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習能力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首先需要教師不斷探求新的教學方法,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以此帶動、促進和適應新的學習,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提高思想品德課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新課改;思想品德課教學;實效
在新課改背景下,思想品德課要通過多種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注意理論聯系實際,加強教學的情趣性來優化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長期以來,我國的思想品德課以“升學—應試”為唯一目標,強調學科內的細分化,帶有完全的學術化傾向。思想品德課教學方法單一,有些老師采用“滿堂灌”或“注入式”的教學方式。因此,在學生方面形成了死記硬背、為考試服務的現象。教師“滿堂灌”或“注入式”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聽了深感“枯燥無味”,逐漸失去了信心,嚴重地抑制了學生對思想品德課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影響了教育教學效果和學生思想品德素質的提高。我們知道,思想品德課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理論性強,比較枯燥、抽象,老師要上好這一門課很不容易,非下一番苦功夫不行。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上好思想品德課,提高教學效率呢?本人在教學實踐中做了探索。
一、教材是提高思想品德課堂教學實效的根本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面對陳舊的教學內容,要讓新時代的學生去理解,固然牽強;讓舊時代的觀點去指導他們的行為,固然乏力。當代少年兒童對現代的美好前景無限向往,但在社會公德和責任感方面有所弱化;他們視野開闊,但缺乏對是非和不良誘惑的辨別抵制能力;他們獨立性、自主性有所增強,但意識尚有欠缺,生活上依賴性較強;他們追求較高的目標,但缺乏艱苦奮斗的思想準備。時代不同,觀念不同,現代的學生迫切需要適應時代的思想道德觀念來指導他們的實際行為。
國家教委《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的頒布給思想品德這門課程帶來了新的教育趨勢。在《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的指向下,結合學生的實際,省教委編寫了義務教育思想品德教材。
與舊教材相比較,新教材更注重于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層次性與生動、形象性。
新教材在內容上充分體現了改革創新時代的精神,如自立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法治意識等。同時,新教材偏重明理導行的課本內容,針對性強,雖然形式各異,但仍可看出是學生實際的縮影,如將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新教材的內容上最具特色的是每篇課文最后總結性的語言,它更是高度地概括了全文的中心,能讓師生更為快捷、明了地掌握課文的中心。從形式上看,課文有故事,有寫真,圖文并茂,具有生動、形象的特點。新教材令人刮目相看的還是教材的練習,它內容充實,與學生實際又是那么貼切,為指導學生的實際行為提供了好的、切合實際的素材。新教材的編發,架起了通向指導學生實際的橋梁。
二、教法與學法是提高思想品德課堂教學實效的途徑
新教材的編發為提高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實效作了有力的保證,但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才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的關鍵,再好的教材,教法學法不當,想提高課堂教學實效也會顯得力不從心。下面,我就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基本結構來具體談一談如何運用新教材來提高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實效。
1.導入應從學生實際出發
“一切要從實際出發”,然而眾多的教師在新課導入方面注重更多的是其形式的多樣化。固然,導入形式的多樣性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但脫離了學生的思想、行為實際,一味地追求新課導入的趣、巧,這種調動起來的興趣與積極性也只是凌空一切,從表演、故事、游戲到課文內容,即使這種形式中富有意義,但它畢竟繞過了學生本身的實際,教師如若在教學前不與學生共同來發現目前自身的思想、行為狀況,又如何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又如何能使學生很好地聯系自身實際,從而萌發一種“這課值得一學”的念頭呢?因而,老師在導入這一環節中既要看好形式,也要注重學生的實際。
如,教學《做自立自強的人》一課時,一開始老師便可直接指明學生中存在著依賴思想的現象,讓學生全面展開討論,談一談他們為什么要克服依賴思想,讓學生充分認識到依賴思想的危害性。顯然學生的認識是不夠深刻的,這種認識指導下的行為必然缺乏到位性,此時,教師明確指出這一點,一次短小的談話,讓教師洞察到學生的認識,成為實際,也讓學生意識到自己認識得不全面,明了而又快速地引導學生進入新課的學習。
2.明理應以學生需要入手
泰戈爾在評傳中曾說:“現代教育中的所有弊端,教可以沿著某種線索,追溯到這樣一個根本性的錯誤,即忽視對少年說來是十分自然的需要。”確實,教重在導,學貴在悟,應讓學生自探得之、自揣得之、自習得之,要改變注入式的教學法,盡量實行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就要知道學生想知道什么,要善于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和學習提高認識,尋找答案,如教學《做自立自強的人》一課時,老師可讓學生在課前質疑,說一說自己想要通過學習這一課弄懂哪些問題,教師再對學生的提問進行梳理,歸納出以下幾個問題:(1)什么是自立自強?(2)依賴思想有什么危害?(3)怎么做是自立自強?(4)自立自強有什么作用?通過帶問題學文,再讓學生自己歸納得出答案,這一過程呈現出民主、自由的教學氛圍,同時也尊重了學生的需要,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風,這種從學生實際需要出發的學習顯然是一種提高課堂教學實效的捷徑。
3.情感應以學生共鳴處激發
明理求準,激情求真,只有真情實感才能真正影響學生道德行為的完成和持續發展。在深化認識這一環節中,如何激發學生的真實情感呢?所選內容與學生相去甚遠會形成空洞感,所選內容與教材簡單重復會形成無深度感,所以,教師要從學生所熟悉的材料中找到與學生生活最接近的、最感人的典型事例來撞擊學生的心靈,形成共鳴,做到層層深入,激發學生的情感,如,教學《做自立自強的人》一課時,教師講述了自立歌這一首詩的內涵是學生所熟悉的,真實性強,層層深入,令人深思,給人啟示。
4.導行應以學生實際著眼
導行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是重中之重,要求學生用學到的道德觀念來明辨是非,幫助學生加深對道德的理解,并用正確的思想觀念來明辨真偽是非,提高道德判斷能力,教師在此時不僅要讓學生運用已學的知識來辨析一些簡單的是非問題,更重要的還要將學生生活中的擦邊球問題、模棱兩可的問題拿到桌面上來討論,真正讓學生通過課堂學習掌握解決實際生活難題的方法,做到透徹、明了。
總之,要提高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只有在實用的教材保證下,充分運用教材在新課導入、學文明理、激發情感、導行辨析等各個環節中加以落實,緊密聯系學生實際,才能做到學以致用,才能提高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實效。
參考文獻:
[1]梁國和.初中思想品德課堂導入策略[J].學術研究,2012(08).
[2]許偉清.淺談初中思想品德課堂導入藝術[J].教法研究,2012(03).
[3]郭海娟.淺談課堂導入的作用[J].教育科學,2011(01).
[4]牛震香.如何使課堂導入具有有效性.教法研究,學術研究,2010(12).
[5]徐薇敏.新課標指導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活動教學模式初探[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4(04).
作者簡介:石劍雯,女,1974年6月出生,本科,就職學校: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參內中學,研究方向:中學思想品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