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恰當的反例從另一個角度讓學生理解數學的本質,能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縝密性、靈活性、發散性和創新性。
關鍵詞:反例;知識;命題
一、質疑中能有效掌握知識
從數學學習的特點看,教師所教的與學生所學的數學知識是前人已經創造出來的知識,在這個創造過程中充滿了質疑、判斷、分析,教學的過程一定意義上是這些過程的再現。通過針對性的質疑去引發學生的“觀念沖突”,幫助學生將正確的觀念和錯誤的觀念進行比較,促其作出自覺的“選擇”,而培養質疑就要適當地使用反例,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引導學生構建反例。
例1.在講授“無理數”這個概念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思考題:
兩個無理數的和是否一定為無理數?
這些反例的共同特征是:互為相反數的兩無理數和為有理數。在此問題的基礎上,我進一步追問:兩個無理數的積是否一定為無理數?一個無理數與一個有理數的和或積是否一定是無理數?通過對這些問題做更多更深入的研究,不僅可以培養學生思維的發散性,還可以加深對有理數、無理數概念的理解,弄清有理數和無理數之間的關系。
二、預防學生易犯的錯誤
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正面看,有些錯誤很難被發現,但通過構造反例能讓學生辨析錯誤,發現問題,矯正學生的認知偏差。
例2.判斷下列數學命題的真假,并給出證明:有一條邊和兩個角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
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后師生共同完成。
分析:由于上述內容和教材中的定理不一致,大部分學生想了想回答說:“不一定”,這時我問道:“你能舉出一個反例來說明嗎?”即讓學生用反例來說明命題“有一條邊和兩個角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是錯誤的。在學生討論時,我提示:“可以畫出圖形來說明。”此時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個個情緒高漲、躍躍欲試,都在畫圖嘗試。最后,全班一起總結、交流,歸納出反例,列舉如下(其中一種):
如下圖,△ABC和△A′B′C′中,∠C=∠A′=75°,∠B=∠C′=45°,AB=A′B′=2.5 cm
但很明顯,△ABC和△A′B′C′不全等,所以此命題為假命題。我的設計意圖是通過例題的板書格式,讓學生明確幾何學中的假命題該怎么舉,要注意什么問題,強調畫圖的必要性和文字的表達。并讓學生知道如果要證明或判斷一個命題是假命題,那么我們只要舉出一個符合題設而不符合結論的例子就可以了。涉及數的問題舉出一些特殊值,一些幾何問題可以構造出適當幾何圖形,構造的圖形也是解題的步驟,需要輔助幾何表述,才能成為解題過程。
通過上述反例教學,學生清楚地認識到:在運用這一判定方法時,必須是“兩角和這一角的一對邊(SAA)”,而不是“兩角和另一角的一對邊(AAS)”。并知道了由上述反例可以說明命題“有一條邊和兩個角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是錯誤的命題。這樣的反例,使學生印象深刻,有利于學生牢固掌握知識點。
三、提高思維的創新性
反例教學,對打破思維定式,彌補思維缺失起著獨特的作用。反例的構造并不容易,沒有統一的方法,有時比證明難,更需要大膽的質疑能力、豐富的聯想力、敏銳的觀察力和綜合判斷能力,是聚合思維與發散思維、縱向思維與橫向思維的有機結合。
例3.如右圖,已知四邊形ABCD,對角線AC、BD交于點O。現給出四個條件:①AC⊥BD;②AC平分對角線BD;③AD∥BC;④∠OAD=∠ODA。請你以其中的三個條件作為命題的題設,以“四邊形ABCD是菱形”作為命題的結論寫出一個假命題,并舉出一個反例說明。
假命題1:已知四邊形ABCD,對角線AC、BD交于點O。若AC⊥BD,AC平分對角線BD,∠OAD=∠ODA,則四邊形ABCD是菱形。
反例:構造等腰Rt△ABD,∠A=90°,以BD為一邊,作等邊三角形BCD(兩個三角形拼成四邊形),連結AC、BD交于點O。則AC⊥BD,AC平分對角線BD,∠OAD=∠ODA(符合所有條件),但四邊形ABCD顯然不是菱形。
假命題2:已知四邊形ABCD,對角線AC、BD交于點O,若AC⊥BD,AD∥BC,∠OAD=∠ODA,則四邊形ABCD是菱形。
反例: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OD,∠AOD=90°。延長DO至B,AO至C,取OB=OC(OB≠OD)。連結AB、BC、CD,則AC⊥BD,AD∥BC,∠OAD=∠ODA。則四邊形ABCD是等腰梯形,不是菱形。
構造反例的目的是要否定結論,因此反例的尋求必然能促使學生聚焦結論,執果索因,逆流而上,追本溯源。這需要正向思維與逆向思維的交替碰撞,才能擦出智慧的火花。反例常常是不唯一的,這給學生提供了獨立思考的絕佳機會,因此構造反例是極具個性化的、帶有鮮明個人色彩的、創造性的思維活動。
四、激發學生積極情感
“教不越位,學要到位。”課堂上要給學生營造好環境,讓學生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在學生的“疑”處“啟”、“惑”時“導”,搭建好支架,讓學生“自娛自樂”,大大提升學生的參與熱情,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習。
數學反例是數學課堂教學中的一個調節器。在數學教學中,適時地引進一些反例或適當地引導學生構建反例,往往能使學生在認識上產生質的飛躍,培養他們思維的縝密性、靈活性、發散性、深刻性、創新性和全面性。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合理地運用反例,適當地構造反例,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覃蓮秋.在數學教學中巧用反例[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9).
[2]鄭輝龍.數苑奇葩話反例[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10(1/2).
[3]韓永華.一個假命題的反例及其構造[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10(1/2).
作者簡介:王旭輝,男,1971年11月出生,本科,就職學校: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東孚學校,研究方向:初中數學教學與研究。endprint
摘 要:恰當的反例從另一個角度讓學生理解數學的本質,能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縝密性、靈活性、發散性和創新性。
關鍵詞:反例;知識;命題
一、質疑中能有效掌握知識
從數學學習的特點看,教師所教的與學生所學的數學知識是前人已經創造出來的知識,在這個創造過程中充滿了質疑、判斷、分析,教學的過程一定意義上是這些過程的再現。通過針對性的質疑去引發學生的“觀念沖突”,幫助學生將正確的觀念和錯誤的觀念進行比較,促其作出自覺的“選擇”,而培養質疑就要適當地使用反例,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引導學生構建反例。
例1.在講授“無理數”這個概念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思考題:
兩個無理數的和是否一定為無理數?
這些反例的共同特征是:互為相反數的兩無理數和為有理數。在此問題的基礎上,我進一步追問:兩個無理數的積是否一定為無理數?一個無理數與一個有理數的和或積是否一定是無理數?通過對這些問題做更多更深入的研究,不僅可以培養學生思維的發散性,還可以加深對有理數、無理數概念的理解,弄清有理數和無理數之間的關系。
二、預防學生易犯的錯誤
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正面看,有些錯誤很難被發現,但通過構造反例能讓學生辨析錯誤,發現問題,矯正學生的認知偏差。
例2.判斷下列數學命題的真假,并給出證明:有一條邊和兩個角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
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后師生共同完成。
分析:由于上述內容和教材中的定理不一致,大部分學生想了想回答說:“不一定”,這時我問道:“你能舉出一個反例來說明嗎?”即讓學生用反例來說明命題“有一條邊和兩個角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是錯誤的。在學生討論時,我提示:“可以畫出圖形來說明。”此時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個個情緒高漲、躍躍欲試,都在畫圖嘗試。最后,全班一起總結、交流,歸納出反例,列舉如下(其中一種):
如下圖,△ABC和△A′B′C′中,∠C=∠A′=75°,∠B=∠C′=45°,AB=A′B′=2.5 cm
但很明顯,△ABC和△A′B′C′不全等,所以此命題為假命題。我的設計意圖是通過例題的板書格式,讓學生明確幾何學中的假命題該怎么舉,要注意什么問題,強調畫圖的必要性和文字的表達。并讓學生知道如果要證明或判斷一個命題是假命題,那么我們只要舉出一個符合題設而不符合結論的例子就可以了。涉及數的問題舉出一些特殊值,一些幾何問題可以構造出適當幾何圖形,構造的圖形也是解題的步驟,需要輔助幾何表述,才能成為解題過程。
通過上述反例教學,學生清楚地認識到:在運用這一判定方法時,必須是“兩角和這一角的一對邊(SAA)”,而不是“兩角和另一角的一對邊(AAS)”。并知道了由上述反例可以說明命題“有一條邊和兩個角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是錯誤的命題。這樣的反例,使學生印象深刻,有利于學生牢固掌握知識點。
三、提高思維的創新性
反例教學,對打破思維定式,彌補思維缺失起著獨特的作用。反例的構造并不容易,沒有統一的方法,有時比證明難,更需要大膽的質疑能力、豐富的聯想力、敏銳的觀察力和綜合判斷能力,是聚合思維與發散思維、縱向思維與橫向思維的有機結合。
例3.如右圖,已知四邊形ABCD,對角線AC、BD交于點O。現給出四個條件:①AC⊥BD;②AC平分對角線BD;③AD∥BC;④∠OAD=∠ODA。請你以其中的三個條件作為命題的題設,以“四邊形ABCD是菱形”作為命題的結論寫出一個假命題,并舉出一個反例說明。
假命題1:已知四邊形ABCD,對角線AC、BD交于點O。若AC⊥BD,AC平分對角線BD,∠OAD=∠ODA,則四邊形ABCD是菱形。
反例:構造等腰Rt△ABD,∠A=90°,以BD為一邊,作等邊三角形BCD(兩個三角形拼成四邊形),連結AC、BD交于點O。則AC⊥BD,AC平分對角線BD,∠OAD=∠ODA(符合所有條件),但四邊形ABCD顯然不是菱形。
假命題2:已知四邊形ABCD,對角線AC、BD交于點O,若AC⊥BD,AD∥BC,∠OAD=∠ODA,則四邊形ABCD是菱形。
反例: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OD,∠AOD=90°。延長DO至B,AO至C,取OB=OC(OB≠OD)。連結AB、BC、CD,則AC⊥BD,AD∥BC,∠OAD=∠ODA。則四邊形ABCD是等腰梯形,不是菱形。
構造反例的目的是要否定結論,因此反例的尋求必然能促使學生聚焦結論,執果索因,逆流而上,追本溯源。這需要正向思維與逆向思維的交替碰撞,才能擦出智慧的火花。反例常常是不唯一的,這給學生提供了獨立思考的絕佳機會,因此構造反例是極具個性化的、帶有鮮明個人色彩的、創造性的思維活動。
四、激發學生積極情感
“教不越位,學要到位。”課堂上要給學生營造好環境,讓學生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在學生的“疑”處“啟”、“惑”時“導”,搭建好支架,讓學生“自娛自樂”,大大提升學生的參與熱情,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習。
數學反例是數學課堂教學中的一個調節器。在數學教學中,適時地引進一些反例或適當地引導學生構建反例,往往能使學生在認識上產生質的飛躍,培養他們思維的縝密性、靈活性、發散性、深刻性、創新性和全面性。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合理地運用反例,適當地構造反例,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覃蓮秋.在數學教學中巧用反例[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9).
[2]鄭輝龍.數苑奇葩話反例[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10(1/2).
[3]韓永華.一個假命題的反例及其構造[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10(1/2).
作者簡介:王旭輝,男,1971年11月出生,本科,就職學校: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東孚學校,研究方向:初中數學教學與研究。endprint
摘 要:恰當的反例從另一個角度讓學生理解數學的本質,能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縝密性、靈活性、發散性和創新性。
關鍵詞:反例;知識;命題
一、質疑中能有效掌握知識
從數學學習的特點看,教師所教的與學生所學的數學知識是前人已經創造出來的知識,在這個創造過程中充滿了質疑、判斷、分析,教學的過程一定意義上是這些過程的再現。通過針對性的質疑去引發學生的“觀念沖突”,幫助學生將正確的觀念和錯誤的觀念進行比較,促其作出自覺的“選擇”,而培養質疑就要適當地使用反例,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引導學生構建反例。
例1.在講授“無理數”這個概念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思考題:
兩個無理數的和是否一定為無理數?
這些反例的共同特征是:互為相反數的兩無理數和為有理數。在此問題的基礎上,我進一步追問:兩個無理數的積是否一定為無理數?一個無理數與一個有理數的和或積是否一定是無理數?通過對這些問題做更多更深入的研究,不僅可以培養學生思維的發散性,還可以加深對有理數、無理數概念的理解,弄清有理數和無理數之間的關系。
二、預防學生易犯的錯誤
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正面看,有些錯誤很難被發現,但通過構造反例能讓學生辨析錯誤,發現問題,矯正學生的認知偏差。
例2.判斷下列數學命題的真假,并給出證明:有一條邊和兩個角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
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后師生共同完成。
分析:由于上述內容和教材中的定理不一致,大部分學生想了想回答說:“不一定”,這時我問道:“你能舉出一個反例來說明嗎?”即讓學生用反例來說明命題“有一條邊和兩個角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是錯誤的。在學生討論時,我提示:“可以畫出圖形來說明。”此時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個個情緒高漲、躍躍欲試,都在畫圖嘗試。最后,全班一起總結、交流,歸納出反例,列舉如下(其中一種):
如下圖,△ABC和△A′B′C′中,∠C=∠A′=75°,∠B=∠C′=45°,AB=A′B′=2.5 cm
但很明顯,△ABC和△A′B′C′不全等,所以此命題為假命題。我的設計意圖是通過例題的板書格式,讓學生明確幾何學中的假命題該怎么舉,要注意什么問題,強調畫圖的必要性和文字的表達。并讓學生知道如果要證明或判斷一個命題是假命題,那么我們只要舉出一個符合題設而不符合結論的例子就可以了。涉及數的問題舉出一些特殊值,一些幾何問題可以構造出適當幾何圖形,構造的圖形也是解題的步驟,需要輔助幾何表述,才能成為解題過程。
通過上述反例教學,學生清楚地認識到:在運用這一判定方法時,必須是“兩角和這一角的一對邊(SAA)”,而不是“兩角和另一角的一對邊(AAS)”。并知道了由上述反例可以說明命題“有一條邊和兩個角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是錯誤的命題。這樣的反例,使學生印象深刻,有利于學生牢固掌握知識點。
三、提高思維的創新性
反例教學,對打破思維定式,彌補思維缺失起著獨特的作用。反例的構造并不容易,沒有統一的方法,有時比證明難,更需要大膽的質疑能力、豐富的聯想力、敏銳的觀察力和綜合判斷能力,是聚合思維與發散思維、縱向思維與橫向思維的有機結合。
例3.如右圖,已知四邊形ABCD,對角線AC、BD交于點O。現給出四個條件:①AC⊥BD;②AC平分對角線BD;③AD∥BC;④∠OAD=∠ODA。請你以其中的三個條件作為命題的題設,以“四邊形ABCD是菱形”作為命題的結論寫出一個假命題,并舉出一個反例說明。
假命題1:已知四邊形ABCD,對角線AC、BD交于點O。若AC⊥BD,AC平分對角線BD,∠OAD=∠ODA,則四邊形ABCD是菱形。
反例:構造等腰Rt△ABD,∠A=90°,以BD為一邊,作等邊三角形BCD(兩個三角形拼成四邊形),連結AC、BD交于點O。則AC⊥BD,AC平分對角線BD,∠OAD=∠ODA(符合所有條件),但四邊形ABCD顯然不是菱形。
假命題2:已知四邊形ABCD,對角線AC、BD交于點O,若AC⊥BD,AD∥BC,∠OAD=∠ODA,則四邊形ABCD是菱形。
反例: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OD,∠AOD=90°。延長DO至B,AO至C,取OB=OC(OB≠OD)。連結AB、BC、CD,則AC⊥BD,AD∥BC,∠OAD=∠ODA。則四邊形ABCD是等腰梯形,不是菱形。
構造反例的目的是要否定結論,因此反例的尋求必然能促使學生聚焦結論,執果索因,逆流而上,追本溯源。這需要正向思維與逆向思維的交替碰撞,才能擦出智慧的火花。反例常常是不唯一的,這給學生提供了獨立思考的絕佳機會,因此構造反例是極具個性化的、帶有鮮明個人色彩的、創造性的思維活動。
四、激發學生積極情感
“教不越位,學要到位。”課堂上要給學生營造好環境,讓學生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在學生的“疑”處“啟”、“惑”時“導”,搭建好支架,讓學生“自娛自樂”,大大提升學生的參與熱情,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習。
數學反例是數學課堂教學中的一個調節器。在數學教學中,適時地引進一些反例或適當地引導學生構建反例,往往能使學生在認識上產生質的飛躍,培養他們思維的縝密性、靈活性、發散性、深刻性、創新性和全面性。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合理地運用反例,適當地構造反例,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覃蓮秋.在數學教學中巧用反例[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9).
[2]鄭輝龍.數苑奇葩話反例[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10(1/2).
[3]韓永華.一個假命題的反例及其構造[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10(1/2).
作者簡介:王旭輝,男,1971年11月出生,本科,就職學校: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東孚學校,研究方向:初中數學教學與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