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昌盛+董恩革
當前,隨著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政府部門不斷加大對重點建設項目的用地需求,相當一部分農村集體土地通過征用形式變成建設用地。與此同時,涉及征地補償環節的貪污、挪用、受賄等職務犯罪案件時有發生,引發了不少農民群眾與基層干部的矛盾,嚴重影響了農村社會的穩定。對此,應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努力遏制征地補償環節腐敗問題的滋生蔓延。
一、征地補償中職務犯罪的特點
(一)發案環節集中。在丈量土地和清點地上附屬物環節中,犯罪分子通過各種手段打通各個環節,在丈量被征用土地和地上附著物上做手腳;征地補償款的領取和發放環節中多領少入,或者干脆不入賬直接占為已有。
(二)內外勾結、合伙作案。在征地每一環節均可能發生賄賂案件,尤其是在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征地中,大都需要當地黨委政府相關部門的協調配合,當地黨委政府又主要依靠農村基層干部去做群眾工作,在丈量土地,清除障礙,地上附著物清點上都需要村干部親臨一線。在這種情況下,村干部要想得到好處,必須串通負責征地拆遷測繪、核實的相關工作人員,然后再打通政府審批部門人員,以弄虛作假的手段來騙取國家征地補償款。
(三)鄉鎮村干部借機斂財受賄。征地過程中,有的鄉鎮干部或管理人員明知村干部虛報不但不予制止,反而幫助村干部實施虛報行為,然后從中收受賄賂。還有的鄉、村干部借簽訂征地協議之機,以群眾工作難協調,有困難,沒有辦公經費,向建設單位索要辛苦費。在領取辛苦費時往往是通過建設單位以虛報征地的數量或者虛報地上附屬物的方式取得,名為“補償款”,實為收受國家建設單位的賄賂款。如我院在查辦“西氣東輸”工程的案件中,唐廟鄉的某些鄉鎮干部在明知存在虛報不實的情況下,不但不制止反而串通一氣,利用職務之便為他人提供方便,并從中收受好處費。
(四)作案手段雖然簡單,但有一定的隱蔽性。通過查辦案件來看,凡涉及到國家征用農用土地的建設項目,都是先由當地村委主要人員上報征地面積和附屬物情況,然后再由村委的主要人員辦理領取補償款的手續,然后領取補償款。但對于廣大村民來說,村委上報了多少面積,領取多少補償款,何時領取的,領取的補償款是否入賬,又是如何管理和支配的,都一無所知。村委會的主要人員往往就是利用這一不透明的機制,對補嘗款暗箱操作,有的村干部領取補償款后采取少入賬的方式直接侵占;有的是先入賬然后再以其個人勞務費、誤工補貼的名義領取補償款;有的是采取冒名虛列套取補償款的方式,領取補償款;有的是直接將補貼款打到個人賬號上先不入賬,直接歸自己支配挪用,村里如有需要,然后再入村委會賬目。以上種種作案手段雖然簡單,但不深入細致的查找核對,很難查清補償款的流向。
二、征地補償中職務犯罪的形式及原因
(一)虛報土地面積和地上附屬物。在重點項目建設中,參與征地測量工作的有建設單位、施工單位、土管部門、鄉鎮(辦)派出的協調人員和村組干部等多方人員。建設單位、土管部門與村組方面丈量的面積往往存在爭議。在這種情況下各方要多次協調,給予被征地單位增加一定的土地面積,或同意村組虛報一定土地面積,或者在施工中變更施工方案,增加土地面積。增加或虛報面積取得的補償款成了村委主要人員的“唐僧肉”。
(二)征地補償過程不透明,村民難以發揮監督作用。一些農村干部往往由村中宗族人員和家族人員在村中占多數的人員擔任,其他村委人員對村里的主要人員的決定也都是隨聲附和,村中的大事小情很難按照《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召開村民大會進行表決,只要村里的主要成員決定的事,其他村組人員就去執行。雖然《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24條規定了征地補償費的使用、分配方案,但是實際執行中并沒有完全按照這個程序辦理。村里一年到頭很難召開一次村民會議,更不用說“四議兩公開”的規定,這些法律規定對廣大村民來說也都是流于形式。在這中缺少有效監督的情況下,農村征地補償工作中的發放款項,就成為村組干部謀取個人私利的空擋。另外撥款單位不能及時的把征地補償款全部撥付到位,時間久了撥付補償款的事也就淡化,也造成廣大村民無法及時有效監督補償款的去向。
(三)鄉鎮監管部門工作不能全面監管到位、流于形式。辦案發現,村賬基本上是由鄉鎮代管,并且也有一套嚴格的管理制度,每個鄉鎮也設了專門的管理部門,由鄉(鎮)經管站統一管理轄區村里的賬目,要求村賬都在鄉經管站的監督下統一下賬,賬本統一歸鄉鎮經管站保管。支出和收入也都在鄉經管站工作人員的監管下登記入賬。但實際情況是,鄉鎮經管站在監督村會計統一記賬時,只是形式審查,是不是賬單相符,支出內容與實際支出是否相一致,經管站也很難核對;領出的錢村里是如何支出的,支出多少,支給誰,因何事而支出,經管站的工作人員更難監督到位。
(四)涉案人員法紀觀念淡薄,刑事處罰偏輕。一些村組干部的權力觀、價值觀嚴重扭曲,把手中權力當作謀取個人私利的工具。視征地補償款為“唐僧肉”,置黨紀國法和村組財務管理制度于不顧,利用參與土地丈量、簽訂征地協議、上報補償名冊、管理發放補償款等時機和職務之便私分挪用補償款、索要賄賂。近幾年,我院立案查處的征地補償職務犯罪案件,雖都作了有罪判決,但大都量刑過輕,大部分適用緩刑,沒有形成足夠的震懾力。
(五)村干部的勞動付出和實際付出不對稱。國家征地拆遷工作中,農村基層組織需要挨家挨戶做群眾工作,如果在征地拆遷中處理不好群眾利益問題,極易出現征地拆遷工作被動,影響黨群關系,更有甚者越級上訪、纏訪纏訴。可以說從征地拆遷開始到整個工程建設完成期間,村組干部都要全程參與協調工作,要比平時付出更多、更大的心理和體力支出,還有可能“出力不討好”,遭到村民指責和謾罵。但是村組干部在多付出的勞動上并未相應的勞動報酬,極易造成心理失衡。
三、預防對策
(一)加大法律宣傳力度,做好職務犯罪預防工作。一是定期送法到鄉村。尤其是把國家的征地補償款的管理、發放制度以及相關法律宣傳到位,使群眾對涉及切身利益的土地征用問題有更清楚的了解,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方面做到有章可循,防止因不懂法而聚眾上訪、鬧訪。二是選取有代表性的案例以案釋法。針對村干部法律觀念淡薄,不定期舉辦預防職務犯罪的專題輔導,對換屆后新上任的村官進行法律知識講座,提高他們的遵紀守法的自覺性。
(二)加強打擊力度,以懲促防。一是廣開舉報渠道,利用現有通訊資源,拓寬舉報職務犯罪案件的來源,發揮鄉鎮檢察室接地氣的基礎工作機制,擴大舉報宣傳、實行保密有獎舉報等措施,增強群眾舉報安全感意識;主動深入基層加強調研,廣泛收集案件線索;進一步方便群眾行使舉報權力和監督權力,及時發現相關職務犯罪線索。對調研中收集的案件線索迅速出擊展開初查,并及時核實舉報線索的虛實,尋找搜集固定相關證據。二是及時有效地嚴懲犯罪分子。對查處的犯罪分子,在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情況下快捕、快訴;要通過多種方式提高偵查技能和辦案水平,讓犯罪者認罪伏法,讓老百姓真實感受到法律的公平和高效。
(三)從源頭上遏制犯罪,充分發揮各方的監督權。一是實行權財分管制,按照《村委會組織法》選舉產生民主理財小組,強化村級財務管理監督制度,把村務公開落到實處,嚴格實行村級財務開支審批制;對土地征用補償款要設立專款賬戶,統一管理,確保專款專用,定時公開支出去向。二是黨委、政府和土地等相關職能部門要定期對村組賬目進行審查。特別是村征地補償費的分配和使用情況,加強征地后的監督檢查和對征用土地工作各環節的社會監督。
(四)健全組織保障,構建社會化預防格局。一是在鄉鎮黨委建立涉農職務犯罪預防工作領導小組,由“預防職務犯罪工作站”負責小組日常工作,建章立制,明確職責,不定期對轄區內的村委賬目檢查核實。二是在鄉鎮聘任若干信訪聯絡員,加強與鄉鎮、辦事處司法所、行政執法部門、村民委員會的定期聯系制度,構建農村預防職務犯罪信息通報平臺。三是要加強與國土資源局、財局、交通局等相關部門聯系,及時跟進國家大項目建設資金的運轉情況,特別是對土地征用、補償等工作的管理和監督,構建起以檢察機關為主導,聯動各方、配合協作、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