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維坤
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區碼頭鎮甄莊小學
語文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
黃維坤
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區碼頭鎮甄莊小學
作為教師,我認為每個學科都應該在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開發學生潛力,養成良好的探究習慣已經成為了現代教育的方向。因此,我在語文教學中,主要通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來提高教學效果。
1.學生具有永不熄滅創新欲望。
要不斷創新,首先就要有不斷創新的欲望和需求。有了不斷創新,才能進行有意識、有意義的創新活動,也才可能達到創新的目的。中國具有幾千年輝煌燦爛的語言文化。對于這些,中學生總是充滿好奇,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有些問題在教師看來非常幼稚,甚至是無意義的,但對學生來說是一種探索、一種創新,是一種對好奇心的滿足。他們正是帶著這種好奇心來認識這個世界的。所以不管學生提出的問題多么幼稚,多么無意義,教師都不要簡單的禁止和否定。如果學生的每一次探尋,遇到的都是老師的“不可能”、“無聊”的斷語。那么,他們的創新欲望就會漫漫萎縮,就很難具有創新精神。在這個時候,教師應該耐心的引導和熱情的鼓勵。如,“你提出的問題很有見解性。”等等。
2.學生就有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
經濟和知識時代,創新活動是人們從事的主要活動。既然是創新,就預示著風險。而且,當經濟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行為,知識創新的難度只能是越來越高,失敗的風險越來越大。一次創新的成功也許是千百次創新活動受挫的結果;一個人創新活動的成功,也許是成千上萬的人創新失敗的結果。面對創新路上的困難,人們只有具有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始終不一的堅持創新,才可能獲得創新的碩果。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應該是語文學科的優勢。
所謂發散性思維就是圍繞問題多方位的理解和解決的過程,現行的語文教材比較重視知識的理解、能力的提高,而對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方面并沒有足夠的重視。這就需要我們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彌補,例如:我們在講文天祥的《過零丁洋》這首詩時,對”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這兩句詩句。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背景多層次、多角度的思考問題,并展開多方面的聯想。首先縱向聯想,指出了文天祥誓死如歸的力量源泉來自”民族的浩然正氣和炙熱的愛國之心。“接著展開逆向聯想,痛斥當今社會極少數只顧個人利益的社會渣滓。另外還展開橫向聯想,聯想到今天的青年學生應該繼承中華民族的偉大傳統,不能辜負老一輩對我們的殷切期望,把建設祖國的歷史重任肩負起來。如果教師經常置疑、經常讓學生多方位多層次的思考,就會使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提高。
1.營造氛圍,培養創新欲望。
和諧、活撥的氣氛有助于學生的創新欲望得到激發。作為課堂的組織者教師,要把學生置身于教學活動中,與學生和諧交談、真情溝通。例如:“這位同學,你認為這句話應該如何理解?請給大家講一講你獨特的見解,好嗎?”激發學生創新欲望,教師及時中肯的贊揚。“你說得非常好,很有創新意識!”把這一聲聲贊揚送入學生的耳際,使其成為一股創新教育的清泉。同時把“微笑教育”的藝術帶入課堂,讓每個同學都有一種美好的心境,創新意識就孕育在這種心境之中。
2.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創新興趣。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刺激是對所學學科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自覺性的起點,是智慧靈感的源泉。濃厚的學習興趣可以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從而具有敏銳的思維能力、豐富的想象力和牢固的記憶力。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之在較短的時間內思維活躍起來。因此,我注意根據課文的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征創設具有趣味的情節故事和游戲,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蚊子和獅子》時,要求學生脫離課本去講這則寓言,看誰講得最生動、逼真。此時學生已有創新的欲望,都能夠大膽的想象,并積極的思維表達。事實證明:孩子的興趣越盎然,表演就會栩栩如生,人物語言就越富有個性和藝術性。
1.鼓勵學生大膽置疑,提出與眾不同的見解。
對現成的科學理論和傳統觀點提出置疑是創造出新穎、超長成果的途徑,也是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需要。試想,如果我們對已有的結論和現成的答案不加任何的置疑,而全盤接受,人類社會將永遠停滯不前。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提出與眾不同的見解。
我們在楊絳《老王》這一課時,對文中“老王臨死的前一天,給錢先生家送雞蛋和香油,錢先生給他錢,他開始推托,最終接受錢。”參考書對這一情節分析,老王可能是怕麻煩。有一名學生對這一情節是這樣理解“可能老王經常收到錢先生的周濟,已經習以為常了。”還有一名學生認為,“通過這一情節,更能表現出錢先生的善良和對弱者的關懷。”這種探索精神是非常大膽而可貴的。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應引導他們善于發現問題,提出疑義,求的解答,只有這樣才能進步。
2.鼓勵學生標新立異。
“標新”和“立意”都是一種創新。鼓勵學生大膽獨立思考,敢于標新立異、反彈琵琶,這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
首先,要從思想上引導學生,使其正確地認識到任何學者、權威都不可能游盡真理長河,任何人都有發現新知識的可能,樹立敢于“班門弄斧”、“異想天開”的思想。
其次,在教學上要發揚民主,為獨立思考創立條件。現代教育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即讓學生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知識,這就給學生標新立異的機會。但是學生的標新立異難免伴隨著幼稚和錯誤。對于這些,教師如果簡單加以否定,不僅剝奪了學生探索新知識的樂趣,也會使他們變得謹小慎微,疏于思考。事實上,只有犯過“錯誤”,才能改正錯誤。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的標新立異,一定要加以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