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吳志潤
做好涉臺宣傳報道很難,做好“涉綠”臺灣新聞更是難上加難。如今,隨著兩岸關系不斷向前發展,臺灣的民進黨及其綠營人士紛紛“登陸”,雙方民間交往日趨頻繁。在這種背景下,媒體如何準確精彩報道“涉綠”臺灣新聞,成為一個緊迫的課題。
一段時間以來,臺灣的民進黨及其綠營內部出現一股“大陸熱”,不僅兩岸論述增多,而且其重要政治人物紛至沓來。這引起海內外廣泛關注,大家都在關心民進黨與大陸互動交流的走向。那么,媒體該如何宣傳報道呢?怎樣看待民進黨及其綠營人士的訪問,并做出準確報道呢?
對于民進黨及其綠營人士的來訪,媒體在報道時要做好定位,否則報道就會“跑偏”,輕則鬧出笑話,重則可能引發政治事故。
首先,要明確來訪者的“特定身份”。對于來訪的民進黨及其綠營人士,大陸媒體報道時首先要把握好其“特定身份”。有了這個前提基礎,報道才不會偏離有關對臺政策,確保準確性。比如陳菊,她既是民進黨元老、黨員,又是高雄市市長。2013年8月,她到大陸訪問了北京、深圳等城市。在這種特定場合下,媒體的報道只能將其定位為“高雄市市長”行為,而不能出現其黨派的行為。當然,隨著場合變化,身份也會相應發生變化。這就要求媒體準確判斷。比如2012年謝長廷來訪。他先是到北京出席世界調酒大會,后到福建東山縣祭祖。在這兩個特定場合中,他的特定身份分別為“臺灣維新基金會董事長”、福建東山“謝氏宗親”,而不能有其他。
其次,要把握好“特定內容”。與“特定身份”相對應的是“特定內容”。把握好“特定內容”,遠比把握好“特定身份”難,這是大家的共識。2013年8月,陳菊在來訪前后講了很多話,內容頗為豐富。其中,她談到了民進黨對大陸的認識、大陸與民進黨的互動交流等。但這些言辭對大陸媒體而言,都是無用信息。原因有二:一是陳菊來訪的身份是“高雄市市長”,不是民進黨代表;二是大陸目前不與民進黨進行“黨際交流”。
所以說,在“涉綠”報道上,一定要慎之又慎,絕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一個簡單的辦法就是,先認準來訪者的“特定身份”,后據此展開“特定內容”。當然,單靠這個辦法還不夠,還要堅持好一大原則等。
眾所周知,“兩岸或兩黨建立互信最基本的政治基礎,是承認與支持‘九二共識’”。這是一個大原則。媒體在進行涉臺“涉綠”的報道時,應清楚認識這個原則,并認真堅持這一原則,避免被民進黨及其綠營人士的花言巧語迷惑。
首先,媒體不能當 “錄音機”。在實際采編過程中,要時刻對被采訪對象的談話進行梳理,檢查一下這些言語中是否有與大原則相抵觸的地方,絕不能當自己是一臺“錄音機”,照抄對方一廂情愿的說法。
如有媒體報道:(2013年8月15日)謝長廷表示,兩岸最重要的是信任,民共過去沒有互信基礎,但經過去年10月開展之旅及今年6月的香港會議,“已建立初步的互信” ……上述謝長廷的說法,是不準確的。眾所周知,民進黨至今也沒有承認“九二共識”,沒有這一基礎,大陸不可能與民進黨有任何“黨際”互信。謝長廷的這一說法,是其一廂情愿罷了。
其次,媒體要有判斷力,不能妄加評判。比如有媒體認為:“陳菊大陸之行會大幅改善民進黨的政治性格與兩岸路線”。這種提法和認識,是不正確的或不準確的。目前,民進黨與大陸的“互動”,被定位為大陸與民進黨個人間的往來,而不是“黨際”的互動。2013年8月11日,國臺辦進一步明確指出,民進黨不改變“臺獨”立場,我們就不會與其進行黨際交流。
近期,民進黨及其綠營人士掀起兩個熱點:一是針對島內的“參選(臺北市長)熱”;二是針對大陸的“登陸熱”。當然,下階段可能還會有新的動作,比如2014年臺灣的“七合一”選舉,以及2016年的臺灣領導人選舉等。媒體一定要弄清這些“熱”的本質,在報道中“對癥下藥”,而不能無所適從,人云亦云。
所謂的“參選熱”,其實是綠營政治人物,為了擴大其政治影響力,增強其政治生命力的策略性舉動。至于“登陸熱”,則與“參選熱”不同。其性質,屬更高層級。媒體報道時更要加倍小心謹慎,嚴格把握。據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專家王建民分析,民進黨及其綠營人士掀起“登陸熱”的目的主要有兩個:一是給臺灣民眾造成大陸與民進黨有初步的政治互信的“假象”;二是誤導臺灣民眾:不承認“九二共識”,民進黨也可以處理兩岸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