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粵
滄州師范學院
高校田徑課程設計淺析
邱粵
滄州師范學院
用文獻資料、比較分析、邏輯推理等方法,以復雜性科學為理論基礎,反思現實高校田徑課程設計。研究指出:高校田徑課程是一個復雜系統,隨著對高校田徑課程所蘊含復雜性認識的不斷深入,高校田徑課程的設計將從簡單走向復雜,復雜性范式將引領高校田徑課程設計的新方向。
復雜性科學;高校田徑課程;課程設計
當前,高校田徑課程處于一種無可奈何的窘境,用復雜性科學理論對高校田徑課程進行設計,為解決其困境提供一條思路。
以課程的觀點來理解高校田徑課程,其本身是一個獨立的體系,以各類田徑運動為載體,通過對田徑基本知識、技能的掌握達到高校體育教學目標的實現。高校田徑課程教學是一種育人的活動,由于其多層次性、多因素性、多變性,使高校田徑課程教學過程呈現出復雜的情景,這些復雜的情景構成了高校田徑課程教學的基本特點。顯然,高校田徑課程教學本身是一個復雜性系統,“復雜性的系統要用復雜性的方法來處理”,我們應該用復雜性科學的視野來審視高校田徑課程。高校田徑課程教學新范式的形成,不僅需要我們以現實的高校田徑課程教學實踐為基礎,更需要有一個新的觀察、審視、思辨、詮解的角度,復雜性科學提出一個運用開放性、非線性、整體性、生成性作為事物的主要特征來處理復雜性問題的方法,提供了一個研究、思考高校田徑課程教學的新方向。
1.高校田徑課程的開放性。
開放性要求高校田徑課程面向生活,面向社會,面向未來,逐步與健康教育、社會生活和校園文化相融合。“健康第一”和“終生體育”的思想才會有必然的邏輯立足點與具體教學實踐堅實的落腳點。
近年來,五原縣探索鹽堿地改良的多種技術路徑,多種合作模式和多種經營模式,通過科技引領、企業帶動、統籌推進,鹽堿地改良方面走在了全國的前列。目前,篩選引進73家企業,試驗改鹽新技術21項、新產品36個,因地制宜試種抗鹽牧草新品種30個、向日葵新品種50個、玉米新品種30個、施用肥料新品種33個,讓項目區成為鹽堿地改良試驗示范平臺。通過實施“五位一體”工程以及上膜下秸、暗管排鹽等技術創新,特別是“五位一體”技術,應用“撒施脫硫石膏、明沙、有機肥、調理劑以及種植耐鹽作物”的技術結合,使出苗率達到50%-80%,老百姓常說,“鹽堿地摻沙等于上糞肥,年年有好收成。”扎實有效地推進了五原的鹽堿地改良。
非線性,就是要求從各個不同的層次、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徑來認識高校田徑課程,而不能滿足于那種一因一果的線性關系。首先要明確高校田徑課程是多維、交錯、復雜的系統,包含著多種因素(或變量),是許多隱性因素與教師、學生、教材等顯性因素交織著的充滿活力的復雜系統。因此,高校田徑課程的設計必須考慮不同層次、個體、高校、地區等多種制約因素,在保證學科的系統性和完整性的基礎上,考慮高校田徑課程的跳躍性、非階梯性,積極開發適合不同要求的田徑教材。
2.高校田徑課程的非線性。
田徑課程是高等學校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大學生的發展中起到一個基礎作用。通過田徑課程的學習,能夠有效培養大學生基本運動能力,全面發展速度、力量、耐力、柔韌、協調等身體素質,為其它運動項目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然而,在高校體育教育領域中,田徑課程與其它課程相比較始終處于一個弱勢地位,是“木桶理論”中最短的一塊木板,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往往影響和損害其它運動項目的發展,造成高校體育系統的教育整體功能下滑。高校田徑課程的整體性要求我們堅持田徑課程的基礎性,把田徑課程積極納入高校體育系統的整體設計,在此基礎上進行相應的拓展。
高校田徑課程要滿足大學生終身體育的需要,注意選取對終身體育具有重要影響的田徑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活動內容,以利于大學生學會學習,并具有一定的自我設計、自我鍛煉、自我評價的能力,力求為高校田徑課程的發展提供一個合理的開發思路。從重視知識傳授向重視能力培養轉變、從重視教法向重視學法轉變、從重視認知向重視發展轉變、從重視結果向重視過程轉變、從重視繼承向重視創新轉變。同時,高校田徑課程的設計密切關注社會發展對培養人才的要求,積極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大學生發現、研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合作精神。高校田徑課程的設計將傾向于成為文化傳承的載體,成為社會生活和校園文化的有機組成。
其次,要對種子進行處理,在處理的過程中要分為幾個階段。其一,選擇高質量的種子放于55-60℃的溫水中進行攪拌,使溫度降到30℃左右,之后將種子浸泡2 h;其二,種子浸泡后取出風干,風干后將其置于200 mg/kg赤霉素溶液中浸泡24 h后催芽,并用1%的高錳酸鉀溶液浸種30 min,撈出淘干凈,再放入55℃溫水中浸種,用水量為種子的5倍;其三,在用藥水浸泡種子之后,用25℃左右的溫水將種子浸泡8-12 h,用細砂搓去種皮上的黏液,洗凈后攤開晾一晾,準備播種。
高校田徑課程的非線性還揭示出,計算機和信息技術介入高校田徑課程不可逆轉,這是當今社會發展的時代特征在高校田徑課程教學領域內的投射,高校田徑課程設計應建立在新的技術平臺上,將更多新近發生的田徑信息被引入高校田徑課程。
高校田徑課程的整體性關注的并非“單項最佳”而是“整體最優”。
3.高校田徑課程的整體性。
一直以來,高校田徑課程設計都是以競技體育為主線,教育、健身、娛樂等功能無法得以體現,與“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差之甚遠。高校田徑課程設計要求挖掘高校田徑課程的健身價值,以促進大學生身體、心理、社會適應能力和整體健康水平的提高為目標,構建技能、認知、情感、行為等有機結合的課程結構,并讓每一個大學生學會一到二項足以實踐終身體育的內容,在滿足自己健康需求的同時,也能幫助周圍的人共同獲得健康。高校田徑課程設計在運動參與、運動技能外,納入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等領域,根據領域目標拓展課程內容,以健身原則為高校田徑課程設計的主線,讓大學生感受到田徑健身的魅力。
4.高校田徑課程的生成性。
在韓國,教育技術學被稱為教育工學。本科階段教育工學專業的課程設置一般分為:通識必修課程、基礎必修課、基礎選修課、專業核心課程、專業深化課程、教職領域課程。在大一階段,主要學習通識必修課程以及基礎必修課和基礎選修課程,基礎課程包括教育工學、多元文化社會及教育等課程;在大二大三和大四階段,主要學習專業核心課程、專業深化課程以及教職領域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包括教學設計、學與教的理論等課程,專業深化課程包括教育學校與教育論、人力資源開發理論等課程,教職領域課程包括特殊教育學概論、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等課程。
高校田徑課程教學是一個復雜的動態生成過程,處于不斷的演化和創造中,這種演化和創造使高校田徑課程的發展具有豐富的可能性,可能性之豐富使得轉化為具體的實踐變得不可確定。高校田徑課程的生成性要求對田徑課程的設計把動態變化作為教學的基本特征,為田徑課程教學留下了創造的空間,并激發大學生的創造動機和潛能,使“以人為本”、“發展學生的個性”、“因材施教”落實到了具體的教學實踐中。高校田徑課程的生成性設計,正是“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重在創法”更好的合理解釋,也是田徑課程教學升華為藝術的可能途徑。地方田徑課程與校本田徑課程的悄然興起,正是正確認識高校田徑課程的生成性現實意義的最好詮解。
計算條目得分與所屬維度得分的秩相關系數,當 rs≥0.4 時,計一個集合效度試驗成功;當該條目與所屬維度的秩相關系數顯著高于同其他維度的相關性時,計一個區分效度試驗成功。本研究集合效度成功率為 100.0%,區分效度成功率為 98.37%,量表有良好的集合效度和區分效度(表2)。
復雜性科學方興未艾,21世紀高校田徑課程研究不應是上個世紀發展路線的簡單延續或局部完善。這需要高校田徑課程研究人員打破業已形成或趨近僵化的高校田徑課程框架,重新審視高校田徑課程本身和關于高校田徑課程的理論,用復雜性科學審視高校田徑課程,意味著促成研究與考察高校田徑課程的新視角的實現。在這種視角之下關注高校田徑課程,一種真正個性、豐富、多樣和復雜的高校田徑課程就會凸顯出來,有其明顯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基于復雜性科學理論的高校田徑課程設計是高校田徑課程內在邏輯的發展和高校田徑課程教學范式轉變的必然要求,復雜性科學將引領高校田徑課程設計的新方向。
[1]曲宗湖,顧淵彥主編.21世紀體育課程新論叢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
[2]毛振明.體育教學改革新視野[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3
[3]邵偉德.學校體育學理論與教改探索[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2
[4]彭新武.復雜性科學:一場思維方式的變革[J].河北學刊,2003,3
[5]楊小微.從復雜科學視角反思教育研究方法[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0,3
[6]滿莉,高雪梅.復雜性視野下的教學特征初探[J].南京審計學院學報,2005,4
[7]顧淵彥.體育課程的約束力與靈活性[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