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朋,劉文俊,楊 成,敬 樂
(“油氣藏地質及開發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成都理工大學,成都 610059)
亞諾斯盆地位于南美洲北部,盆地內油氣資源豐富。其西部界限為東科迪勒拉山造山帶,東部界限為圭亞那地盾,南部邊界為沃佩斯隆起,北部與北西南東走向的阿勞卡隆起與巴里那斯隆起相隔[1]。盆地內主要發育有三套烴源巖:上白堊統加切塔(Gacheta)組深海-淺海相頁巖、古近系的碳質頁巖以及下白堊統、泥盆系和石炭系的黑色頁巖[2]。
研究區L區塊在構造位置處于亞諾斯盆地東部斜坡帶上(圖1),地層平緩,且第三系地層發育較齊全[3]。通過測井相和地震相解釋,并結合區域古構造演化和古地貌分析,認為Carbonera組為三角洲-陸棚的沉積環境。Carbonera組C2段、C4段、C6段對應最大海泛期,主要發育純泥巖,是良好的局部蓋層;C3段、C5段、C7段對應海退期,其中C3段、C5段主要發育砂巖以及砂質泥巖,而C7段主要發育較純的塊狀砂巖,均為盆地內油氣聚集的主要層位(圖2)。

圖1 研究區位置圖Fig.1 Location map of the study area

圖2 L區塊綜合柱狀圖Fig.2 Integrated histogram of L-area
盆地范圍內,油藏主要分布在亞諾斯盆地的中西部地區,呈北東-南西向條帶狀展布。L區內的油氣藏沿著工區內的主干斷裂呈串珠狀分布,且主要分布于斷層上升盤一側。由油藏剖面圖可以看出(圖3),五口井均有較厚油層顯示,分布于C5、C7兩個層位。如L-B3井的C7頂部油層為13.6ft,油層下部油水同層的厚度為16.8ft。L-B1井C5C和C7層頂部的油層分別為16.6ft和20ft,油水同層厚度為10.1ft。由此可知,在L區塊內,淺層砂體在縱向上和橫向上的發育程度都很差,而C7段卻有大套的砂體在區塊內連續分布,油層也多出現在C7段頂部;C5C段分布的油層數量雖少,但平均厚度大,約為15.5ft。因此,該區塊的C5C層和C7層具有勘探潛力。
L區塊油藏埋藏較深,地層水為CaCl2型,油藏保存條件好,原油中鏈烷烴含量較高,瀝青質含量較低,API在31°~33°之間,為輕質油。
盆地內油氣藏的形成不僅僅只是白堊系烴源巖的貢獻,還存在著其它烴源巖,特別是古近系烴源巖生成原油的后期充注。盆地中部早期充注的原油大多遭受了生物降解作用的影響,后期充注的原油,正構烷烴保存完整,在飽和烴氣相色譜圖上得到了體現(圖4)。
由于L區塊處于斜坡帶,遠離生烴中心(圖5),生烴洼陷中生成的油氣須經過長距離的側向運移才能到達適合的圈閉。盆地內油氣主要來源于西部的生烴灶,其生成的油氣沿優質砂巖與斷裂組合形成的復合輸導體系自西向東、由深往淺運移[4]。

圖3 L區塊過L-B3-L-B4井油藏剖面圖Fig.3 L-B3-L-B4well reservoir section of L-area

圖4 亞諾斯盆地中部原油API與C29脫甲基藿烷/C30藿烷關系圖(據Leon I.Dzou,1999)Fig.4 The relation graph of the API and the C29 emethylhopane/C30diahopanes in the middle area in the Llanos basin

圖5 亞諾斯盆地加切塔組烴源巖Ro等值線圖(據Isabelle Moretti,2009,修改)Fig.5 The Ro contour map of the Gacheta formation in the Llanos basin
油氣藏的分布因與生烴中心距離的不同,而體現出油氣差異聚集的規律:①相對靠近油源的L區塊,油藏主要形成在C7段;②遠離油源的區域的油藏主要聚集在C5段。錄井結果顯示,靠近生烴中心的L區塊有一定的油跡顯示,而遠離生烴中心的區域只有熒光顯示。
2.2.1 斷層因素控制油氣的分布
斷層的開啟性(通道)與封閉性(遮擋)對本區塊油氣運移和聚集成藏起著重要作用:一方面,L區塊內的水層往往具有好的連續性(C7段),而廣泛發育的優質砂巖儲層內并沒有完全充滿油氣,相反油氣只在很小一部分儲層內聚集成藏(圖3),這說明了L區塊內油氣充滿度并不高,若區塊內油源因充注動力不足而無法沿優質砂體運移,只能通過斷層運移,則斷層的輸導作用對整個區域油氣成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另一方面,由于油氣的主要運聚期是在中新世以來直至現今,所以現今斷層的封閉性與油氣的聚集成藏息息相關。斷層側向封閉與否,取決于斷層兩盤的巖性對置情況(圖6)。斷層面剖面結合SGR(泥巖涂抹潛能)和CSP(泥巖涂抹勢)分析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5-7](圖7,表1)。斷層兩側的巖性配置及封堵能力,控制著油氣的橫向展布。

表1 泥巖涂抹潛能(SGR值)評價標準Tab.1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of the potential of shale smear(SGR)

圖6 L區塊斷層Allan圖解Fig.6 Fault allan graphic of L-area

圖7 L區塊中部斷層SGR及CSP的Kinpe圖解Fig.7 The Kinpe graphic of the SGR and CSP in middle fault in L-area
從斷層Allan圖(圖6)上可以看出,L-A2和L-A1井點處斷層兩盤巖性主要為砂-泥對接,而L-A3井點處斷層兩盤多為砂-砂對接,這是造成L區塊南部和北部油氣聚集差異的主要原因。從Kinpe圖解中可以看出(圖7),L區塊由于泥質含量比較高,故其SGR值整體較高,均在“0.75”以上;CSP值也都較高,在含油氣層段附近均大于“100”,屬于封閉性較好的區塊。
2.2.2 蓋層垂向封閉因素
中新世的萊昂(Leon)組頁巖具有厚度大、分布廣的特點,是良好的區域蓋層,且區塊內已證實的油氣藏均在萊昂(Leon)組之下。而L區塊的鉆井實踐也已證實,Carbonera組內C2段、C4段和C6段泥巖對其下方的C3段、C5段和C7段油氣藏也起到了很好的封蓋作用,是良好的局部蓋層。通過分析發現,工區內油藏的油柱高度與其上覆直接蓋層的厚度呈正相關性,蓋層的厚度越大,其下方所封閉住的油柱高度也越大(圖8)。

圖8 L區塊油藏油層厚度與蓋層厚度關系圖Fig.8 The oil reservoir thickness and cover thickness diagram of L-area
蓋層的封閉性如何?也是影響油氣成藏后期是否遭受風化降解的因素。L區塊的原油性質要好于盆地內其他區塊,這是因為其后期保存條件好,水型為CaCl2,接受成熟度較高的原油充注(表2)。
研究顯示,L區塊內發育有多套儲蓋組合形式[8]。Carbonera組內的leon段、C2段、C4段和C6段泥巖對其下方的C1段、C3段、C5段和C7段砂巖組成了良好的儲蓋組合形式(圖2)。同時Carbonera組C5段砂巖則又可以進一步細分為C5A砂層、C5B砂層、C5C三個砂層組,在發育的砂層組中,C5C砂層組與C5段中部泥巖、C5B砂層組與C5段上部泥巖及C5A砂層組與C4段泥巖均能構成良好的古生新儲式儲蓋組合形式。眾多的儲蓋組合控制著區塊內油氣的富集程度及油氣成藏類型[9]。L區塊已揭示的含油層系主要是漸新統Carbonera組C5段、C7段砂巖儲層。沉積相研究表明,C5段主要發育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體及河口砂壩砂體,儲層的厚度變化較大,砂體橫向連通性較差,分布也比較局限,但物性好,儲蓋組合發育,砂體沿斜坡方向易形成巖性圈閉,與其上的C4段穩定泥巖蓋層形成一套有利的儲蓋組合,具有良好的成藏和保存條件。C7段以穩定分布的厚層塊狀砂巖為特征,隔夾層泥巖不發育,主要發育構造型油氣藏。
通過前人研究發現,安第斯山前沖斷帶油田的閉合高度和閉合面積比亞諾斯前陸盆地油田的更大(如Limon、Cusiana、Apiay等油氣田)[10]。這些油田靠近油源,烴源巖成熟度高,多套烴源巖聯合充注,油氣就近運移成藏,且油氣藏現今埋深較大,后期保存條件更好,所以大型油氣田主要都被發現在安第斯山前。油田規模(圈閉大小)與油氣資源量的關系見圖9。因此,圈閉的規模對研究區油氣的成藏也起著重要的控制作用[11-12]。
L區塊位于亞諾斯盆地前隆帶之東部斜坡上,構造相對不發育,僅存在一些規模較小的北東~南西走向的東傾高角度正斷層。在斷層的上升盤發育數個起伏較小的背斜、斷背斜或斷鼻等,形成多個構造圈閉。圈閉形態狹長,面積較小,幅度低,規模小,沿著斷層呈串珠狀分布(表3、圖10)。由此可見,研究區較小規模的圈閉使其無法形成大規模的油氣聚集,只能發現單個、孤立的小型油氣藏。

表2 L區塊油、水分析數據表Tab.2 Oil and water analysis date of L-area

圖9 油田規模大小與地質儲量關系圖Fig.9 The oilfield size and geological reserves diagram

表3 L區塊圈閉要素表Tab.3 Trap elements table of L-area
(1)亞諾斯盆地L區塊具備良好的油氣成藏地質條件,油氣藏的形成主要受烴源巖、斷層、儲蓋組合及圈閉的控制。
(2)L區塊內油藏的形成是白堊系烴源巖和古近系烴源巖形成原油多期充注的結果,由于L區塊相對靠近生烴中心,與盆地內其他相對遠離生烴中心的區域相比,油藏主要形成在深部的C7段,而其他區域油藏主要聚集在相對較淺的C5段。

圖10 L區塊C7段圈閉預測圖Fig.10 Trap forecast figures of C7 member in L-area
(3)斷層一方面因油源的充注動力不足而成為油氣運移至L區塊的重要通道;另一方面,斷層的側向封閉性對L區塊油氣的橫向展布起著重要的控制作用。L區塊發育的多套蓋層在垂向上對油藏起著良好的封蓋作用,確保著區塊內的油氣不遭受后期的風化降解。
(4)L區塊內發育著多套儲蓋組合,包括leon段、C2段、C4段和C6段泥巖分別和C1段、C3段、C5段和C7段砂巖,且C5段砂巖內部還發育三套儲蓋組合,儲蓋組合控制著區塊內油氣的富集程度及油氣成藏類型。
(5)由于L區塊位于亞諾斯盆地前隆帶東部斜坡上,構造相對不發育,只形成了多個規模較小的構造圈閉,無法形成大規模的油氣藏。
[1]朱毅秀,劉洛夫,金強.亞諾斯盆地油氣地質特征及有利區帶預測[J].新疆石油地質,2004,25(1):110-113.
[2]BACHU S,RAMON J C,VILLEGAS M E,et al.Geothermal regime and thermal history of the Llanos Basin,Colombia[J].AAPG Bulletin,1995,79(1):116-129.
[3]林水城,傅恒,達麗亞,等.哥倫比亞Llanos盆地中部始一中新統Carbonera組層序地層特征[J].物探化探計算技術,2013,35(1):79-85.
[4]MORA A,HORTON B K,MESA A,et al.Migration of Cenozoic deformation in the Eastern Cordillera of Colombia interpreted from fission track results and structural relationships:Implications for petroleum systems[J].AAPG Bulletin,2010,94(10):1543-1580.
[5]付廣,史集建,呂延防.斷層側向封閉性定量研究方法的改進[J].石油學報,2012,33(3):414-418.
[6]邱雪.斷層發育特征與側向封閉性研究[J].科技與企業,2012(13):174.
[7]BOUVIER J D,KAARS-SIJPESTEIJN C H,KLUESNER D F,et al.Three-dimensional seismic interpretation and fault sealing investigations,Nun River Field,Nigeria[J].AAPG Bulletin,1989,73(11):1397-1414.
[8]PERSON M,BUTLER D,GABLE C W,et al.Hydrodynamic stagnation zones:A new play concept for the Llanos Basin,Colombia[J].AAPG Bulletin,2012,96(1):23-41.
[9]BAYONA G,CORTES M,JARAMILLO C,et al.An integrated analysis of an orogen-sedimentary basin pair:Latest Cretaceous-Cenozoic evolution of the linked Eastern Cordillera orogen and the Llanos foreland basin of Colombia[J].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2008,120(9-10):1171-1197.
[10]劉亞明,張春雷.哥倫比亞油氣地質與勘探[J].石油實驗地質,2011(3):226-232.
[11]趙宗舉,周新源,范國章.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區主要構造圈閉形成期分布及成藏意義[J].海相油氣地質,2006,11(2):1-8.
[12]馬達德,陳新領,寇福德,等.構造圈閉在柴東天然氣成藏中的控制作用[J].天然氣工業,2004,24(10):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