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明
摘 要: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以文化建設為抓手,引領課程文化轉型,作為子課題的研究,通過描述求原課堂規程的制定,以及如何開展實踐研究,展現規程研制在課程文化建設中凸顯的價值取向以及相應的制度建設和行為表現。
關鍵詞:求原;課堂轉型;規程;一級指標;二級指標
一、思考——課堂轉型的切入點
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我校異地新建后,一直在尋找突破口來提升辦學品質,經過多年的探索,最終確定了“求原”作為學校發展的核心理念和校訓。求,索也,尋找、追求的意思;原,同“源”,根本、根源的意思;原,高遠的理想,美好的境界。求原,是一種精神,一種追求,是思維方式,更是行為方式。求原,即學如穿井,追本求源,向往高遠。如今我?!痘谇笤砟畹膶W校文化轉型的研究》成為學校發展的引領課題,作為子課題之一的課程文化的轉型,如何開展實踐研究,探索它們在價值取向、制度建設、行為表現層面的轉型效度。我校以打造“求原課堂”為著眼點,期待通過課堂的轉型,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最終改變的是教師的行為方式、思維方式……
我們在思考:怎樣的課堂才能體現“求原”?如何引領教師打造“求原”課堂,我們需要……有一份規程。制定規程的目的是什么——引導教師行為。作為規則,帶有操作的程序,引導教師行為向求原發展。不涉及學生層面,所以是從教師層面進行表述。它一定是外顯的指標,能看到的行為,再根據學科具體體現。
核心要素的制定我們經歷了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的過程,用近一年的時間,全體教師共同參與,從“羅列核心詞—篩選—描述—課堂檢驗—完善”,最終選擇了“溯源、自能、質疑、共生、高遠”這5個詞作為求原課堂的核心要素。
二、向往——文化建設中勾勒一級指標
溯源:詞典解釋為往上游尋找發源地,比喻探求本源。校本化解讀為:準確理解知識點的地位,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掌握學生年段發展特征,遵循教育和認知規律,因材施教。
自能:關注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指導、訓練學生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和策略,引導學生自覺運用習得的方法去實踐,提高自己的學習、生活能力。
質疑:質,證據。疑,疑問。利用證據,提出疑問,請人解答。培養學生求異思維和問題意識,指導學生掌握基本的提問方法和策略,學會提問。能批判性地傾聽別人的發言,鼓勵學生敢于爭論。
共生:是指兩種不同生物之間所形成的緊密互利關系。在共生關系中,一方為另一方提供有利于生存的幫助,同時也獲得對方的幫助。引導學生學會小組合作學習,積極參與、樂于分享,共同進步與提高。
高遠:高尚遠大、高超深遠。培養學生樹立追求真善美的理想,能夠明辨是非、追求真理,有理想,有作為。
三、探索——教學實踐中明晰二級指標
如果說第一指標主要是概念化的,那么第二指標主要體現實踐操作層面的。從教師教學的角度來說一個是方法,一個是目標,要能夠體現學科特性,有了對一級指標的理解,具體到執教老師如何領會,并在課堂教學中靈活運用,加上不同學科有不同的特點,有的學科可能只有3個元素,所以需要結合具體的課堂教學進行實踐。在兩年多的教學中通過具體案例,在不同學科中完善規程,具體是二級指標的描述,對于每一個求原元素我們都進行了從粗到細的描述,至少用3條以上的顯性活動來闡述如何操作。
以數學學科規程中一個要素為例來看: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規程的二級指標進行具體操作,五年級《解決問題的策略》中的一個片段就體現了“溯源”。
教學設計:出示例1,學生理解題意。
請你根據題意摘錄條件進行整理信息。
展示學生摘錄的資源,進行分析評價。
這么多摘錄你都看得懂嗎?
這些摘錄方法有什么區別和聯系?
你認為怎樣摘錄比較好?
意圖:“倒過來推想”的策略是解決這樣一類問題:已知某種數量或事物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步驟發生變化后的結果,追溯它的起始狀態。
1.本節課的例1與例2的情景先后順序的調換就是依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思維特點,抓住一個事物的連續變化來推斷它原來的狀況,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推斷。
2.策略是內隱于學生心智,可感悟意會而難以言說的。但對于教學來說,策略需要一種可感的外在的表現形式。例1的教學從讓學生去自主理解和表征問題開始,引導學生用最簡潔的方式摘錄條件,從而為學生建立用箭頭圖作為倒推策略的一種表征模型,向著問題解決的一般化方向努力,自然也就向著數學的本源邁進。
在近三年的嘗試探索中逐步提煉了規程,進而落實規程,期待通過積極打造求原課堂,推進課堂教學轉型。當然規程不是一成不變的,從初期的有形到靈活運用的無形,打造靈動、高效的課堂才是我們求原課堂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袁先瀲.學校文化力建設策略.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2.
摘 要: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以文化建設為抓手,引領課程文化轉型,作為子課題的研究,通過描述求原課堂規程的制定,以及如何開展實踐研究,展現規程研制在課程文化建設中凸顯的價值取向以及相應的制度建設和行為表現。
關鍵詞:求原;課堂轉型;規程;一級指標;二級指標
一、思考——課堂轉型的切入點
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我校異地新建后,一直在尋找突破口來提升辦學品質,經過多年的探索,最終確定了“求原”作為學校發展的核心理念和校訓。求,索也,尋找、追求的意思;原,同“源”,根本、根源的意思;原,高遠的理想,美好的境界。求原,是一種精神,一種追求,是思維方式,更是行為方式。求原,即學如穿井,追本求源,向往高遠。如今我?!痘谇笤砟畹膶W校文化轉型的研究》成為學校發展的引領課題,作為子課題之一的課程文化的轉型,如何開展實踐研究,探索它們在價值取向、制度建設、行為表現層面的轉型效度。我校以打造“求原課堂”為著眼點,期待通過課堂的轉型,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最終改變的是教師的行為方式、思維方式……
我們在思考:怎樣的課堂才能體現“求原”?如何引領教師打造“求原”課堂,我們需要……有一份規程。制定規程的目的是什么——引導教師行為。作為規則,帶有操作的程序,引導教師行為向求原發展。不涉及學生層面,所以是從教師層面進行表述。它一定是外顯的指標,能看到的行為,再根據學科具體體現。
核心要素的制定我們經歷了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的過程,用近一年的時間,全體教師共同參與,從“羅列核心詞—篩選—描述—課堂檢驗—完善”,最終選擇了“溯源、自能、質疑、共生、高遠”這5個詞作為求原課堂的核心要素。
二、向往——文化建設中勾勒一級指標
溯源:詞典解釋為往上游尋找發源地,比喻探求本源。校本化解讀為:準確理解知識點的地位,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掌握學生年段發展特征,遵循教育和認知規律,因材施教。
自能:關注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指導、訓練學生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和策略,引導學生自覺運用習得的方法去實踐,提高自己的學習、生活能力。
質疑:質,證據。疑,疑問。利用證據,提出疑問,請人解答。培養學生求異思維和問題意識,指導學生掌握基本的提問方法和策略,學會提問。能批判性地傾聽別人的發言,鼓勵學生敢于爭論。
共生:是指兩種不同生物之間所形成的緊密互利關系。在共生關系中,一方為另一方提供有利于生存的幫助,同時也獲得對方的幫助。引導學生學會小組合作學習,積極參與、樂于分享,共同進步與提高。
高遠:高尚遠大、高超深遠。培養學生樹立追求真善美的理想,能夠明辨是非、追求真理,有理想,有作為。
三、探索——教學實踐中明晰二級指標
如果說第一指標主要是概念化的,那么第二指標主要體現實踐操作層面的。從教師教學的角度來說一個是方法,一個是目標,要能夠體現學科特性,有了對一級指標的理解,具體到執教老師如何領會,并在課堂教學中靈活運用,加上不同學科有不同的特點,有的學科可能只有3個元素,所以需要結合具體的課堂教學進行實踐。在兩年多的教學中通過具體案例,在不同學科中完善規程,具體是二級指標的描述,對于每一個求原元素我們都進行了從粗到細的描述,至少用3條以上的顯性活動來闡述如何操作。
以數學學科規程中一個要素為例來看: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規程的二級指標進行具體操作,五年級《解決問題的策略》中的一個片段就體現了“溯源”。
教學設計:出示例1,學生理解題意。
請你根據題意摘錄條件進行整理信息。
展示學生摘錄的資源,進行分析評價。
這么多摘錄你都看得懂嗎?
這些摘錄方法有什么區別和聯系?
你認為怎樣摘錄比較好?
意圖:“倒過來推想”的策略是解決這樣一類問題:已知某種數量或事物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步驟發生變化后的結果,追溯它的起始狀態。
1.本節課的例1與例2的情景先后順序的調換就是依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思維特點,抓住一個事物的連續變化來推斷它原來的狀況,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推斷。
2.策略是內隱于學生心智,可感悟意會而難以言說的。但對于教學來說,策略需要一種可感的外在的表現形式。例1的教學從讓學生去自主理解和表征問題開始,引導學生用最簡潔的方式摘錄條件,從而為學生建立用箭頭圖作為倒推策略的一種表征模型,向著問題解決的一般化方向努力,自然也就向著數學的本源邁進。
在近三年的嘗試探索中逐步提煉了規程,進而落實規程,期待通過積極打造求原課堂,推進課堂教學轉型。當然規程不是一成不變的,從初期的有形到靈活運用的無形,打造靈動、高效的課堂才是我們求原課堂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袁先瀲.學校文化力建設策略.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2.
摘 要: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以文化建設為抓手,引領課程文化轉型,作為子課題的研究,通過描述求原課堂規程的制定,以及如何開展實踐研究,展現規程研制在課程文化建設中凸顯的價值取向以及相應的制度建設和行為表現。
關鍵詞:求原;課堂轉型;規程;一級指標;二級指標
一、思考——課堂轉型的切入點
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我校異地新建后,一直在尋找突破口來提升辦學品質,經過多年的探索,最終確定了“求原”作為學校發展的核心理念和校訓。求,索也,尋找、追求的意思;原,同“源”,根本、根源的意思;原,高遠的理想,美好的境界。求原,是一種精神,一種追求,是思維方式,更是行為方式。求原,即學如穿井,追本求源,向往高遠。如今我校《基于求原理念的學校文化轉型的研究》成為學校發展的引領課題,作為子課題之一的課程文化的轉型,如何開展實踐研究,探索它們在價值取向、制度建設、行為表現層面的轉型效度。我校以打造“求原課堂”為著眼點,期待通過課堂的轉型,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最終改變的是教師的行為方式、思維方式……
我們在思考:怎樣的課堂才能體現“求原”?如何引領教師打造“求原”課堂,我們需要……有一份規程。制定規程的目的是什么——引導教師行為。作為規則,帶有操作的程序,引導教師行為向求原發展。不涉及學生層面,所以是從教師層面進行表述。它一定是外顯的指標,能看到的行為,再根據學科具體體現。
核心要素的制定我們經歷了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的過程,用近一年的時間,全體教師共同參與,從“羅列核心詞—篩選—描述—課堂檢驗—完善”,最終選擇了“溯源、自能、質疑、共生、高遠”這5個詞作為求原課堂的核心要素。
二、向往——文化建設中勾勒一級指標
溯源:詞典解釋為往上游尋找發源地,比喻探求本源。校本化解讀為:準確理解知識點的地位,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掌握學生年段發展特征,遵循教育和認知規律,因材施教。
自能:關注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指導、訓練學生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和策略,引導學生自覺運用習得的方法去實踐,提高自己的學習、生活能力。
質疑:質,證據。疑,疑問。利用證據,提出疑問,請人解答。培養學生求異思維和問題意識,指導學生掌握基本的提問方法和策略,學會提問。能批判性地傾聽別人的發言,鼓勵學生敢于爭論。
共生:是指兩種不同生物之間所形成的緊密互利關系。在共生關系中,一方為另一方提供有利于生存的幫助,同時也獲得對方的幫助。引導學生學會小組合作學習,積極參與、樂于分享,共同進步與提高。
高遠:高尚遠大、高超深遠。培養學生樹立追求真善美的理想,能夠明辨是非、追求真理,有理想,有作為。
三、探索——教學實踐中明晰二級指標
如果說第一指標主要是概念化的,那么第二指標主要體現實踐操作層面的。從教師教學的角度來說一個是方法,一個是目標,要能夠體現學科特性,有了對一級指標的理解,具體到執教老師如何領會,并在課堂教學中靈活運用,加上不同學科有不同的特點,有的學科可能只有3個元素,所以需要結合具體的課堂教學進行實踐。在兩年多的教學中通過具體案例,在不同學科中完善規程,具體是二級指標的描述,對于每一個求原元素我們都進行了從粗到細的描述,至少用3條以上的顯性活動來闡述如何操作。
以數學學科規程中一個要素為例來看: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規程的二級指標進行具體操作,五年級《解決問題的策略》中的一個片段就體現了“溯源”。
教學設計:出示例1,學生理解題意。
請你根據題意摘錄條件進行整理信息。
展示學生摘錄的資源,進行分析評價。
這么多摘錄你都看得懂嗎?
這些摘錄方法有什么區別和聯系?
你認為怎樣摘錄比較好?
意圖:“倒過來推想”的策略是解決這樣一類問題:已知某種數量或事物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步驟發生變化后的結果,追溯它的起始狀態。
1.本節課的例1與例2的情景先后順序的調換就是依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思維特點,抓住一個事物的連續變化來推斷它原來的狀況,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推斷。
2.策略是內隱于學生心智,可感悟意會而難以言說的。但對于教學來說,策略需要一種可感的外在的表現形式。例1的教學從讓學生去自主理解和表征問題開始,引導學生用最簡潔的方式摘錄條件,從而為學生建立用箭頭圖作為倒推策略的一種表征模型,向著問題解決的一般化方向努力,自然也就向著數學的本源邁進。
在近三年的嘗試探索中逐步提煉了規程,進而落實規程,期待通過積極打造求原課堂,推進課堂教學轉型。當然規程不是一成不變的,從初期的有形到靈活運用的無形,打造靈動、高效的課堂才是我們求原課堂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袁先瀲.學校文化力建設策略.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