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20年來,惠普公司的生存和發展壯大路徑,一直堪稱一道奇異的“風景”。這樣說不是在夸惠普,當然也絕無貶義。
“風景”的意思有兩層:字面上看,今年剛好75歲的惠普是一家非常典型的美國創業公司,它就誕生在硅谷腹地一座很普通的房子的車庫里,其所代表的“車庫文化”也被大量的專家學者視為“硅谷商業精神”、乃至美國創新精神的象征。惠普總部就在硅谷的中心地帶,比鄰斯坦福大學校園而居。現如今,那間車庫已被加州政府確立為歷史遺存,真成了個不大不小的景點。
“風景”的另外一層意思,是惠普總在不停的“折騰”,也由此為全球的媒體同仁創造了話題無數。對外,惠普是“大而不倒”理論的忠實擁躉,也是“水平模式”的信奉者,自新舊世紀之交的PC大爆發時代中與康柏合并之后,惠普就像滾雪球似的不斷為自己加碼,大大小小的公司兼并了上百家,其中還包括了多筆像EDS、3Com、美科利等等這樣的大交易。到如今,惠普的年營收已經突破了1100億美元,產品線極其漫長龐雜,坊間聽人笑談:只要是信息產業里有的產品,就沒有惠普不賣的。
對內,惠普作為超大型的全球公司,近10年來似乎一直都難以調和自己的內部矛盾。對于其立身之本的PC和打印成像業務,惠普一會兒將其分成獨立的業務集團,一會兒又將其合并在一起,反倒是后來通過不斷收購而逐漸打造成型的企業業務相對穩定。內部矛盾的不可調和直接體現在了公司領導人的頻繁更換上。卡莉、馬克·赫德、李艾科相繼來來往往,直到3年前惠特曼的到來,才暫時止穩。
但美好的時光,往往都是短暫的。10月6日,惠普出人意料地宣布,將把自己拆分成兩家獨立的公司,一個叫“惠普公司”(HP Inc.),主營PC和打印機業務,另一個叫“惠普企業公司”(Hewlett-Packard Enterprise),其主體也就是之前的惠普企業集團。
其實早在3年前惠特曼剛剛履新的時候,盡管一再強調“一個惠普”(Better Together)的戰略,并不會對公司業務進行大幅調整,但外界仍普遍猜測,鑒于全球PC行業面臨嚴重的增長乏力預期,惠普仍然很可能會被迫把其PC業務拆分。3年之后的今天,另一只靴子終于落地。
惠特曼對此給出的說法是,當時條件不允許,但現在惠普有條件去打造兩家能在市場上領先的公司,以服務于不同的客戶。“實際上,這是重振計劃的下一階段。”
面對不可調和的內部矛盾,以及無法改變的外部環境,為了更大的選擇面和騰挪空間,惠普最終選擇一分為二。大雖然不倒,但未必好,這恐怕是堅持了十幾年的惠普此刻最想說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