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配置標準如何調整
在最偏遠鄉村的教學點,十幾個孩子只有一名教師,這位教師教所有科目,可能還要進行復式教學……這樣的新聞經常見諸報端。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進一步推進,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將陸續轉移到城鎮。據調查,我國部分偏遠、貧困農村地區已經出現了村莊衰減、人口整體遷移、學校自然消失的態勢。在東北師大農村教育研究所調查17個省市農村教育發展的一年間,全國鄉村小學數量又減少了14037所,與之相對應,鎮區學校則增加了1454所。農村學齡人口的主動流出與自然減少導致未來農村教師與學生的比例失調,農村教師的絕對數量出現富余,同時出現部分小規模學校教師數量結構性不足現象。
教育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受制于傳統單維的“生師比”教師配置標準,我國小規模學校“一師一校”、“一師多科”的現象愈發明顯。如果仍以“生師比”作為教師配置的唯一標準,小規模學校必然面臨教師數量與課程開齊、開足之間的矛盾,農村教師數量不足、結構失衡問題將更加凸顯。
“我們鄉有所小學,58歲以上的教師有3位,平均年齡52歲,10年沒有見到新教師的面孔。”天津市薊縣孫各莊滿族鄉中心學校教師王榮興坦言,由于學校處于東北部山區,教師的編制非常難落實,就拿體育來說,本是非常普及的學科,學校卻沒有一名體育專業的教師。他非常感謝去年來了一位支教的體育專科生,讓孩子們從理念和技術上知道了什么是體育,而不是隨便拿個球玩玩就叫體育課了。
待遇、住房、交通等落后條件,導致優秀教師難以留住,而不合格教師難以退出也影響新生力量的注入。
教師職業幸福感如何增強
內蒙古一位教育界人士講了當地高考后流傳的一句話:考上二本的大學生不要小看考上三本的,因為他們就是我們未來孩子的老師。這句話從側面反映了社會對教師職業的看法。有一項調查顯示,在“自由選擇職業”的情況下,僅41.4%的教師愿意繼續選擇這一職業,90%的學生不把教師職業作為自己的理想職業;而91.6%的人認為,社會應該讓最優秀的人來當老師,不然國家的發展進步無疑會受到影響。
而在甘肅的一項小范圍調研顯示,新生代教師1/3以上有留守和流動兒童經歷。由于受到工資待遇和城市相比仍然差距大,安置房、周轉房等配套設施難以滿足教師的需求,交通不便或者缺乏交通補助等因素影響,城鎮化進程中,鄉村教育日趨萎縮,導致農村優秀教師由農村流向城鎮,由薄弱學校流向重點學校,偏遠、貧困以及交通閉塞地區的農村學校難以留住年輕教師。
與留不住并存的是,農村教師老齡化問題嚴重,而由于缺乏合理的退出補償制度以及教師安置制度,導致在編不合格教師難以退出,新任教師無法有效補充。下一步將建立農村教師資格定期注冊制度,建立和完善退出補償制度以及教師安置制度,形成不合格農村教師退出機制。同時,建立和完善農村教師退出補償安置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合理安排農村教師退出后的職業和生活,形成人性化的不合格農村教師退出機制。
如何補充優秀教師,一些民間智慧提供了很好的視角。比方說,有些退休教師自費去鄉村教書,如果國家出錢支持這樣一批人去教書,政策空間是有的。
農村教師發展空間受限,與“農村教師農民當”相聯結,使得培訓顯得更加迫切而艱巨。
(摘自《中國教育報》 紀秀君/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