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攀攀
摘 要:“十二五”規劃將“綠色發展”作為今后發展的基本原則,綠色發展是解決我國面臨的一系列環境問題和發展問題的必然選擇。但這種新型發展模式的推行面臨著自然環境約束、發展階段限制、技術創新不足、制度支撐不夠等一系列的制約因素。我們必須積極應對,克服不利條件,轉變發展方式、依靠科技、完善制度,推動我國綠色發展步伐的不斷前進。
關鍵詞:綠色發展;制約因素;對策
一、綠色發展是我國發展的必由之路
人類正面臨著日益嚴重的全球性生態問題的威脅,如生物多樣性減少、氣候變暖、臭氧層空洞等等,尤其是全球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自然資源、人類的生活環境及人類的健康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是全人類共同的責任,需要全世界共同參與和解決,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同時也是世界上碳排放量最多的國家,更應積極承擔責任,應對挑戰,為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綠色發展是解決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和發展問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的必然選擇。
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資源環境造成極大的壓力,經濟發展的同時伴隨著能源安全問題、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中國正處在重要的戰略機遇期,應該抓住機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探索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綠色發展模式,只有這樣才能保障能源的安全、保障資源環境不受破壞,從而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建成“美麗中國”,《“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要“綠色發展”,可見黨和國家對轉變發展方式、建設生態文明的高度重視。
二、我國綠色發展的制約因素
中國經濟發展到現階段內在要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施綠色發展轉型升級,然而探索綠色發展的道路不是一蹴而就的,會遭遇各種難題和挑戰,必定面臨著一定條件的制約因素。
首先,我國的綠色發展受到了自然資源環境的約束,在傳統粗放型增長模式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對資源的需求與消耗同資源的稀缺性和有限性間存在一定的矛盾,這無疑加大了中國發展方式轉型的難度。一方面我國有著豐富的能源資源,但人均擁有量偏低,只有世界人均資源占有量的一半左右。另一方面,我國資源稟賦不均衡,呈現出“富煤、少氣、貧油”的特點,然而煤的碳密度遠遠高于其它化石能源,也就是每燃燒一噸煤所產生的二氧化碳要多于石油和天然氣等其它化石燃料,對空氣的污染會更大,對環境的破壞更嚴重,這種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生產和消費格局不利于中國綠色發展轉型。其次,我國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加大了綠色發展有效實行的難度。目前我國正處于工業化中后期和城市化高速發展階段,受到發展階段的約束和經濟增長模式慣性的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路徑仍然是依賴重化工業,能源密集型等傳統產業,具有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型經濟增長特征。一方面能源密集型工業不斷增加,能源消耗持續逐年增長,盡管近年來我國政府高度重視節能減排的實行和推廣,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能源利用率依然偏低,單位GDP的能源消耗量仍然偏高。另一方面污染物排放量不斷增加,環境污染日益嚴重,世界銀行數據顯示,連續多年,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位于世界的第一位,數據顯示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主要來源于工業部門,高排放意味著高污染,目前中國的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峻,溫室氣體的排放還導致了氣候的變化和自然災害、極端天氣的頻繁發生。因而我國的綠色發展受到了目前所處發展階段的制約。第三,技術創新水平不足制約著綠色發展的進程。我國整體技術研發能力弱,科技發展水平落后,技術密集型企業較少。雖然目前已有部分大型企業具備了研發綠色技術的資金支持和技術能力基礎,但主觀上并不愿意積極開展綠色技術創新,很大程度上與當前我國對綠色技術的研發缺乏完善的激勵機制有關,綠色技術的開發運營具有高風險性,投資回報具有不確定性,開發投資費用和推廣運行費用高,需要良好政策環境和充足的資金支持。對于絕大多數的中小企業而言,仍舊采用的是傳統粗放式經營模式,較小的經濟規模、較少的資金投入、落后的工藝水平和較低的集約化程度限制了其技術研發的能力,導致了其開發和應用綠色技術的熱情度較低,主觀上也缺乏重視程度和前瞻性。目前我國的綠色技術水平在國際上相對落后,從國外引進先進技術又障礙重重,這成為了制約我國綠色發展的關鍵因素,解決技術難題是一項緊迫而現實的任務。最后,宏觀政策體系的支持力度不夠,相關配套法律法規的欠缺成為我國向綠色發展轉型的一大制約因素。一方面目前的環境立法體系不完善,雖已樹立了環境立法的理念,但實際踐行的力度還很不夠,與環境相關的法律法規存在司法和執法不嚴的現實難題,法律未能明確規范公民保護環境的權益,對公民保護環境的行為缺乏引導和約束,不利于公民形成良好的環保參與意識和自覺習慣,不少法律條文太過寬泛和空洞,不夠具體和明晰,造成實際操作的難度比較大。另一方面,政策保障的缺失,缺乏必要的獎懲和激勵機制,監管機制不健全,資金、人才等重要資源的引入政策不完善,政府沒能有效發揮財政、稅收等經濟干預手段來調節市場的失靈,使得綠色發展戰略的實施困難重重,綠色發展需要政府的有效服務和管制,需要加大制度改革的力度。
三、綠色發展對策
第一,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步伐進一步加快,處于這樣加速發展的歷史階段,但目前的經濟發展方式粗放,經濟結構不合理,嚴重影響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保護環境,節約能源、資源的任務更加艱巨。傳統的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發展方式需要向低能耗、低排放、可持續的集約化清潔生產的方向發展。目前我國經濟的發展主要依靠第二產業的帶動,但能耗最多,污染最多的是第二產業,尤其是鋼鐵、化工、發電、冶金等重化工業,傳統的產業結構不利于綠色發展推行,應鼓勵和扶持清潔環保的生態產業,發展低碳循環產業,加快促進國民經濟的主導部門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轉移到第三產業上來。第二,依靠科技,提高綠色技術創新能力。綠色技術創新是綠色發展的關鍵環節,綠色技術不僅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技術,更是對保護自然生態環境能起到積極促進作用的技術。要轉變技術開發的價值取向,傳統技術開發的價值取向是功利性的人類中心主義,現代科技應該圍繞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文明價值目標,本著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理念,將生態文明價值觀和可持續發展理念滲透到科技研發創新中來,以對自然生態的影響作為衡量技術好壞的標準,技術創新不僅是要追求經濟效益,更是要追求社會效益及生態效益。政府應采取適當的激勵措施鼓勵企業研發和應用綠色技術,企業自身應采用產學研相結合的模式積極推進綠色技術創新,形式企業自身的核心技術。第三,健全綠色發展法制體系,為綠色發展提供政策支持。首先綠色發展需要完善的法律保障體系作為支撐,法律的制定要結合現實情況,符合實踐的需要,能從政策上和實踐上提供有效的引導和規范。其次,國家應制定適當的財政、稅收及價格政策來鼓勵和推動發展方式向綠色化轉型,重視對行業法規、技術標準以及收費制度的構建,同時運用經濟和法律手段對市場進行有效的宏觀調節。另外,建立綠色激勵制度,合理的稅收優惠政策和政府獎勵制度能有效推進綠色生態化發展模式的構建,最后加強對市場主體的約束和監管也十分重要。
參考文獻:
[1] 劉志雄.中國綠色發展的條件與面臨的挑戰[J].新視野,2013(4).
[2] 陳端計.綠色發展:中國“十二五”發展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J].經濟問題探索,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