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改背景下的初中數學教學,應考慮將課前備課與課堂教學進行理性銜接,去偽存真,凸顯教學本質,真正落實以生為本,構建高效課堂,是初中數學教師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初中數學;以生為本;課堂教學;教學備課
多元聯動、創設教學情境,通過調動學生情感因素來激發他們對數學的興趣和探究意識,是一種教學效果非常理想的教學方法。然而,無論在課堂教學中采用什么樣的方法進行多元聯動和創設情境,都離不開提前備課,并將備課與課堂教學進行有效銜接。有效的備課可以讓學生內心的認知需求得到激發,引導他們在體驗過程中主動獲得知識;可以讓他們建立起數學與生活的“大統一”觀念,并有效解決存在于教學場所、時間以及環境限制與數學抽象性特征之間的沖突。然而反觀當前的初中數學教師備課,從備課到課堂,其間暴露出了諸多問題,有些甚至脫離了數學本質,天馬行空般的課堂演說成了當前的教學詬病。新課改背景下的初中數學教學,應考慮如何將備課與課堂教學進行完美的契合,教師應理性面對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探究更為客觀而恰當的改進措施成為當前的重要課題。
一、課前備課應為教學目標服務
無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采取哪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其最終目的是實現既定教學目標,因此,教師在備課時首先要考慮的就是能否為完成教學目標而提供服務與支持。如,教師在“相似三角形應用”一課前進行了備課:首先利用多媒體引出阿基米德,其次利用他的著名理論導入新知,最后完成授課過程。但在實踐中,實際情況卻與備課的思想出現了較大的偏差。上課伊始,教師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播放題為“認識科學家”的課件,當出現某位科學家頭像時,向學生提問:“同學們認識這位科學家嗎?”眾生冷場:不知道……教師啟發:“外國一個很有名的科學家……”一兩分鐘后有位同學終于猜出了可能是阿基米德,這時繼續這個話題進行引導:“同學們有誰知道阿基米德的某個事跡或者是著名格言?”由于很多人對這個人物并不熟悉,因此再次出現冷場,少數學生討論后仍舊不敢確定,教師引導:“他是不是對國王說過,如果給我一個支點,那么我就會撬動整個地球?你們怎么看這句話?”學生紛紛議論,有的認為可能,有的認為不可能,課堂暫時出現混亂。最后一位學生說:“在理論上也許可以,但實際無法實現。”然后教師再次通過多媒體呈現利用杠桿來撬動地球的圖像,對相似三角形的“8字架”進行復習,然后提出“人字架”題目。課堂用時15分鐘。
這種備課方法從表面來看好像學生參與率高,討論比較積極,但實際上對于引發學生進行數學性思考并沒有太大作用,而花了15分鐘才將課題引出,浪費了寶貴時間,教學成本無形之中提高。其實,對于“人字架”題目引入非常簡單,只需在備課時準備一個現實生活中廣泛應用的人字架即可,通過生活化情境創設,讓學生從生活中走進數學,既節省時間又效果顯著。
二、課前備課應與知識背景相契合
在備課時教師一方面要與所學知識的背景相契合,另一方面要與學生的認知結構相符合。如“有理數相乘”一課,筆者在備課時擬通過溫度變化與登山運動和本課題聯系起來,創設情境后導入有理數相乘的相關知識。在課堂教學中,筆者首先創設情境:“同學們都登過山,那么你們知道登山時每上升1千米高度,溫度就會下降6℃,如果說上升的高度為正,下降的溫度也為正,每上升-2千米高度,溫度就會發生(-6)×(-2)℃的變化對嗎?”這時學生有點迷惑,一個學生提出置疑:“不對吧,正確的是6×(-2)℃才對吧?”教師繼續解釋:“因為上升了-2千米的高度,實際上就是說高度是下降了,所以溫度應該是升高才對。”經過一番討論后,學生反而更不理解了,最后連筆者也忘記了自己創設情景的初衷。
從之后的反思中筆者得出結論,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就是由于筆者在備課時將溫度上升規定為“負”,與學生認知結構和生活經驗不相符,有刻意創設的痕跡。創設情境必須以知識為背景,引導學生借助自身經驗與未知之間的碰撞、沖突和相互作用,從而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這才是有效的情境創設,也是備課與課堂知識背景、學生實際等銜接的重要方式。
三、課前備課應注重揭示數學本質
課前備課的另一項重要任務是要引導學生發現數學知識的本質,然而在實踐中,很多教師往往忽略了備課與數學本質之間的聯系,牽強附會,過于追求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奇特性,避重就輕,從而降低了備課的價值和功效。如,在教學“概率”一課,在課前備課時筆者準備了一個小故事——“一個數學家等于十個師”。但在教學實踐中,僅講故事就用去了十分鐘,最后引導學生解讀故事的內涵又用去了十分鐘,最后筆者才發現,故事雖然很精彩,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的確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但很顯然這個故事與“概率”這一知識點并不存在本質聯系,很多學生從故事中并不會直接想到概率問題。由此可見,發生在學生身邊有關概率的事件很多,不需要選擇這種目的不明確的故事情節,更何況數學本身所具有的系統性與概括性特點,一些教學內容并不一定適合情境教學,因此一味牽強附會就會背離情境教學的實質意義。
綜合幾個案例可以看出,課前備課是一項系統工作,同時也是一項極具藝術性和客觀性的重要環節。備課的目的是為更好地組織課堂,但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所面對的是有思想的學生,而課堂教學也是充滿變數的。因此,只有將備課與課堂教學進行有效銜接,才能切實發揮備課的作用和價值,使其能夠成為構建高效課堂的重要媒介。
參考文獻:
周愛軍.以生為本 有效教學:淺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數學學習與研究,2010(08).
作者簡介:陳壽來,男,1982年1月出生,本科,就職學校:江蘇省蘇州市太倉市第一中學,研究方向:初中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