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山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首先提出建設美麗中國。廣元作為四川省生態保護的重點區域和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規劃到2015年底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21.28%左右;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8%左右;森林覆蓋率達到55%以上;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0%;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率達100%。因此,不斷強化生態環境建設,改善生態環境質量、防范環境風險、緩解資源瓶頸,建設好 “天藍、地綠、水清、人和”的美麗廣元幸福家園勢在必行、迫在眉睫。但是由于廣元市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加速階段,面臨總量減排、改善環境質量、制約等諸多挑戰,發展不足、保護不足的矛盾愈加突出,生態環境建設形勢依然嚴峻。該文旨在結合具體市情,簡要分析生態環境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并有提出科學性、前瞻性、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近年來,四川省廣元市把 “生態立市”作為未來發展的根本思路,明確提出了建設川陜甘結合部經濟文化生態強市的總體目標,不斷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以國家園林城市、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創建、低碳試點市爭取為著力點,大力推進生態市、縣區、鄉鎮、村等生態文明細胞建設,全市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低碳產業快速發展,大力推進節能減排,著力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努力推進環境保護與經濟建設的協調融合發展,先后榮獲 “杰出綠色生態城市”、“四川省環境優美示范城市”、“第二批國家低碳試點城市”等稱號。
廣元雖然自然生態環境良好,生態環境質量指數排在全省前列,但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剛性壓力下,環境保護也呈現出結構性、疊加性、壓縮性、復合性的特點。“發展不足、發展水平不高”仍然是廣元最大的問題。全市生態環境在局部改善的同時,總體惡化的趨勢并沒有得到根本扭轉。隨著更大規模的經濟活動和更高速度的經濟發展,廣元將面臨總量減排、改善環境質量、防范環境風險、緩解資源瓶頸制約等諸多挑戰,發展不足、保護不足的矛盾愈加突出,環境保護形勢依然嚴峻,生態環境建設任重道遠。
1.主要問題
發展的階段性影響。目前,廣元市正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加速推進的發展階段,經濟增長對資源的依賴程度較高,尚未擺脫粗放型的增長模式。地方企業規模小、設備陳舊、技術落后、經濟效益不高,國有企業以及體制遺留的弊端使部分企業對市場經濟的適應力較差。有色金屬、能源、機械電子、建材、農副產品加工、醫藥等產業大多僅進行上游的原材料加工,項目集中建設、企業間生產的縱向橫向耦合、能量互補和資源合理高效利用程度不高,有機的產業鏈接和能源循環尚未形成。
基礎設施不夠完善。我市自然災害頻發,農業農田水利、農村集中飲水等基礎設施薄弱,抵抗旱澇等自然災害能力不強。農產品市場流通服務體系、農業教育、技術推廣等基礎設施不完善。城鎮能源、供排水、污水處理、防災、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不盡完善。新能源利用、污染治理等環保基礎設施滯后,嚴重影響城市和農村環境建設
基礎能力薄弱。一是生態環境保護體系尚在探索和建立中,目前國家尚未建立完整生態環境保護建設體系,指標體系也尚不明確,導致我市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缺乏系統的參考依據。二是生態環境補償和法律援助機制還未建立健全。由于環境補償制度不健全,使造成自然環境破壞的侵權主體未承擔相應的修復責任。三是人才結構性矛盾在經濟快速發展中日益突出。在吸引外地人才方面存在不少現實困難,我市雖有一定的科研力量和技術水平,但能帶動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實用技術久缺甚多,難以滿足產業技術創新和清潔生產需求。四是生態環境建設缺乏系統抓手,主要表現在沒有詳細的、可操作性優惠政策和項目資金支持。
認識有待進一步提高。一是個別地方和部門對生態環境建設工作認識不足。個別地方和干部缺乏可持續發展觀念,片面追求經濟指標、發展速度,沒有把生態環境建設納入總體工作來思考。二是生態環境建設工作不平衡。生態環境建設是一個全面、系統性較強的工作,我市雖然在城市綠化、清潔能源開發利用、環境監測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在城市污水處理,居民垃圾回收利用、農村環境綜合治理等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影響了生態環境建設的整體推進。
2.對策建議
堅持規劃先行,科學謀劃生態文明建設。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或各行業專項規劃中注重生態文明建設與發展,制定《廣元市生態文明建設總體規劃》。加強與國家、省規劃的銜接,涉及廣元未來經濟社會發展一批重大生態文明建設與環境保護項目,要爭取納入了全省“十三五”規劃。在規劃類型上實現就環境論環境、污染防治型向社會、經濟、環境協調發展型規劃轉變;從規劃重點任務上,由最初的工業“三廢”治理、城市污染治理向削減總量促進綠色發展、改善質量保障民生、防范風險安全發展,推進環境公共服務促進協調發展轉變。從規劃的重點領域上,由常規污染物達標排放向重金屬、危險廢物、危險化學品、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細顆粒物等影響人體健康的新型環境問題控制轉變;在規劃約束力上,由宏觀指導預期型向可分解、可評估、可考核的約束性規劃轉變。
全力以赴抓項目,強化生態環境建設項目支撐。堅持項目建設實現社會、經濟、環境效益統一,堅定不移地把生態文明和生態環境建設項目放在重要位置,積極對接國家、省投向生態文明建設政策,強化項目策劃包裝和申報爭取工作。一是加大爭取資金力度。圍繞國家、省加大農村民生和農村基礎設施、重大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節能減排和生態環境建設以及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等投資方向和領域,深度挖潛申報項目,加快完善項目前期,加強上下溝通銜接,密切跟蹤,狠抓落實。二是加強項目要素保障,逐步實現多元化融資。突出建設用地、能源供給、運輸條件等要素保障,將有限指標更多向生態環境建設項目傾斜。三是優化投資軟環境。加強技術指導和項目咨詢服務,督促項目業主及時完善審批、勘察設計、招標、征地、融資等前期工作,加強部門協調聯動,提高項目報審效率。四是科學謀劃重大項目,緊緊抓住國家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秦巴山區集中連片扶貧等政策機遇,超前謀劃和大力度儲備一批重大生態建設項目,力爭國家、省給予我市更多更大的生態環境建設項目傾斜。
優化空間開發格局,加快構建生態產業體系。堅持尊重規律、科學發展,堅持生態優先、和諧發展,堅持統籌協調、全面發展 ,著力優化空間開發格局,科學規劃高效集約發展區、生態農業發展區、生態修復和環境治理區、優良生態系統保護區。率先發展中部河谷走廊區,加快發展南部低山丘陵區適度發展北部中山生態區。一是加快構建生態工業體系。著力抓好循環經濟示范建設,將旺蒼經濟開發區等園區和四川佰能生物發電有限公司蒼溪秸稈熱電廠等企業建成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循環經濟示范園區和企業。認真落實國家“萬家企業節能低碳行動”及全省“千戶企業節能低碳行動”,實行能源審計制度和能源利用狀況報告制度。在全市范圍內推廣合同能源管理、電力需求側管理、節能自愿協議等節能新機制,爭取有條件的節能服務公司申請國家審核備案,落實財政、稅收、金融扶持政策,做大做強節能環保產業,到2020年,全部工業總產值達到2000億元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600億元,年均增長19%,工業增加值在2010年基礎上翻兩番半;工業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8%左右。二是建立現代低碳農業產業體系,大力發展低碳農業示范園區,到2020年基本實現園區全域覆蓋,按照特色產業規劃布局,突出重點,集合力量,推進優勢特色產業標準化、規模化發展,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和專合組織,提高特色產業發展的組織化程度,強力推進“廣元七絕”、劍門關土雞等特色農產品品牌整合提升。三是科學發展生態綠色服務業。把廣元創建成全國旅游標準化示范市,劍門蜀道旅游區創建成國家五A級旅游景區,堅持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進一步提高第三產業的低碳元素和生態環境建設水平。
切實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改善人居環境。一是加強生態環境建設。以建設生態宜居城市、低碳試點城市為載體,實施生態廣元建設工程,加強林地保護和林業建設,大力開展退耕還林還草、營造人工生態公益林、發展工業用材林,提高植被覆蓋面積和品質,增加環境容量。二是加強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合理布局城市空間,嚴格執行國家和省有關節能標準和規范。優化低碳交通出行方式,貫徹“公共交通為主導”的城市低碳交通發展理念,推廣低碳節能交通工具。合理布局規劃全市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的,建立完善城鄉生活垃圾一體化處理模式,改善提升城鄉環境生態硬件設施水平。三是美化鄉村人居環境。大力實施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農村能源建設等重點生態工程,加強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加強集鎮綠化、通道綠化和新村綠化,加強農村面源污染整治,著力改善農村生態,建設山清水秀,村容整潔,環境優美的人居環境。到2020年全市90%以上的村建成生態小康新村,95%以上的農戶建成生態小康戶,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57%。
加快生態文化建設,著力建設生態文明社會。城市生態文化是構建生態城市的先導,也是生態城市持續發展的動力所在。針對目前我市城市品牌中的生態文化內涵總體仍顯不足的情況。一是增強市民的環保意識。鼓勵市民積極參與到綠色消費運動中來,共創生態文明新家園。利用好各種媒體,深入宣傳弘揚培育生態文化,促進全體市民的環境素質和環境意識的提高。在全市中小學中開設環保教育課程,創建“綠色學校”、“環保網站”、“綠色社區”。二是積極開展低碳環保試點示范。加強生態文明的細胞建設,開展生態小康新村、生態縣、生態城市、清潔能源示范城市創建活動,帶動全域生態環境建設。三是構建生態文化。推進生態文化建設,是打好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攻堅戰的必然要求。建設美麗廣元,就是要努力建設一個生態經濟加快發展、經濟文明與生態文明高度融合、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幸福家園。
建立健全體制機制,強化生態環境建設保障。一是探索建立科學的體制機制。我市是低碳試點城市,可以在生態文明建設考核體系,環境質量綜合考評獎懲機制方面先行先試,探索符合我市生態環境建設的考評、獎懲機制,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制度保障。二是穩步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積極推進水、電、氣等資源性產品的階梯式價格改革,建立健全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改革資源稅費制度,完善計征方式,促進資源合理開發。三是完善資源節約利用和環境保護制度。實行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水資源管理制度、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審查制度。加快推進循環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建設,健全再生資源回收制度。健全高效節能環保示范工程、新產品、新技術和新設備的推廣激勵制度及落后產能退出機制。嚴格執行建設項目“環評”及“三同時”制度。四是建立健全環保收費制度和生態補償機制。健全污染者付費制度和排污收費制度,健全城鎮污水、垃圾及醫療廢棄物等處理收費制度,建立危險廢物處理保證金制度,完善排污費征收使用管理制度,探索多樣化的生態補償方式。
(作者單位:四川省廣元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