程。
2.打造多元化產業發展格局。煤炭產業方面,應做大做強煤氣化、煤焦化、煤化工、煤建材等高技術和高收益的新型煤炭產業。同時,應充分利用開采過程中的伴生資源等副產品,積極發展鋁礬土、高嶺土、多晶硅等產業。
電力產業方面,應組建大型電力企業,建立煤電基地,實行煤電一體化發展,提高轉化效率,減少資源浪費。結合太原氣候特點,大力發展風電、太陽能等新能源產業。
機電產業方面,應大力發展以礦山機械、運輸機械為主的機械電子產品,做大做強機電一體化,把傳統機械產業發展為新興機電產業。
除了對傳統支柱產業優化升級以外,還應整合現有資源,培育和壯大電子信息、食品加工、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構建多元化發展格局。重點打造以太原重工、太原航空為龍頭的先進制造業、以太工天成為龍頭的智能電子以及軟件應用產業。
3.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全面發展第三產業。太原應積極引導和重點發展信息、商務、科技等生產性服務業,做大做強商貿物流服務業,提升對機電制造、生物醫藥、新型建材等產業的服務功能。
旅游業方面,以山西厚重的歷史文化為載體,積極發展旅游業。做大做強以天龍山、蒙山大佛、龍山石窟為重點的歷史人文旅游,以晉祠、永祚寺為代表的民俗風情旅游,以票號遺跡為代表的晉商文化游。
物流業方面,加強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保持物流結點間暢通,整合物流資源,培育若干具有國內外知名度的商貿集團。以區位優勢為條件,建設一批現代物流園區,把太原的優勢資源輸送出去,把太原需要的資源運進來。
通過政府引導、民間參與,組建各種合法形式的融資、投資等公司,激活山西金融業。
參考文獻:
[1]郭克莎.結構優化與經濟發展[M].廣東經濟出版社,2001
[2]肖志興.產業經濟學理論研究新進展與文獻綜述[F].科學出版社.2010.4
[3]林毅夫.自力更生,經濟發展與轉型[F].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9
作者簡介:張超,西安財經學院,經濟學院產業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