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利用不同的教學策略,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提高閱讀能力。
關鍵詞:分級閱讀;策略;閱讀興趣;閱讀能力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對各年齡段幼兒閱讀提出了明確的目標要求和相應的教育建議,幫助教師正確認識閱讀的價值。如何在學習《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基礎上,利用“閱讀樹”——《分級閱讀》指導幼兒進行閱讀?采用什么樣的指導策略來設計、組織活動,從而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提高閱讀能力呢?我們在實踐的基礎上進行了總結。
一、在猜想、設疑中進行閱讀
繪本能給幼兒提供無限的想象空間,因此在活動中,讓幼兒帶著尋求答案的心理去閱讀圖書,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展開預測和聯想,再將實際內容與猜測的內容進行比較,獲得滿足或修正,能激發幼兒不斷閱讀的興趣。例如《誰拉的便便》,整個故事以“猜一猜”引起懸念,小動物的身體被遮擋起來,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根據畫面提供的線索猜測是誰拉的便便,它的便便是什么樣的,當他們打開廁所門,發現里面的答案時,為自己猜對而開心,閱讀興趣高漲。猜想、設疑可以在故事開頭設疑,有時也可在故事中間設置懸念。例如,《鳥窩里的樹》在閱讀到鳥窩里長出一棵小樹苗后可以設置這樣的問題,如“鳥窩長了樹會出現什么問題?”采用猜想設疑的方式引導幼兒觀察畫面,讓幼兒根據畫面傳遞的信息猜測故事情節的發展,在猜測的過程中幼兒不僅需要關注到畫面,還需要注意到頁與頁之間的聯系,這樣的方式能幫助孩子學習根據線索猜測故事情節,明白每一頁都有通往下一頁的線索,當他們的猜測得到證實后,好奇心和閱讀興趣會更加濃厚。
二、在體驗中進行閱讀
體驗式閱讀是指教師根據閱讀對象、內容的不同,充分調動幼兒的各種感官,讓幼兒在親身經歷的過程中感知、體驗閱讀對象,由此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引發幼兒對閱讀內容的探究。體驗式閱讀可以分為情境體驗閱讀和生活體驗閱讀。
1.情境體驗閱讀具有情境性、表演性,能夠使幼兒在表演過程中感受故事情節的迂回轉折,角色的矛盾沖突,心理變化的過程,體驗豐富的情緒情感。如,小班閱讀活動《南瓜小房子》可通過創設南瓜屋,利用一些音效感受繪本中緊張的氛圍,讓孩子在南瓜屋里體驗屋外風雨飄搖的情景。
2.生活體驗閱讀是教師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引導幼兒感知、理解閱讀材料,幫助幼兒積累一定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閱讀。如《水會變哦》,可以帶領幼兒上屋頂看水箱,找水管,去水廠參觀,以此獲得水無處不在,水很重要的主題。又如閱讀完《地球的呼吸》后,可以讓幼兒參觀小區的花園,建造自己的花園,討論可以為保護地球做些什么,通過這些具體的活動讓孩子對“保護地球”這一主題有更深刻的認識。
三、在操作中進行閱讀
“動作是智慧的源泉”,實現動作的方式就是操作。操作式閱讀是給幼兒提供充足的圖書、圖片以及輔助材料,讓幼兒在與材料互動的過程中閱讀。
1.排圖活動。閱讀前或閱讀后教師為幼兒提供一套圖書的圖片,鼓勵幼兒在看懂圖意的基礎上,根據故事內在的邏輯規律將圖片按順序排列起來,講述或創編出不同情節的故事。例如《誰拉的便便》閱讀后讓幼兒把大小不同的各種動物的便便與動物進行排圖,對比不同動物便便的不同。又如,繪本《長大是怎么一回事》通過閱讀幼兒用書,幫助幼兒了解小樹生長和人類生長的過程,圖卡的運用,使幼兒更容易發現兩者的相同點,閱讀后將操作圖卡放在閱讀區,讓幼兒進一步鞏固繪本的內容。
2.操作活動。教師根據繪本的情景,提供操作材料讓孩子理解故事的內容。如《火車嗚嗚叫》的閱讀活動,教師用玩具小火車、布偶等進行桌面操作,表演故事,吸引年齡小的幼兒,讓幼兒邊玩邊看,滿足他們閱讀與游戲的需求。如《撕呀撕呀》可以讓幼兒在了解牛的主要外形特征后嘗試操作,撕貼出書中的牛,通過操作,能幫助幼兒理解繪本的內容或幫助幼兒拓展學習經驗。
3.圖表記錄。圖表記錄是指從讀本中提取主要人物、動物、物品等信息放入同一表格中進行對應或比較。這樣可以幫助幼兒明確故事中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關系。如,繪本《邊界》用表格把什么動物用什么方式來做邊界進行對照,幫助幼兒理解“動物的邊界”。《一顆紐扣》中,把小動物和它們的紐扣列表對應,可以幫助理解每個動物紐扣的不同特點,還幫助幼兒理解“為什么這種小動物喜歡這樣的紐扣”,這樣的練習,使幼兒逐步建立起故事的結構故事的進展及層次關系。在閱讀中我們還可以引導幼兒將閱讀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或沒看懂的地方記錄在表格中,通過集體交流、討論進一步地了解、細化,這種指導策略可以幫助幼兒更專注地閱讀,鍛煉幼兒的提問和質疑能力。
四、在扮演、游戲中閱讀
愛玩、愛游戲也是幼兒的天性,對幼兒來說,閱讀也就如游戲一般,如果能充分利用游戲來進行閱讀,必然會提高幼兒的閱讀興趣。
1.角色扮演。當閱讀對幼兒聽到故事的高潮部分時或是閱讀之后引起了強烈的情感共鳴時,他們往往會從一個聽眾變成一個游戲者,會以角色扮演、動作或簡短語言等方式回應,表現對故事的理解。例如,中班《搖滾青蛙》結束后,幼兒主動提出利用搖滾音樂、服飾、各種樂器舉行“森林搖滾音樂會”的表演活動。通過表演,不僅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理解,而且使教師更好地了解幼兒的發展水平。在繪本閱讀之后,還可以開展語言游戲,將繪本中人物、動物制作成小卡片放入區域,豐富幼兒的游戲內容。
2.合作游戲。讓幼兒在合作游戲中體驗繪本的內涵,了解繪本帶給幼兒的重要思想。如中班繪本閱讀活動《邊界》,在活動一開始,教師以游戲“兔子和狼”引入教學,幫助幼兒初步理解“邊界”的含義。又如,在《撕呀撕呀》中,為了讓幼兒理解量的遞增關系,可以通過游戲“這是什么”,讓幼兒通過觀察局部的班級小朋友圖,在逐步遞增中,明白局部與整體的關系。
總之,《分級閱讀》活動的指導策略并不是單一孤立的,不同的繪本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可以賞讀、可以仿編、可以表演、可以想象、可以自制繪本等。在具體的教學活動設計時,我們經常要綜合運用幾種形式,互為補充,以達到能有效地支持幼兒的閱讀,促進幼兒觀察、聯想、理解能力的提高,激發興趣、拓展思維、理解感受的目的。正如美國詩人惠特曼一首詩中所說:“有一個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見最初的東西/他就變成那東西/那東西就變成了他的一部分……”通過不同形式的閱讀,幼兒不斷進行著情感的體驗,憑借著閱讀,情感得到了提高和升華。在幼兒的世界里,在輕松愉快的閱讀中,埋下影響終生的良好情感。
作者簡介:黃英,女,1977年6月出生,本科,就職于福建省廈門市高林南區幼兒園,研究方向:早期閱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