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志峰
近幾十年來,歷史教學界普遍將歷史意識的培養作為歷史課的主要價值取向。英美學者認為,歷史課不應該僅僅灌輸某些史事、故事,而應該教導學生有關歷史學科的“關鍵概念”,讓學生體會歷史知識的構成和組織原則的認知過程。
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對于中學生的歷史學習十分關鍵,也是評價“一節好的歷史課”的重要標準。2011年版《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指出:初中歷史課要引領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為學生進一步的學習與發展打下基礎”,課堂教學要“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對歷史進行正確的理解,對史實作出合理的判斷”。也強調:初中歷史課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培養學生“學習用歷史的眼光看待問題”。一般而言,從課堂教學的要素考慮,評判一堂好課要有“五性”:科學性(教學目標)、精確性(教學內容)、嚴謹性(教學環節)、靈活性(教學方法)、高效性(教學結果)。而且,“五性”互為一體,貫穿其中的是課堂教學的落腳點——學生的發展。
創新不能背離原則,歷史課要上出歷史味
在歷史教學領域,“歷史意識”已愈來愈成為歷史教學法的一個關鍵范疇。因為歷史不僅是指過去的事實本身,更是指人們對過去事實的有意識的記錄。歷史課要使學生“學習從歷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而關注中華民族以及全人類的歷史命運。通過初中歷史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個性的健康發展”。如果把歷史學科這些本質的東西淡化或是湮沒了,歷史課就失去了歷史味。
一些教師為追求新穎、獨特,在課堂上使出渾身解數,追求手段的豐富多彩,展示自己充足的課外知識和熟練的現代化教學技術水平;妙語如珠,彰顯自己豐富的文學功底,但是,缺少學科內容,把歷史課上成文學課,藝術課,科學探索課或幻燈演示課,歷史教學也就失去了它基本的教育教學價值。教學創新關鍵在教學立意。
在創新教學方法中,一些教師任意用現實生活中的經驗來比喻歷史事件的做法,乍看起來好像合乎新課改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理念,然而卻違背了歷史所特有的過去性基本特征,因為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話語系統、時代風貌,所使用的詞匯往往有特定的含義,如果歷史課不顧這種時代性,缺乏清醒的時間意識,就會造成“時代錯置”,甚至導致對過去的歪曲。
任何背離學科特征,遠離教學主題,脫離學生實際的教學創新,都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
追求“接受”與“探究”的平衡,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
基于課堂觀察,筆者認為最佳的教學方式要有利于學生的學,有利于學生形成歷史的學習方法和歷史思維。接受式學習是一種高效的學習方式,學生能夠在較短時間內接受較多的知識信息。但是實踐證明,接受式學習不利于學生探究能力和創新思維的發展。因為“思維乃是一個探究的過程,一個觀察事物的過程和一個調查研究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獲得結果是次要的,它是探究行動的手段”。歷史內容本身具有過去性和客觀性特點,這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創設探究性教學問題,培養學生的嚴密思維和深度理解力。
從有利于學生學習的角度設計探究性教學情境。歷史教學的重要載體是史料,史料不足,會影響學生對歷史概念的理解。馬克思認為:“科學研究必須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種發展形式,探討這些形式的內在聯系。”教師要從多角度去搜集、整理史料,設計問題,這樣才能方便學生理解歷史問題。教師在設計情境前,要弄清“為什么教?該文原載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主辦的《環球市場信息導報》雜志http://www.ems86.com總第547期2014年第15期-----轉載須注名來源”或者“教之后,學生得到什么?”不能為了達到教師自己心目中的某一結論或結果而選擇史料、截取史料,或者為了節省時間而忽略某些必要的史料辨析環節,走“課堂秀”,發生一些不必要的課堂“曲解”現象。
從有利于學生體驗的角度創設探究性教學情境。教學活動不能單一地停留在向學生講解知識、傳授學習方法的層面上,因為這只是一個“教”的層面。好的課堂要把教師的講解、傳授與學生的體驗、運用有機結合起來,促成學生在體驗中完成感受和認識上的升華,這樣才能促成學生在學習、感悟的過程中有效探究。例如討論辛亥革命的影響時,筆者曾設問:“假如你生活在20世紀初期,你喜歡民國成立前的生活,還是民國成立后的生活?”這樣,把學生置于問題的中心,學生才能真正體驗歷史,感悟歷史。
從有利于學生思維拓展的角度創設探究性教學情境。歷史大多是已經發生的過去,這使學生無法直接認識對象,而只能依靠史料間接感受。所以,實際的史學認識活動并不是一個由感性到理性,依次運用直觀思維、形象思維到邏輯思維的過程,而是在搜集、整理史料的基礎上,運用各種思維方式進行分析、歸納、綜合的過程,這樣才能對歷史現象做出邏輯的認識。在教學過程中,所有的教學情境的創設都應圍繞如何引導學生拓展思維來構思。
創新教法,培養學生歷史意識
要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首要一條是準確地反映歷史的時代風貌,切忌為了追求課程的生活化而造成“時代錯置”。
將現代的因素應用于對較早歷史時期的描述,諸如將現代語言、觀念用于歷史題材的電影和戲劇之中,這被英國史學家約翰·托什稱之為“時代錯置”。我國新世紀推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中學歷史教師大多接受了歷史課應堅持“時代性”,貼近現實生活、貼近學生“生活世界”的新理念。雖然新課改的理念和總體目標是增強課程的生活化和加強學生的學習與社會現實之間的聯系,然而,歷史畢竟不同于其他學科,歷史課的時代性首先應該是體現過去的時代風貌,而不是“以今度古”或一味地追求課程的生活化,否則極有可能造成“時代錯置”或導致“非歷史化”現象,影響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
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關鍵在于呈現歷史人物和事件的時代風貌,也就是說要注意它的時代性、歷史感。比如,講述某些重要歷史事件時可以適當地引用典型而簡短的史料原文。如講述西漢武帝時候國勢的昌盛,可以引用《史記》中的原文,“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余貨財”,以此與漢初的“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的殘破景象相對照;再如反映林則徐禁煙的決心和勇氣,可以引用他的話:“若鴉片一日不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有時,教師可以借鑒著名史學家著作中的論述作為歷史課中分析一些歷史問題的重要參考。
總之,歷史教學的重要意義在于引導學生通過歷史材料,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所以教學要圍繞如何制造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如何便利學生探究活動的深入開展來構思,把學生主體性的培養看作是目標,教師主導性的發揮看成是手段,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作者單位:陜西省富縣羊泉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