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華林
江蘇省沭陽縣第二實驗小學
小學語文文本閱讀與理答方法策略
薛華林
江蘇省沭陽縣第二實驗小學
南宋人陳善曾說”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求所以入,終當求所以出。“讀書的”出“與”入“就是對文本品味、解讀、升華和創造的過程。”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用得灑脫,此是出書法。”因此,在文本解讀的過程中,老師就是以廣博寬厚的視野、多元開放的過程,對文本的充分的“深入”,把握文本的真正意義,而在教學中堅持“淺出”,在自然的過程中,圍繞著文本的主題旨歸,品味咀嚼,才能引領學生在語言實踐中人文得以熏陶、語言得以涵泳乃至思維的啟迪和情感的共鳴。
教師對文本的解讀決定著文本價值功能的發揮,也是學生內化文本的前提。教師在引領學生實現閱讀意義建構的過程中,實現文本意義的價值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在文本解讀過程中,離不開“理答”。“理答”是教師對學生回答問題后的反應和處理,是課堂問答的重要組成部分。崔教授認為,課堂問答包括發問(教師提問)、候答(學生思考問題與組織答案時教師的等候)、叫答(教師叫某個學生或學生小組回答問題)、理答(教師針對學生的回答作出反應)前后銜接的四個環節。教師不僅要拋出問題,而且要根據學生的應答做出理答,理答后的學生狀態其實是很復雜的,合乎教育規律和學生情況的理答對學生是一種良性的刺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是惡性的刺激,不僅不會起到任何好的效果,還有可能造成惡劣的影響。如何才能產生理答效果呢,不妨從以下策略入手:
1.設問要合理可控。
設問要考慮到學生的學習情況、本學段學生普遍的學習特點、運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等等。通過這些客觀存在的因素來設問,力求做到問題的合理性、有效性,而不是低效甚至無效地設計問題,比如,在人教版四年級教材中《送元二使安西》一詩,這是一首送別詩,其中有“客舍青青柳色新”,教師問:“這是怎樣的柳色呢?”學生回答。又問:“那么多樹不寫,為什么偏偏要寫柳樹呢?”其實這個問題的設計是要學生理解古代“折柳送別”的傳統,寫“柳”就是寫“留”。但是學生聽問后卻是一臉的迷茫,使得這個問題的設計有流于形式之感,沒有任何效果,也偏離了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可以稍作改動,逆向來設問,“柳,留”反復幾遍,學生就會明白它們兩個是諧音,“所以古代寫‘柳’就是想要‘留’啊!”這樣不僅講出了“折柳送別”的傳統,還讓學生體會到詩人心中的那份依依不舍之情。
2.發問要明確清晰。
教師發問的時候不要拖泥帶水、含混不清,要干脆利落、清楚凝練。應該說發問也是設問的一個方面,只不過設問是備課時的發問,而課堂中的發問卻是“實際作戰”,馬虎不得。王崧舟老師教《泊船瓜洲》一課時,這樣要求:“打開書讀一讀這首詩,聽清要求,自由讀,反復讀,讀清爽,讀通順,開始!”這正是詩的讀法,自由讀就是要自己讀出自己的體驗,反復讀合乎“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清爽就是要落實每個字的讀音,讀通順就是要流暢,總的來說就是課標中要求的“正確、流利、有感情”。平時我們要把發問重視起來,不一定一味的模仿名家大師,而是要根據自身的說話習慣和語氣表達,尋求到適合自身的發問方法。當然這種自身的方式方法是要以學情為前提的。
3.理答要關注學生。
課堂上教師裝在心里的不僅僅是教案,更主要的還有學生,只裝教案的,充其量不過是位教書匠而已,而只有裝著學生的,才是真正的教師。這種理答上的對學生關注,可以是備課時就預設好的,也可以是課堂中隨機的,多是與非語言性理答結合使用的激勵性理答。
理答的方式、方法在課堂中并非是單一呈現的,而是并舉呈現,把多種理答的方式整合起來,使其效果顯示最優化。比如孫雙金老師教授《落花生》一課時,學生讀完一部分,孫老師問了學生的名字,并點名表揚,“XXX,我要表揚她。第一,她非常勇敢。第二,口齒特別地清楚,聲音很響亮,讀得非常流暢,能夠讀得這樣,真不簡單!下面同學要向她學習!你們對她剛才讀的部分,還有沒有其它想法呢?”孫老師這里使用的是激勵性理答,理答后又巧妙的將評價權交給了其他同學,進行生生評價,使得課堂的參與性加強,不再單調。生生評價后,孫老師接著問:“哦,其他同學呢?你有沒有發現她有一個字音好像讀得不大準?”這是一個轉問,彰顯了孫老師理答的細膩與嚴謹,不僅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對于學生的錯誤應對得恰到好處。這個例子就是激勵性理答與轉問相結合。
對多種理答方式進行整合并沒有一定的模式,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善用、活用,方能為課堂增光添彩。
理答關注的是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體驗和學習效果。理清這些關注點對我們進行針對性的理答很有幫助。比如學生的學習方法方面,學生對課文的知識內容的理解都不是問題,關鍵就是方法,比如學生初學默讀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多使用激勵性理答,也可以樹榜樣,讓學生逐漸掌握默讀不出聲、不指讀的學習方法。教師在課堂上,一定要將更多的視角放在學生身上,關注學生學習的每一個細節,“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想象力,開發創造潛能,提高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語文綜合應用能力。”
此外,重視理答是一種教師自我成長的動力。一線教師要將理答的重要性與發問等教學環節等同起來,不斷在實踐中使用鍛煉,提升自身的課堂機智和教學智慧;多向名家大家學習,從理答方面研究經典教學案例,開闊視野;常反思,善總結,多從理答的角度進行專門的分析與思考,讓理答的研究成為一種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