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家庭教育對于幼兒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家庭的生活環境、學習環境、父母的教養態度以及父母自身的行為,對幼兒的成長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關鍵詞:家庭教育;缺乏原則;教育誤區
我國著名幼兒教育專家陳鶴琴先生指出:“幼稚期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個時期,什么習慣、言語、技能、思想、態度、情緒都要在此時期打一個基礎,若基礎打得不穩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形成了。”
就我國目前的社會狀況和家庭教育實踐而言,普遍存在一個現象:做父母的,不論自己的條件怎樣,在見到孩子的那一刻起,無一例外地都會在心里暗暗發誓:一定要給孩子最好的生活,上最好的學校、住最好的房子、吃最好的美食、穿名牌服裝。家長們都認為自己吃過的苦不能讓孩子再吃,自己受過的罪不能讓孩子再受。
一、家長教育孩子誤區的最突出表現
1.不能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為了讓自己的孩子比別人的孩子都優秀,家長們不惜花費金錢,放棄節假日,讓三四歲的孩子奔走在各個不同的輔導班之間、學習各種技能。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后了,別人的孩子學什么,我家的孩子也要學什么,不能比別人的孩子學得少,似乎學少了就落后了。家長們非常驕傲地告訴朋友,自己是多么的辛苦,多么的忙碌。家長們有沒有問過自己的孩子,他們愿意嗎?
2.家長們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缺乏原則
現在的家長,尤其是爺爺奶奶,嬌慣孩子似乎是天經地義。在日常生活中,不管孩子做得對不對,都舍不得說一句。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絕對沒有商量的余地。他們沒有原則,一味溺愛、一味嬌慣、一味妥協,使孩子養成了任性、自私的性格。我班有一個男孩,父母屬于老來得子,報名之后沒來過幾天,有一天在街上碰見他們,我問他:“什么時候上幼兒園呀?”媽媽說:“孩子一說不想去,他爸爸就同意了。”孩子隨后的一句話,讓我著實吃驚不小:“我就不想去,我一生氣,我爸爸就害怕!”才四歲的孩子,他就抓住了家長的弱點,我當時就感嘆:怎么能這樣教育孩子呢?
試問家長們:這樣能教育出優秀的孩子嗎?他們能成才嗎?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嗎?子女的教育問題,已經成為我們中國父母首當其沖的大事。誰都想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才,那么,如何培養自己的孩子呢?怎樣培養他們才能成才呢?
二、讓家長走出培養孩子誤區的方法
大多數家長由于受文化程度、家庭教育、周圍生活環境的影響,往往缺乏科學的教子方法,他們僅憑個人的直覺和某些傳統經驗來施教,這使得家庭教育出現了許多問題,產生了許多誤區。時代發展到今天,我們應該換一個新思路,接受新的教育方法,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走出家庭教育的誤區。
1.走出寵愛過度的家庭教育誤區
作為父母,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過度的寵愛不僅傷害了孩子的心靈,還干擾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一切都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
對孩子的愛,是一種理智的愛,一種真正的愛,希望家長在借鑒的基礎上,對幼兒愛得適當,愛得合理,愛中有教,教中有愛,這樣才能使幼兒得以健康成長。
2.走出智力第一的家庭教育誤區
把幼兒培養成才,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也是廣大家長辛苦勞作的精神寄托。但是,不少父母對幼兒的教育偏重智力因素,只注重知識的灌輸,對制約其成長的其他因素則很少過問。認為孩子只有上大學才有出息,才能出人頭地,于是整天讓三四歲的孩子背唐詩、背宋詞、認漢字、算加減,扼殺了幼兒愛玩的天性,阻礙了幼兒的全面發展。
智力是能力的核心和靈魂,發展幼兒的智力、培養幼兒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家庭教育只注重智力因素,結果可想而知。
興趣、自信是進步的動力。即使沒有超常的智力,只要有較好的心理品質,將來也可以成才,反之,將來有可能無所建樹,甚至成為“廢品”。作為父母,要想使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就必須在培養孩子智力的基礎上,注重全面發展。這樣在幼兒時期就受到了科學的家庭教育,他們將會受益終身。
3.走出氛圍不良的家庭教育誤區
俗話說:“身教重于言教。”“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父母的形象對幼兒的影響是巨大的,往往超出人們的想象。許多幼兒的性格、作風、行為習慣之所以很像父母,遺傳并非起決定作用,而主要是從父母的言談舉止、待人處事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而逐漸形成的。他們每天都在用最精細的眼光去注意生活中的一切問題和觀察著大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一切都想模仿,一切都想學。幼兒從中模仿父母待人接物的方式,逐漸形成自己的是非標準、善惡觀念和行為習慣。如果父母在各方面的表現是良好的、適當的,幼兒看得見、學得著,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久而久之,幼兒就會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并健康地成長起來。
參考文獻:
陳鶴琴.家庭教育:怎樣教育小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4.
作者簡介:馬東紅,女,漢族,出生于1968年1月12日,學歷:大專(學前教育),工作單位:新疆烏魯木齊市米東區萬和街703號烏市第八幼兒園,研究方向:學前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