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
關鍵詞: 婦女更年期綜合征;柴桂龍牡湯;中醫藥療法
中圖分類號: R271.11 文獻標志碼 :B
文章編號 :1007-2349(2014)01-0088-01
婦女更年期綜合征是婦科常見病之一,一般好發于45~55歲絕經前后婦女,由于卵巢功能衰退,下丘腦-垂體-卵巢軸(性腺軸)平衡制約關系紊亂,進而導致的一系列全身性病理變化。屬中醫“絕經前后諸癥范疇”。中醫藥治療此病既能改善臨床癥狀,又能調節內分泌、神經、循環等系統的作用,筆者在臨床實踐中采用六經辨證,以柴桂龍牡湯加減治療50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50例均為本院門診女性患者;年齡43~55歲,均為已婚已育婦女;病程最短15 d,最長3 a。未絕經40例,已絕經10例。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① 發生于更年期,一般45~55周歲絕經前后。② 臨床表現面紅潮熱,烘熱汗出,煩躁易怒,五心煩熱,頭暈耳鳴,心悸失眠、抑郁焦慮、腰膝酸軟,倦怠乏力、月經紊亂或逐漸停止及皮膚搔癢和關節疼痛等。
2 治療方法
采用柴桂龍牡湯加減治療。藥用:柴胡10 g,黃芩10 g,黨參15 g,法夏15 g,茯苓15 g,桂枝5 g,杭芍15 g,煅龍骨20 g,煅牡蠣20 g,甘草5 g,大棗5枚、生姜3片。加減:頭暈耳鳴甚者加天麻、鉤藤、石決明;體虛易感外邪者加黃芪、防風、白術;胸滿脅痛,表情憂郁,少言寡語者加香附、郁金、合歡皮;口苦咽干,大便秘結者酌加大黃、山梔、夏枯草;心悸失眠,煩躁易怒者加棗仁、炙遠志、琥珀、珍珠母、柏子仁;烘熱汗出,五心煩熱者加浮小麥、黃柏、知母、生地、丹皮;面色萎黃,神疲乏力,納呆,大便稀溏者,加白術、蒼術、淮山藥;四肢不溫,腰膝酸軟,下肢浮腫者加淮牛膝、巴戟、續斷、淫羊藿、杜仲、菟絲子、益智仁等;月經紊亂,情志不寧者加黃芪、當歸、川芎、熟地,量多色黯者加炙黃芪、生地、烏賊骨、貫眾炭、益母草;若皮膚瘙癢者可加蟬蛻、防風、玉竹;每日1劑,水煎取汁500 mL,分早、中、晚3次服用,7 d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3 療效標準及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 治愈:烘熱汗出,情志異常等癥狀消除;好轉:諸癥明顯減輕。無效:諸癥無明顯改善。
3.2 治療結果 50例中治愈30例,占60%;好轉17例,占34%;無效3例,占6%,總有效率為94%。
4 典型病例
張某,女,48歲,已婚,干部,2008年5月9日初診,患者半年來,月事先后不定,經色黯紅,量多,常感眩暈耳鳴,烘熱汗出,情緒激動,心悸失眠,煩燥易怒,胸悶脅痛,口苦咽干,倦怠乏力,納食減少,二便尚可,舌質淡紅,苔薄黃,脈沉細弦。曾做心電圖、B超檢查,均無異常。診斷:更年期綜合征。辨證:營衛失調,少陽樞機不利。治則:調和營衛,和解少陽,通陽瀉熱,重鎮安神。方藥;柴桂龍牡湯加浮小麥30 g,生地15 g,夏枯草15 g煎服。服藥2劑后,心悸失眠,煩燥易怒有所減輕。正值經水來潮,量多色黯,胸悶脅痛,腰膝酸軟,原方去龍、牡,加炙黃芪30 g,當歸5 g,炒杜仲15 g,烏賊骨15 g,益母草12 g,以養血調經安絡。服藥3劑,月經凈,續宗原方,日服1劑,連用15 d后,諸癥悉減,已獲效機。
5 討論
本病中醫雖無病名,但在《傷寒論》中有類似描述。目前,多數學者認為本病的核心病機主要是腎衰陰虛為多,以陰陽為綱進行辨證,筆者依據《傷寒論》的六經辨證,認為本病多因營衛失調,少陽樞機不利所致。由于營衛失調,衛外不固,營不內守,少陽相火上炎,心氣被擾,神明不安,故有眩暈、耳鳴、烘熱汗出、心悸失眠、煩躁易怒。少陽樞機不利,三焦決瀆失職,水道失于通調,陽氣不得宣化,則面目、下肢浮腫,小便不利,納呆便溏。女子以肝為本,肝藏血,主疏泄,因少陽樞機不利,氣機不暢,導致肝之經脈不利,而出現月經紊亂,情志不寧等癥狀。近年研究認為本病的產生以雌激素減少為基礎,社會環境因素、性格、心理因素等是導致機體各種障礙和不適的重要原因。致使此類疾病逐年增多,從而給婦女的身體健康,生活工作質量,帶來不少影響,發病年齡具有提前趨勢。
在臨床上,筆者以柴桂龍牡湯為基礎,可隨癥加減。其中以小柴胡湯和解樞機,通陽瀉熱;以桂枝湯調和營衛,解肌祛風;龍骨、牡蠣重鎮收澀,潛斂心神以治煩躁;茯苓寧心安神并可通利小便;全方共奏,具有調和營衛,和解少陽,通陽瀉熱,重鎮安神之效。
筆者認為本病屬心身醫學范疇,其發病既有生理因素又與精神因素緊密相關,從而有必要從“形神合一”與“天人相應”的角度來全面認識,從藥物和心理來治療本病。
參考文獻:
[1]ZY/T001.1~001.9-94,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