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陸
摘 要:伴隨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以及我國市場經濟不斷的完善和發展,我國企業進行資產計價的手段也不斷發生著深刻的改革,因此,在進行資產重組過程中資產的計價方法也應該隨著改變,以符合市場的發展變化。為了有效地分配和使用企業中有限的資源,我國必須要發展具有社會主義特色的資產計價方式。
關鍵詞:資產重組;計價;方法;選擇
一、緒論
1.資產重組簡述
目前,我國學術界對資產重組以及資產計價方式并沒有一個統一的共識。資產重組可以簡單的定義為,企業利用重新獲得或者配置的資源來把現有資產轉換成另一種資產的相關經濟行為。資產重組如果成功,那么將會對企業產生積極影響,能促進企業的二次發展,而與其相關的資產計價方法也會多種多樣,促使企業規范化進行經營。
2.資產重組中新增固定資產來源
企業在進行資產重組時,主要借助以下方式取得新的固定資產,例如:對其他企業進行資產置換。這一方式主要應用于上市公司和規模較大的企業集團之間,基本表現為上市公司利用自己的經濟優勢將低價取得的資源以最低的價格賣出,把利用效率較低的資源定高價,從而取得市場的定價權;也有可能因為公司經營狀況的不理想,為了使現金更低的流出,會以用固定資產來換取其他企業的固定資產等企業資產。但從長期的發展來看,這種措施可以讓公司的資產能夠更好的保值,從而讓企業有充足的資金去經營;另外還有其他方式,例如:大額饋贈,大額捐贈也往往是大型企業進行升級的一種重要方式,公司可以把擁有的資產大額捐贈給更大規模公司,這樣也可以讓企業的資產進行保值。
二、可變現凈值與成本孰低法理論上的缺點
可變現凈值與成本孰低的計價法是對歷史成本計價法的一次重要修正,雖然在實際計價方法中得到大范圍的使用,但發達國家對此計價方法存在著一些看法。
1.可變現凈值與成本孰低計價法不是以企業取得的價值為基礎,也不是以投入的資產價值作為計價基礎。企業所儲存的存貨不是為了生產就是為了銷售給其他部門或者個人;在現實中,對于存貨,企業對其如何應用是不能確定的,所以,在進行資產計價時會有各種差異很大的計價基礎,例如:以產出價值為基礎和以投入價值基礎。以產出價值所表達的是企業在當前經營或者以后出售或者在經營活動中能夠確定取得的預期資金,尤其是以企業產成的產品作為交換價格為依據;以投入價值為基礎反映的則是企業在日常的經營活動中為了得到各類物品的使用權而必須付出的經濟補償,即投入資源的確定。
2.可變現凈值與成本孰低計價法存在著很大的問題還表現在,違反了我國會計政策所要求的一致性原則。根據可變現凈值與成本孰低計價法,在資產負債表日,存貨應當按照可變現凈值與成本孰低計價法計量,期末存貨的計價則是將歷史成本和可變現凈值中較低的一方,即可以在不同的時間段內改變存貨的會計屬性。
3.可變現凈值與成本孰低計價法,還處在其他問題。它會影響會計報表可靠性,在會計報表采取什么樣的計價方法就會出現什么樣的結果,這回對使用者造成較大的誤導,造成記錄信息的多種計量,會對企業的成本計量產生較大影響,甚至會掩蓋會計報表的某些信息。之所以會產生這種現象,是因為存貨跌價準備金額需要轉回,而在這種方法下就沒有體現這個信息。近幾年來,盈利能力較差的上市公司為了避免退出上市市場,千方百計的利用存貨跌價準備來對利潤項目進行調整,欺騙廣大的報表使用者的時間時有發生,從而導致上市公司的形象大打折扣,使股票亂象叢生,導致股民對上市公司失去投資信心。
三、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法在實際工作中的缺陷
1.所謂成本,是指企業期末存貨的實際成本,要財通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等存貨計價方法,對期末存貨進行計量所確定的期末存貨賬面成本。而可變現凈值是指在企業日常的經營活動中,存貨的估計售價減掉到完工時估計將要發生的成本,估計的銷售費用以及相關稅費后的金額。如果一個企業采用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法對期末存貨進行計量,當某項存貨的可變現凈值跌到成本以下時,就說明該項存貨為企業帶來的未來經濟利益低于賬面成本,企業應該按照可變現凈值低于成本的差額確認存貨跌價損失,并將其從存貨價值中扣除。否則,就會虛記當期利潤和存貨價值。當可變現凈值高于成本時,企業則不能按照可變現凈值高于成本的金額確認這種尚未實現的存貨增值收益,否則,也會虛記當期利潤和存貨價值。
因此,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法體現了謹慎性的會計原則。
2.可變現凈值的數額確定存在不準確的問題。企業在進行對可變現凈值的確定時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例如在進行數額的確定時要估算產品的至完工時將會發生的成本,至完工時將會發生的成本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例如:時間的長短會影響到至完工時將會發生的成本的價格,因為產品到完工時的時間是不確定的,一旦估算不準確,就會對可變現凈值產生影響由上述兩個觀點可以看出,企業在使用這種方法在進行計算成本時,成本的數額會出現比較大差異,企業在進行會計報表的填寫中,會利用這個手段來調節成本,導致企業會計信息的失實。相關的會計監察部門要注意這個問題,對企業的成本進行嚴格的監管,從而促進企業的規范經營.
四、期末存貨按公允價值計量的可操作性
1.產品以公允價值計量作是我國會計界一個爭議的問題。公允價值是企業所生產的產品在市場里進行平等正常的交換時的價格,它準確的反映了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的經濟部門在制定會計工作的各項法規時鼓勵企業以公允價值作為一個計價的基本手段。但是,企業以這種計價方式作為計價手段有著弊端。例如:產品以公允價值會使企業所得的利潤增加,但是在報表上卻沒有很好的顯示出來,因為產品有著本身的產出價格,如果產品的價格不是以出廠價,而是以公允價值計量,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產品的價格,從而導致企業可以用產品價格來調利潤,從而減少了國家的稅收。然而這種方法的支持者認為,以公允價值為計價基礎,可以更好的與世界接軌,隨著國際化的進程不斷深化,世界上的大多數企業都是以產品的公允價值作為計價基礎,如果企業堅持這種做法,可以更好的與世界進行業務的交流溝通,達到國際化的經營效果。
2.公允價值計量是否比其他的計價方式更具優勢。企業除了可以按照公允價值進行計量,還可以以其他的方式進行計量。企業在進行會計確認,計量時應該“不得多記資產或收益,少計提負債或者費用,不得計提秘密準備”。在進行日常的經營中應該正常的進行資產的計量,企業要根據自己的情況來使用各類計量方法,公允價值計量有它的優點,例如:可以讓產品的價格盡可能的接近市場,無論采取什么類型的計量方式,都應該與企業本身的經營情況相結合;在企業單位和事業單位中,二者選擇的計量方法有著較大的差異。各個公司要對本公司的會計政策進行有效的選擇,從而促進企業經營的規范化。
3.公允價值計量是否符合我國國情。我國的會計制度大多都是對外來制度進行學習和借鑒,外國的經濟制度在某種程度上的確比我們的先進。但是我國有自己的內部和外部情況。在我國的企業,小企業的數量近8成,這些企業的規模不是特別的大,如果建立一個相對復雜的會計制度,那么有些小企業將受不了繁雜會計制度的重壓。公允價值計量適合那些規模較大的企業,因為它們所生產的品數量巨大。所以選擇什么類型的計量方式是由企業自主選擇的。各種計量方式只要符合經濟法規和市場道德,都是值得鼓勵的。
4.公允價值計量是否能給報表的使用者提供有效的信息。我國當今的市場處于一個上升的水平,伴隨著競爭程度的激烈,有些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利用其上市資質,千方百計的進行融資,其年終提供的會計報表往往會以公允價值計量為一種基本計量方式,利用這種方式的有點來進行會計信息的披露,普通的投資者很難發現其中的貓膩,上市公司利用報表信息的不對等性,來對投資者進行誤導,利用股市來吸引資金,謀求不法利益。
5.公允價值計量是否具有實用性。無論是何種的計量方式,都離不開人的影子,這就要求要保證公允價值計量的可靠性,要想避免企業會計人員利用這種方式來謀求自身的不正當利益。相關的會計監督部門要企業提供的會計報表進行科學有效的分析,以達到監督效果。企業利用公允價值進行計量主要調節的是利潤項目,所以要對企業提供的利潤表進行更為嚴格的監督,防止不法企業利用這種方式減少利潤以及逃稅漏稅的行為。
五、如何確認固定資產
1.如何確認資產計價和收益
資產的計價和對收益確認是不可分割的兩個部分,因為企業只有擁有資產才會有盈利,盈利離不開資產,同時,收益的增加又會使資產不斷增多。在實際工作中,確定收益的主要依托下列兩種手段:收入費用法與資產負債法,第一種方法是較為原始的一種方法,企業在進行交易時應該以歷史成本作為計價基礎,將收入費用按照比例進行計算,這種方式的最大優點是計量收益非常客觀,沒有絲毫的主觀性。而資產負債法作為一種根據時間進行計量的方法,摒棄了簡單使用歷史成本為計價基本方式,將期末留下的凈資產減去期初凈資產數額的價差作為企業在當期所獲得的收益,這種方法確認資產價值會減少波動,并且計價過程較為簡單,在實際中應用程度較高。企業在重組資產時固定資產的增多,并不意味著生產銷售的商品和其他產出品,因為固定資產變化過程代表著把一種企業擁有的資源轉化為另一種方式的資源。按照傳統的觀點,在此過程是收益不應該體現,但是企業在資產重組時,應該按公允價值進行計量,需要按照會計所記錄的賬上價值來體現這個過程。公允價值是指在交易雙方的交易中,雙方對交易的物品的價格都能夠接受,是市場價格,是公平的,不存在任何方式的強買強賣。但是以公允價值為記賬基礎也存在很大的缺點,例如:在資產重組過程中的利潤,各方往往對其進行掌控。資產,是企業過去的交易、事項所形成的企業能夠掌控的資源,是企業現今所擁有的。這類資源在將來的時間里會給企業帶來一定的經濟利益。資產計量存在的問題主要是指對資產按照什么樣的標準進行劃分、金額的多少應該予以會計信息的記錄,計量屬性主要包括、重置成本、當期成本,市面價值、公允價值、可變現凈值、現金流量凈等方面。對重組后的固定資產應選擇什么樣的計量方式進行計量也是資產重組考慮的重要問題。
2.相關會計準則的規定
按照我國2001年1月1日起實行的的《企業會計準則——非貨幣性交易》中的規定,資產進行交換必須按照相同的價值進行交換,確認損益時只得采取補位方式,并必須取消以公允價值為記賬方法的方式,各個企業要采用歷史成本的計價原則。在國際會計制定部門頒布的《不動產、廠場和設備》2003條規定中。在會計信息記錄中,除了無法確定為資產的公司擁有資源中,所有的資產必須按照公允價值為價值基礎。在2006年末,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制定委員會頒發的FAS153《非貨幣性資產交易》中明確規定,非貨幣性的交易入賬必須按照公允價值進行資產交換,但是業務和功能功能相似的生產性資產除外。國內的多數學者建議,資產價值需按照歷史成本法,才更加標準的計價方式,以公允價值為基礎,對價格的公正制定有消極的影響。我國在2006年,頒布了《企業會計準則第7號——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對公允價值又進行重新的規定,從中顯示了我國的會計制度要與世界進行接軌。的確,我國要想讓資產的計價方式有所發展,必要要借鑒國際上的先進經驗,這樣才能更好的促進會計信息的系統化,國家化和信息化建設。尤其,實現世界正處于經濟危機階段,我國以及世界上其他的國家的經濟制度存在的各項問題都以及顯現出來,我國要充分利用這個機會來反思我國的經濟制度,這樣才能對包括資產計價反思在內的各項內容進行學習和借鑒,從而更好的進行制度建設
六、小結
1.重視資產重組在會計領域的地位
要想讓經濟更好的發展,就必須得重視資產重組的作用。資產的各項功能正常的運行是各類會計活動進行的一個重要基礎。資產價值的確定完全是按照市場的供需等其他情況來決定的。要保持市場的競爭性,這樣,各類商品的價格就會正常的進行波動。要盡量避免市場壟斷的情況發生。資產重組要符合市場發展的規律。想要建立這樣的市場要這樣做:首先,要讓消費者和產品售出者有足夠的數量,這就要求政府要降低市場的準入門檻,讓更多的人參與到市場的交易中來。其次,要對產品的質量進行有力監督,對于那些粗制濫造的企業要立即清除出市場。再次,要保持市場的流通性,只有保持市場的順利周轉,才能夠使消費和售出行為不斷的進行下去。最后,要盡量的讓每個人都了解市場的相關信息,這樣才能保持市場
交易行為的公平性。我們每個人都離不開市場,只有重視市場的作用,企業才能都對資產計價的方式有一個全面的衡量,這樣也能促進我國會計制度的進步。
2.會計相關信息的披露
資產計價包含了很多種方式。對成本的計價是一種方式,對存貨就可能是另外一種方式。正是由于方式多樣,這就要求企業要對資產的相關信息進行適當的披露,這樣做可以讓其他會計部門對資產的計價方式提出合理的建議,從而讓資產計價方式更加的多樣化。
參考文獻:
[1]成杰.永不放棄[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2.
[2]常勛.財務會計四大難題[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
[3]陳志萍.會計信息[M].上海:中國紡織大學出版社,1997.
[4]鄧春華.財務會計風險防范[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
[5]谷栗.梁麗媛.王騫.財會通訊(綜合版)[M].北京:龍門書局2008.
[6]劉永澤.陳立軍.中級財務會計[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3.
[7]劉仲文.人力資源會計[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0.
[8]馬海清,朱光林.決策會計學[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7.
[9]王春峰.市場風險管理[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1.
[10]王衛東.現代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管理[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