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應當客觀地定位基礎教育段美術教育;樹立義務教育階段的正確教育觀念。另外,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需要正確樹立基礎教育段美術教育觀念,啟發學生的觀察能力,使學生融入繪畫學習中去。教師在自我完善的過程中,特別注意陶冶情操、提高心理素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應當始終奮斗在教育的第一線。
關鍵詞:基礎教育;美術教學;學習主體;美育;自我完善
九年義務教育是我國實施全民教育,培養適應時代發展要求人才,實現國家和民族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基礎環節?;A教育段美術學科對美術文化的學習,對美術知識技能的掌握,對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和促進全面發展,進而培養終身學習習慣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怎樣認識其特點,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提高學生的繪畫技能,我簡要談一些自己的感悟。
一、對于基礎教育段美術教育價值的客觀認知和定位,有利于對美術教學價值做出符合時代與現實要求的判斷
1.認識到我國基礎教育段美術教學價值定位演進的四個階段
(1)“工具性”階段。1878年英國首次把“美術”列為基礎教育必修課,美教著眼于社會經濟需求的實用目的,教學價值定位在實用的“工具性”上面。各國紛紛效仿,我國也不例外,20世紀80年代以前基本上是照搬蘇聯模式,教學的中心目的是向學生傳授圖畫技能。(2)“人文性”階段。1979年教育部順應時代將“圖畫”課改為“美術”課,突破了以傳授圖畫技能為中心的狹隘的美術教育目的論,從實施美育、促進智力發展、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聯系方面比較全面地闡述了美術教育的人文性目的。其后美術教育價值的“人文性”定位成為主流。(3)“工具性”與“人文性”并置階段。1992年,國家教育委員會公布了《九年制義務教育中、小學美術教學大綱》,美術教育涵蓋了情感、智力、技能、創造四大價值系統。(4)進入21世紀,社會文化突現出多元化的時代特征。2001年教育部制定頒布《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把美術與音樂、戲劇、舞蹈以及影視、書法、篆刻等過去分散的多個藝術學科綜合起來構成藝術綜合課程,“使藝術能力和人文素養整合發展”,統一為“人的素質”的發展,摒棄了簡單的“工具性”或“人文性”又或“兩性的并置”式定位,目的直指“塑造健全人格”,對藝術課程目標的定位已提高到教育本位的高度,符合人們多元化的教學價值期望。
2.認知基礎教育段美術教育的客觀定位
基礎教育段美術課程標準對美術課程的性質和價值做了這樣的描述,“課程具有人文性質,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能夠“引導學生參與文化的傳承和交流”,“形成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技術意識”,以及能“促進學生的個性形成和全面發展”;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課程,能幫助學生實現提高審美情操、理解美術文化新課程。基礎教育段美術教育從內容到形式都是比較美的。其中有些課業側重對社會生活美、欣賞美、表現美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訓練,有些側重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有些側重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教師應有的放矢地利用不同的手段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
二、認知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正確樹立基礎教育段美術教育觀念
1.基礎教育段學生美術心智發展呈階段性變化特征
處在九年義務教育中的學生,美術心智的發展經歷多個不同階段:涂鴉(2~4歲)、前圖式(4~7歲)、圖式(7~9歲)、寫實萌芽(9~11歲)、擬似寫實(11~13歲)。兒童心理學家柏特把兒童美術心智發展階段作如下描述:搔畫(2~5歲)、線畫(4歲)、記述的象征(5~6歲)、記述的寫實(7~8歲)、視覺的寫實(9~10歲)、壓抑(10~14歲)、藝術的復活(15歲)。兩種描述方式和角度不同,但共同點是:兒童美術心智發展呈階段性變化,但發展趨勢并非疊加式或遞進式關系,而是一種較為復雜的“演進式”關系。如,由“圖式”—“寫實”—“壓抑”—“復活”,說明了美術教育在實現方法上的演進性特征。教師要把握好不同年齡層次段、不同美術心理時期與整體的關系,才能在不同階段給出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要求的教育價值定位,從而制訂出合理的教學計劃,為實現美術教育的總體價值提供理論支撐。
2.基礎教育段美術教育觀念的認知
基礎教育段美術新課程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構建各學科教學的知識目標體系,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此,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強調美術學習的文化屬性,把藝術作為人類精神文化的一部分介紹給學生,不僅傳授美術知識,培養美術素養,還要使學生掌握藝術中的人文精神,突出藝術教育的人文性。關注學生的審美情感體驗、認識事物的方法和過程,更多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形成共同的社會價值觀的同時還要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美術學習中,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育要以人為本。這個教育觀念首先體現在對學生的人文關懷上。以人為本的教育觀還體現在對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上,需要重新認識和反思我們的教學活動,也需要重新調整我們的知識結構,建構新的知識體系。
三、教育學生觀察生活,融入美術學習中
生活是創作的源泉。美術創作離不開生活。對于基礎教育段美術課的學習,教師可引導學生注意觀察生活中的美,同時要示范講解。這樣,學生不僅能逐漸發現和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的一般人所不能發現和感受到的微妙的美,而且能使學生具體地、深刻地感受、理解客觀事物的美,從而豐富學生對美的認識。
眾所周知,正因為有人類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人類的歷史才得以快速發展,而真正的藝術創造和表現都需要具有強烈的個性和與眾不同的特征。而越是具有突出清晰的個性特征就越能促進人的發展,所以,基礎教育段美術課應盡力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創造機會,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潛力,表達他們對世界的反應。注重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從身邊的事例出發,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感知什么才算是美,把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
四、基礎教育段美術教學中教師的作用
基礎教育段美術教師對學生美育的培養不僅僅在于所教授的內容,而且教師自身也會占很大一部分因素。比如,美術教師自身所要具備的生動、形象、精煉、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儀表美、板書美,都會在學生對于美的鑒賞力方面起到積極的影響。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應該是“人之楷?!保乾F代化文明的體現者,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一面鏡子,教師之所以贏得人們的崇敬,是因為教師高尚的道德情操、無私奉獻的精神給人們以巨大的感染。有些教師對于工作逐漸出現懈怠心理。然而,這不是一名稱職的美術教師所應該有的心理,教師應該本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態度,為美術教育事業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尤其是基礎教育段美術教師,在自我完善的過程中,應特別注意陶冶情操、提高心理素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應當始終奮斗在教育的第一線,應當具有努力探索的精神,逐步提高教育水平、教學質量。美術教師是在美術的廣泛范疇的教育中引導學生觀察、運用藝術美、培養審美情操、培養發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一名優秀的教師需要不斷地補充自身的學識,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在不斷的教學中取長補短。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接受并進一步信服自己的教師。如果一個基礎教育段美術教師本身就不具備過硬的美術素養以及較強的教學能力,真的很難想象他能夠培養出具有高水平、高素質的美術人才。
總之,基礎教育段美術教育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已經顯得尤為重要。它的重要性不僅僅體現在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方面,更重要的是它在時刻提醒著基礎教育段美術教師應該全力完善自身素質,以此來適應現代教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張明成.基礎教育中美術教師的多維角色理想重建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2.
作者簡介:顏海新,男,1973年3月出生,本科,現就職于西安市閻良區六三○中學。研究方向:中學美術教育、中國畫理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