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蘇霞
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培養目標是已經具備綜合職業素養以及在技術、服務、管理和服務方面能在一線從事生產的技能型、應用型人才。正是由于高職教育培養目標和普通高等院校教育目標存在差異,使得高職院校在課程教學方面如何組織教學、選取教材以及選用教材等問題,需要進行進一步的探索。
高職教育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任務是為一線行業提供生產、服務、管理與建設的高級技術型應用人才。為達到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需要開設將就業作為導向的職業能力系統性課程,這和普通本科院校有本質差別。高職院校開展的各門課程教學,既要讓學生獲得應用性方面的知識,能夠用學到的知識去分析、解決實際中存在的問題,也要讓學生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與應用開發能力,在今后所從事的領域內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在進行高職教學的過程中,有些高職院校還沒有發現適合自身的辦學模式,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結構上與高職教學要求不符合。尤其是對實踐性相對比較強的高職來講,教材的創新性、實踐性以及應用性等方面,與時代發展變化來講有些滯后,缺少對學生創新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所以,高職教學應該從其基本特點出發,對高職院校課程教學進行改革,使其與高職教育培養目標更加契合。
教材是高職課程教學內容與方法的重要載體,是開展教學的重要工具,也是進一步落實高職課程改革思路以及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有效載體。當前,從高職教材方面來說,出臺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教材,從某種程度上來講,為大力推動高職教育改革、高職教育實現新跨越與發展起到關鍵性的作用。然而,在高職教材建設方面,還是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未做好中小學知識和高職知識有序銜接。隨著中小學基礎教育的不斷深化,教學效能進一步提升,尤其是在內容拓展以及知識儲備方面,都相對來講比較科學合理。有些剛進入高職院校的大一新生,已經對部分知識達到了較好掌握的程度。但是,有些高職院校所開設的課程從最基礎的知識開始講授,這和中小學學到的知識存在重疊的情況。
2.沒有突出高職教育的特點。高職教材的理論設置增多,并未從實際應用出發,不能做到“理論夠用、強調實踐”的高職教學模式。從這里可以看出,高職院校教材需要超越零起點的平臺,從高層次作為基點,并且在教材基本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目標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探討與調整,尤其是要做到和高職教育目標相匹配。
在進行高職教學的方式和組織形式方面,并沒有從高職教育本身的特色出發,還是采取以教師為中心的方式。師生之間缺少必要的互動,教學組織形式單一,一般采用集體授課的方式,難以做到因材施教。學生在進行實踐的過程中,雖然是動手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有所提升,但是在對知識進行運用的過程中,缺少對創造性和靈活性的提高,很難適應未來崗位的需求。
由于高職教學的實踐性比較強,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既要關注課堂教學,還要關注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實踐重點是集中在操作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高職課程需要根據專業特點來設定學時。以計算機基礎這門課為例,在高職一年級第一學期,應控制在54學時左右,每周控制在4學時,也就是說講課與上機的比例是1∶1。因為大部分的高職院校對該課程的安排是2課時上課與2課時的上機操作,將上機與課堂教學人為分開,也就是說上機和課堂教學的安排不夠科學。這樣既不利于學生鞏固所學知識,也不利于教師教學。通過實地調查其他高職院校的課程教學安排情況來看,教師講授的內容不能在較短時間內得到練習,使得學生沒有辦法對學過的知識進行及時復習,導致學生未能及時驗證課堂知識,從而使得學習效果不好。
中小學知識與高職知識存在一定區別,在對中小學知識進行查漏補缺以及重視系統性學習外,高職課程還需要培養廣大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具有的能力能夠運用到實際應用層面,將感性知識上升為理性知識。所以,高職院校教學內容的設定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1)體現出高職教育與中小學教學的不同側重點。在教學內容方面,高職教學不能進行“一刀切”,應體現出高職教育的特點。在當前的教材基礎上,對陳舊、過時內容進行適當刪減,并且及時補充新的信息,激發廣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2)教學內容應體現高職教育目標的特點。進一步確定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與教育特點,確立高職人才教育的教學目標,確立正確的教學觀、人才觀。高職教學需要全面突出創新思維與應用能力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科學設計好教學內容,寫法上強調應用為目的,還應該將作業設計作為主線,讓學生在進行作業設計的過程中,學習并掌握基本的應用技能。
此外,還需要科學安排教學課時。從當前的高職教學實際來說,教學不能和原來一樣,將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完全分開。由于實踐教學得不到保障,教學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從高職學生反饋的實際來看,學生希望能有更多的時間在實訓基地內,這樣教師在進行演示的時候,能獲得更好的直觀性,并且教師在演示完之后,能立刻進行示范,做到理論和教學實踐的密切結合,從而更好地掌握基礎知識。
高職教育不管是從學生的學習習慣,還是從學生的思維方式、心理過程來講,強調采用教學規律,遵守一定的教學原則,使用多種有效的教學組織方式與方法,充分調動廣大學生的積極性,提升教學效果。
1.根據學生水平分層次教學。在進行高職教育的過程中,學生的水平之間存在一定的差別,有些學生的水平相對來講高一些,有些則相對低一些。為此,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需要從學生學習能力實際出發,對學生進行分層次教學,這樣既能讓基礎稍微差的同學學到基礎性知識,也能讓學習好的同學有更大的提升。
2.教學方法實現多樣化。高職課程教學的特點是實踐性強。這就需要教師將原先的注重講授法教學的方式,逐漸轉變為講授法與自學法相互結合的課堂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聽明白基礎知識之后,再進行實踐,既鞏固了所學到的基礎知識,也提升了對這門課的學習積極性。
針對當前的高職教育的新情況,高職教學的基本要求也要實現與時俱進,每一門課的教學深度、教學難度以及教學強度等都需要進一步提升,所以,對教師的專業水平以及應用水平等提出了新要求,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建設已經擺上了議事日程。為此,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需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出發:一方面,積極引進高素質的人才隊伍,來充實高職教育的師資隊伍;另一方面,在當前高職師資隊伍的基礎上,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積極創造條件,讓教師能做到在職繼續學習,適應高職教學的基本要求。

高職高專院校精品課程建設情況
近年來,高職高專院校的精品課程建設發展迅速,具體情況如上表所示。為了能確保高職院校精品課程建設的順利發展,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努力:
1.改善管理機制。當前的高職精品課程在建設方面還是以突出項目為主,采用校、省、國家三個級別的方式來進行逐一申報與審核。在申報成功之后,再經由專門的學校來對其進行建設、管理以及應用。該管理方式不僅有利于精品課程的遴選,而且能夠更好地篩選適合進行精品課程建設的學校,推動高職精品課程建設不斷發展。
2.實現共享機制。創建精品課程資源共享機制平臺,對高職精品課程進行集中式的存放以及管理,對課程資源實行統一的技術標準,便于課程的制作。對已經上傳的精品課程教學資源進行審核,并且確保資源的共享性與優質性。為了更好地將高職精品課程資源轉換為教學資源,需要提供相關的原素材。采取科學的組織方式,根據課程類別、基礎資源、拓展資源等進行權限設定。為了促進資源共享,共享平臺可以使用積分制,對資源使用情況進行適當的積分獎勵。
3.優化運用機制。高職精品課程是網絡教育資源,也就是說網絡教與學的使用核心是網絡學習。對于精品課程來講,需要讓學生明確網絡學習的基本特點,并且從這些特點出發,充分利用好網絡學習理論來建設網絡教學平臺。在網絡教學平臺的設計方面,需要給教師設定編輯器。教師充分利用該網絡平臺編輯器能對網絡內的資源進行組織與構建任務型課程,包含建立網絡課程大綱以及結構,對資源與信息進行全面梳理。從教學實際以及學生實際情況出發,將文件、視頻、文本等進行全面的整合,組織不同的課程教學模塊。充分借助教學平臺,實現對教學有序管理與評價。通過這樣的平臺,學生能設定教學進度,自覺地學習;教師也能對學生的學習進度進行綜合性診斷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