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蓮枝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新升本院校的隊伍日益壯大,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該類院校的英語專業師范生是地方中小學英語師資強有力的后備軍,這些準英語教師的教學技能直接影響地方英語師資的教學質量。然而,和老牌本科院校相比,新升本院校的辦學歷史相對較短,諸多教學改革舉措尚處于探索階段,如何針對自身實際,立足地方,堅持“英語+教學”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基于改革實踐,建構一套適合自己生存和發展的教學技能訓練體系,是該類院校英語專業師范教育不得不認真思考的問題。
教學技能的掌握主要有兩大來源,一是教學實踐,二是技能訓練。對于在校生來說,教學實踐畢竟是有限的,他們提高教學技能的主要途徑是訓練。對英語師范生進行教學技能訓練的理論依據主要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杜威的“從做中學”理論、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理論以及應用型人才培養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的過程,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學習環境的四大要素為“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該理論認為,教學技能不是教會的,而是學會或練會的,學生必須親身參與教學技能的訓練,才能有效地將技能內化為自身的教學行為。
“從做中學”是美國教育家杜威最著名的教育理論,他強調從經驗和活動中學,凸顯了親身體驗對知識獲取的重要性。該理論對教學技能培養中訓練的必要性提供了依據,也對教學技能的培養提供了新建議。
“教學做合一”是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主張,顧名思義,就是教法、學法和做法三者合一。陶先生的教育理念對教學技能訓練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即教師要創造機會讓學生親自實踐,在具體的訓練活動中不斷習得技能。
新升本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到大眾教育轉變、教育部提出高等教育向地市延伸的產物,是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主力軍。目前,該類升本院校約占本科院校的1/3,其發展目標一般定位為應用型,為地方培養人才,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是該類院校辦學定位的歷史選擇。應用型人才培養理念對英語教學技能培養的啟示是注重學生實踐,凸顯應用能力,通過加強訓練培養學生教學技能。
英語教學技能是一種集復合和應用于一體的技能。復合指的是英語知識和教學知識的有機融合和英語技能(聽說讀寫)和教學技能(導入、演示、講解等)的自然結合,應用就是學生將所學的理論應用于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學習和掌握所需的教學技能,內化為自身的執教本領。為了及時深化和推進新升本院校的教師教育教學改革,探索適合該類院校英語師范生教學技能培養的新路子,筆者所在本課題組基于新升本院校應用型定位的實際,以完成一節英語課教學所需的技能為研究對象,將該類院校英語師范生教學技能訓練項目建構為“3—6—22”體系,即3大內容、6大模塊、22個技能點,三者是一種層級和包孕關系,如下圖所示。

英語師范生教學技能訓練體系示意圖
本體系根據教學技能的應用來分類,將訓練內容分為三大部分:常備技能、操作技能、后備技能。常備技能指的是貫穿于一節英語課教學始終所需的技能,如教師的教態、語言(中英文)表達、溝通技能等;操作技能指的是維持英語課堂運行的行為方式,如設計教案、制作課件、課堂授課等,該類技能用于教學中各環節的處理;后備技能指的是英語教師為了上好一節課而需要對授課基本程序、課件制作技巧、教學方法改革等進行研究,以期求得自身專業的發展和教學水平的提高。
在常備、操作和后備三大訓練內容的統領下,這些技能可歸類為六大模塊。常備技能包括教師在教學中所需的表達技能模塊和交際技能模塊;操作技能包括教學準備技能模塊和課堂組織技能模塊;后備技能包括說課技能模塊和教學研究技能模塊。這些模塊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大部分模塊都有自己的技能點訓練內容。
英語教學技能訓練的六大模塊包含了22個技能點的訓練:普通話、漢語口語表達、規范漢字書寫、英語聽說、英語讀寫、英語書寫、英語教師口語、教態把握、溝通交流、教案設計、教學媒體運用、導入、板書、演示、講解、提問、反饋強化、結束、應變、組織教學活動、說課、教學研究。
1.訓練活動常態化。訓練是師范生教學技能形成的重要環節,體系建構有利于人才培養目標現實化。英語新課程改革和英語教育發展對英語師資提出了新要求,除了普通話、英語教師口語等基本功要求外,還要求英語師資綜合素質好、英語基礎扎實。此外,還包含了準教師們的適應能力、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這些都要求準英語教師的培養機構,尤其是教學單位,從頂層設計到訓練人員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形成操作性強的、適合自身實際的英語師范生教學技能訓練方案,量化、細化和分類化訓練內容。訓練時間要做到分散化和長期化的有機結合,即訓練活動貫穿于大學四年的學習,同時兼顧階段性的集中訓練。訓練方式既要分模塊訓練,單項技能擊破,又要循序漸進和綜合訓練,采取實踐化的培養策略,以突出應用型人才培養取向,把訓練體系納入人才培養中的實踐體系,真正使訓練活動常態化,成為師范生教學技能培養中不容忽視的重要環節。
2.訓練平臺多樣化。有了體系,細化了方案,若沒有相應的支撐平臺,訓練之說還只是紙上談兵。新升本院校可立足地方,根據自身的辦學實際,依托學校的辦學定位,基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背景,在充分利用校內資源的同時,走出校門,深入地方中小學,多渠道、多方式地搭建教學技能的訓練平臺。校內資源的充分挖掘和利用是不容忽視的,各個院校的自主學習中心、多媒體教室、微格教室等,都可以成為師范生自練、互練、模擬教學等的重要場地,成為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第二課堂活動。微格教學具有訓練項目微型化、技能行為規范化、記錄進程聲像化、觀摩評價及時化的基本特征,可搭建課內課外有機結合的平臺,真正促進教學技能的內化和形成。與校外資源合作,尤其是和地方中小學共建教學實踐基地,進行實質性的長期有效互相幫扶,是較為切實可行的訓練平臺,該舉措的效果已經在一些升本院校的改革實踐中得到了驗證。網絡也是不可小覷的訓練平臺,師范生可通過網絡進行觀摩、互練等,從而有效培養教學技能。課內平臺是基礎、課外平臺是保障、校外平臺是延伸、網絡平臺是補充,四者一起構筑了一個時空交錯的、基于多樣化又可連成一體的教學技能訓練立體化大平臺。
3.訓練環境人性化。訓練活動常態化,訓練平臺多樣化,這些都只是教學技能訓練形成的外部因素。在整個訓練體系中最關鍵的因素是人,即參與教學技能訓練的相關人員。有接受訓練的師范生(下稱受訓者),也有指導訓練的“師者”。誠然,師范生的自行修學訓練很重要,但在“師者”指導下訓練更為重要,很多時候,教學技能訓練就是受訓者和“師者”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師者”這一角色的承擔者可能是教學單位的教師,也可能是校外相關的專家、學者或教師,也可能是師范生中的“先行者”,即在學習和訓練中把教學技能掌握得較好的學長或同學。這些“師者”的指導方式和手段將直接影響受訓者的積極性,引導得當,受訓者則干勁十足,信心大增,引導不當,受訓者則容易產生挫敗感。反過來,受訓者的配合程度直接影響“師者”的投入熱情和訓練質量。這就要求“師者”要端正訓練態度,明確訓練目標,根據訓練標準積極導練,深入了解受訓者的實際水平,尊重受訓者的個性需求,盡可能進行個性化指導。同時,受訓者也應該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配合“師者”,共同構建和諧高效的訓練環境,凸顯以人為本的訓練理念,依托多樣化立體化的課內外、校內外訓練平臺,以教學技能訓練為主線,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訓練活動促進教學技能的培養。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提出強化教學能力訓練和提高教師培養質量的要求,足以見證教學技能訓練的重要。新升本院校正在成為服務地方經濟推動社會發展的主力軍,更應順應教育改革發展大潮,為地方培養高素質師資。該類院校的英語師范生任重道遠,他們不僅要掌握扎實的英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要掌握教育教學理論和教學技能,這些理論知識和技能在具體的學習和訓練中復合和應用,成就了英語師范生的教學技能,即“英語+教學”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教學技能的掌握情況直接反映了師范生的執教水平,直接影響其從教生涯的教學質量。由于學科的特殊性,英語師范生的教學技能訓練體系內容與別的學科相比,既有共性,也有特殊性。新升本院校英語專業的師范生教育應基于應用型理念,突出地方特色,結合英語學科,以特色求生存,以質量求發展,建構更為合理的新升本院校英語專業師范生教學技能訓練體系,以期深化該類院校的教師教育教學改革,培養符合地方中小學需求的高素質應用型英語師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