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
在當前我國經濟結構重新調整的背景下,加強校企合作的力度,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職業教育的服務地方、服務產業的內在特質,就是為了滿足企業基層人才的需求服務,因而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存在著天然的聯系。在企業的生產經營之中融入職業教育,在高職院校的教學環節融入對學生真實環境的崗位鍛煉,就會成為校企合作的基本動力機制。校企合作的質量直接決定著我們培養的人才的質量。高職院校自身發展規律要求不斷深化校企合作,企業技術升級對新進人才實踐能力的提升要求也需要在校企合作框架下完成。因此,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存在著堅實的合作基礎。只有深化合作力度,開發有效的合作路徑,明確辦學思想,校企合作才能向深度發展,才能適應企業隨經濟形勢而發展變化的需要,才能為我國的產業結構升級提供源源不斷的人力支持。
1.國家經濟可持續發展需要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國的經濟往來日益密切,經濟聯系也不斷加深,競爭在不斷加劇。在這個全球一體化的經濟鏈中,我國主要就業途徑是處在最低端的簡單制造業,雖然換來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但這種速度不是可持續的,發展到一定時期必然要遭遇瓶頸,中國制造必然向中國創造轉變。特別是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機對世界各國的經濟都造成了重大影響,我國的制造業也因此承受了巨大壓力。究其原因就是我們制造的產品甚至我們整個以制造為主的產業類型,結構簡單、技術含量低,因而不具備較強的競爭力。經濟危機給我們的啟示是,中國經濟必須調整結構,不斷升級,加大二、三產業的發展力度。①而產業結構的升級調整必然需要大量的人才以適應這種設備、技術、和理念的升級。以往的那種簡單勞動已經不能滿足生產發展的需要。近幾年我國東部各省,尤其是長三角地區屢屢發生“技工荒”,現有的技術人才的現狀已經難以滿足這些企業的需求,例如,2009~2011年,長三角地區的各大城市都存在著不同層次的人才短缺現象,而且人才的供給與需求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求人倍率(需求人數/供給人數)越來越高。具體情況如表所示:

2009~2011年長三角地區技術人才求人倍率表
由表可知,2009年、2010年、2011年連續三年求人倍率最高的是高級技師。我們知道,求人倍率是需求人數與供給人數之比,這里比例數值越高,需求人數就越大,而同一時期的供給人數就越少。因此某一方面的求人倍率越高就說明了該地區急缺這一方面的人才。
也就是說,長三角地區連續三年保持著并出現了高級技師的需求與供給之間的尖銳矛盾。而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的龍頭之一,是轉方式、調結構的先行先試地區,這里的矛盾代表了我國經濟發展中出現的普遍矛盾,其他地區也正經歷著,或將要經歷這種人才窘境。所以,國家經濟的發展需要高職院校在短時間內培養出大量的高層次技術人才,這種人才不僅要有較強的理論修養,還要有過硬的實踐能力。這種能力的修煉,需要校企合作深入持久地展開。
2.高等職業教育的自身發展規律也要求校企合作的深入開展。高等職業教育的基本目標就是通過自己的工作,為社會,尤其是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持。高職院校只有培養出的人才,受到企業和社會各界的認可,他們的教育方式和辦學理念才是成功的。因此,高職需要時刻關注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需要時刻關注經濟形勢,及企業人才需求狀況。這就需要加強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在合作中了解企業的需要。根據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標準,及時的調整課程設置、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方案,教學計劃等內容。因此,可以說,高等職業教育就是在與企業的溝通與交流中不斷實現自我完善的。此外,一名合格的高級技術人才的成長也需要在校企合作框架下鍛煉成長。因為高職院校的教學活動主要是為了增強學生的理論知識修養,即使院校設置再完備的實訓基地,這畢竟也是一種模擬訓練。模擬訓練的效果始終達不到真實環境的要求。因此,學生只有到企業中的真實崗位中才能鍛煉出將來解決實際問題的工作能力,并培養出有思想的勞動者,這就需要校企合作的深入開展,保證人才的健康成長。
1.校企合作契機有待發掘。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目前已經在我國教育界普遍認可,高職院校也正在積極地探索校企合作的途徑。但是由于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長久以來只重視規模建設和招生數量的增長,忽視了質的提高,因此一直以來校企合作只停留在形式上,而沒有明顯的實際效果。院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突擊、狹窄且缺乏實效性是目前高職院校校企合作中的主要問題。校方找不到校企合作的契機和切入點。由于高職院校提供的人才不能對企業產生很大的現實實用價值,因此他們僅能為臨近畢業的學生找到實習的企業,至于在企業中的實習崗位和具體工作內容是否和學生本人的專業相符合,校方則無法給予選擇、幫助和指導。究其原因就是高職院校在校企合作中沒有話語權,情勢被動,同時沒有將校企合作放在戰略的高度來規劃。與此同時,高新技術企業與學校之間的合作往往存在兩種動機,一種是看學校能否為企業提供利用價值高的人才資源,所謂利用價值高就是看這些學生能否在企業中的正常崗位上從事正常的生產與工作,而作為剛剛走出校門的畢業生要做到這一點顯然是不現實的;另一種就是看與企業合作的學校有沒有知名度和科研優勢,而符合企業這一標準的往往是一些比較知名的本科院校。因此高職院校便在校企合作中沒有優勢可言,只能被動地接受企業的挑選,找不到與企業合作的契機和切入點。而沒有合作的契機又無法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學生沒有實踐能力又會被受到企業與社會的輕視,如此,便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②
2.校企合作難以深入。目前校企合作無論對企業來說還是對院校來說都是形式大于內容。在簽訂校企合作之后,畢業生被派送至企業,進入企業之后企業僅根據自身需要安排學生到無關緊要的崗位工作,這些崗位一般對技術素質的要求不高,甚至從事純勞動力工作,而不是從培養人才的角度出發,適當的對學生進行拔高性訓練,這種合作機制實際上對學生來說意義不大。這就造成了企業在校企合作中的不足。同樣的,高職院校在校企合作中也存在著重視不足的弊病,直接導致了校企合作難以深入開展。表現在,學校與企業之間簽訂合作協議只是為了完成學生實習這一環節,因為沒有這一環節院校便會在教學質量評估中無優勢可言,從而影響高職院校的聲譽,失去了進一步提升學校和核心能力的資本。在這種動機下開展校企合作必然起不到培養人才的作用,換句話說,自從學生走進企業的那一刻起,校方的目的就達到了,其余的事情已經不是重點。如此,校企合作便停留于此,不再深入。
高職院校專業建設首先需要組建一支實力雄厚的教師隊伍,這支教師隊伍不但要具有較高的理論修養,同時還需要過硬的實踐操作能力。高職院校為了提升教師的實踐操作能力必然要組織他們進行專業的技術培訓。針對教師的專業培訓方式很多,例如下現場學習鍛煉,參加行業協會組織的專業培訓等。無論從事哪種途徑的專業培訓,這些教師總能接觸到本專業(行業)其他組織中的技術人才,這些人員大部分是來自企業的技術骨干,他們常年在企業中從事關鍵崗位的技術工作,了解企業運轉狀況和人才方面的需求。因此在培訓過程中,學校可以與企業人員就校企合作這一問題進行交流,從交流中了解企業對人才的真實需求,而后調整自己的教學,幫助學生實現邁出進入企業的第一步,使企業愿意接受他們,至此便可打開校企合作中校方處于被動的僵局。
為了增強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質量,保證畢業生在知識儲備上能夠適應未來企業的發展要求,高職院校的課程應按一定的學科體系進行設置,在原來的基礎上有所拓寬。如服裝專業的學生,其基本教學內容是服裝加工、制作類等,筆者認為除此之外還應當將教學內容拓寬至美學、設計、計算機制圖、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識。從上述分析可知,企業對實習學生的工作安排和學生所學專業存在著聯系不密切的弊端,而且學校對這一現象也沒有具體的應對措施,高職院校一般不過問實習學生在企業的具體工作內容,從而造成了學生實際素質在校企合作中沒有得到切實提高的弊端。針對這種現象,在校企合作的協議中應當對于企業能夠為實習學生提供的具體工作崗位給出詳細的列舉和說明,而且應當執行到位。③校方則應轉換對校企合作的思維方式,切實將校企合作作為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的有效方式,切實將提升學生實踐能力作為提高辦學質量的有效方式,切實將提升辦學質量作為擴大高職院校核心能力的有效方式。具體而言,高職院校應當制定切實可行的制度,對進入企業實習的學生及時進行跟蹤了解,以定期和時段跟蹤相結合的制度來掌握實習學生在企業中的表現和狀況。可以協助解決他們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難,減少他們的工作給企業帶來的負面影響,最終,將這些實習的真實結果帶回學校做具體的總結、研究、分析。通過研究找到當前教育、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時調整教學,使學生不斷向企業的需求靠攏。
江蘇省教育廳職教處副調研員徐萍介紹,“訂單式”培養已經成為江蘇高等職業教育有效提高人才質量的重要方式之一,僅2011年一年全省就有260多所職業院校同1200多家企業簽訂培養訂單。因此在專業培養中,政府和行業協會在行業準入和行業標準的制定過程中應及早達成一致,突出政府的職業標準的權威性和基礎性,突出行業協會的靈活性和先進性。使政府、行業(企業)協會、學校三者充分良性互動。院校按照企業要求培養人才,培養好的人才進入企業后就縮短了磨合時間,從而適應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態。這種大規模的政府、行業(企業)協會、高校的校企合作聯盟有效地深化了校企合作的效益,成為現代職業教育中一種典范。至此,江蘇省在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培養模式中的成功也為我國職業教育開辟了道路,積累了經驗。
校企合作的意義不僅體現在對于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上,而且還表現在現代企業優秀文化理念對學生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的塑造上,這些都是高職院校的教學無法做到的。因此,高職院校在進行專業設置和課程改革的時候應當邀請企業參與,企業應當根據自己的需要結合未來崗位發展形勢,對高職院校的教學提出建議,高職院校則應當根據現狀,明確指出學生應當在實習中需要加強的實際鍛煉,并對各專業學生在企業中從事的崗位工作給出相應的建議,實現學習型塑造。
高職院校應當與企業共同制定培養方案,這樣才能達到教學與崗位的銜接。學校的教學課程應當與企業的生產過程應當緊密結合。在具體的實施中學校可以按照企業的生產環境建立自己的實訓基地,實訓基地應當能代表企業普遍的崗位需求,使學生能夠在進入企業實習之前就能夠了解具體的流程和諸多崗位要求,從而縮短他們與崗位之間的磨合期,使校企合作起到更加積極的效果,最終實現學生全面發展。
校企合作機制不僅是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產物,而且,就宏觀方面而言也是提升企業人才素質的必然要求。一直以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經歷了規模的迅速膨脹,新時期,經濟形勢和以往有所不同,高職院校建設也應當由重量而轉向重質,因此校企合作也應當克服當前形勢大于內容的弊端,深入地分析校企合作中的各種不足,深化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力度,建立內容詳實的合作模式,培養出更多的實用型的高級技術人才。
[注釋]
①李葳.校企合作的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問題現狀研究與對策[DB/OL].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8&CurRec=1&recid=&filename=10 12426491.nh&dbname=CMFDLAST2013&dbcode=CMFD&pr=&urlid=&yx=&v=M jA1ODBWRjI2SExlNkdOWEZycEViUElSOGVYMUx1eFlTN0RoMVQzcVRyV00x RnJDVVJMNmZaZVJ2Rnkza1ZidkI=,2012-02-25.
②朱志宏,廖藝偉.“企業主導模式”之校企合作初探[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2(3):84.
③姜大源.職業教育立法的跨界思考——基于德國經驗的反思[J].教育發展研究,2009(1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