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團結
民權縣位于商丘市西部,下轄18個鄉鎮,529個行政村,縣域面積1222平方公里,總人口90.15萬,農業人口65萬。近年來,民權縣委、縣政府把深化農村改革作為推動城鄉一體化進程的總抓手,“三農”工作持續向好、穩中有進,2013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688元。
多舉措深化農村改革見成效
當前農業農村發展正處在轉折、轉型期,農業還是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實現“四化同步”的短腿在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難點也在農村。民權縣緊緊抓住全面深化農村改革這個“牛鼻子”,按照“穩定政策、改革創新、持續發展”的工作要求,因地制宜,凝心聚力,重點在農村土地確權、規模化經營、金融體制創新、基層組織建設等方面下大力氣,積極穩妥推進農村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1.激發農村活力,奏響確權“大旋律”。民權縣作為全國105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試點縣,自2013年10月開始,按照“先行試點、大膽探索,積累經驗、穩步推開”的總體思路,在龍塘鎮申莊、王莊2個行政村開展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試點工作,共涉及18個村民小組,953戶、3563口人、4964畝耕地。通過調查摸底、地籍測繪、公示審核等環節,規范了土地承包檔案,建立了承包經營權登記電子信息系統,全面進入確權頒證階段。通過農村土地確權試點工作,筆者有以下幾點體會:一是領導重視、部門配合是前提。在試點工作中,民權縣成立了專門的組織領導機構,建立了農業、國土、公安、財政等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形成了上下聯動、左右聯手的確權登記工作機制。二是財政支持、經費保障是關鍵。確權登記工作涉及地塊實測、建立檔案、頒發證書、建設數據管理系統等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h政府將經費納入了財政預算,先后投入資金120多萬元,為土地確權試點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三是廣泛宣傳、農民參與是基礎。充分發揮新聞、廣播、網絡等媒體作用,采取懸掛標語、發放資料、主體培訓等多種形式,確保土地確權的目的、意義及政策宣傳到每家每戶,充分調動農戶參與確權登記的積極性。四是依法依規、確權保權是核心。從試點工作情況看,依法依規、確權保權是土地確權工作的核心。在具體實施中,民權縣嚴格按照法律法規、政策開展土地確權工作,注重把化解歷史遺留問題,依法保障農民權益,確保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落實到戶、落實到人,得到了農民群眾廣泛認可。
2.實施集群工程,做好流轉“大文章”。一是完善激勵措施??h委縣政府專門成立農村土地互換并地(小塊并大塊)工作領導小組,將土地“并塊”工作納入綜合目標考核,定目標、定責任、定獎懲,每年拿出30萬元對土地“并塊”流轉工作的先進鄉鎮、規模流轉經營合作組織、專業大戶予以重獎,有力推動了工作開展。二是把握“并塊”原則。在推進農村土地“并塊”過程中,始終堅持以群眾自愿為基礎,不搞“一刀切”,不搞強迫命令,堅持“一個總體目標(一戶一塊地)、兩個基本原則(保留原有分地人口不變原則,保留原有耕地面積不變原則)、三項具體要求(以自然村為單位開展工作,村民自治、一村一策,公開公正)”,逐步推進。三是促進規模流轉。投入資金110余萬元建成了縣、鄉、村三級土地流轉服務機構,同時,以點帶面提高土地“并塊”質量,按照“土地全部‘并塊,農田設施全面覆蓋,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的要求,整合涉農項目資金1.1億元,完善了機井、道路、渠道等設施,建成了“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井灌渠灌雙配套、機電井井通、基礎設施完備、機械化無障礙作業”的高標準糧田10萬余畝。目前全縣“并塊”面積達到93.2萬畝,50畝以上規模流轉面積達11.38萬畝。2013年12月和2014年5月,國家農業部、全國政協分別在民權縣召開了土地流轉現場會。
3.創新金融體制,營造發展“大環境”。2014年2月,民權縣出臺了《關于加強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實施方案》和民權縣銀行業金融機構考核激勵暫行辦法,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完善金融服務,加大自身改革力度,積極推進農村金融改革實驗區工作,政府搭臺,銀企唱戲,加大對“三農”服務力度。截至目前,全縣金融機構為涉農小微企業和農戶個人貸款累計發放34.86億元,貸款余額近8.67億元。在全市率先開通了縣級金融服務網(www.mqxjrw.com),全力推介民權縣的金融機構,基本達到鄉鎮金融機構全覆蓋、自動柜員機全覆蓋。積極構建支農、惠農、便農的“綠色支付通道”,并首次實現農村支取現金千元以內不出村的便農金融服務目標。
4.加強組織建設,構建和諧“大平臺”。一是進一步推進基層民主建設,在“四議兩公開”基礎上,拓展延伸了決議由村務監督小組監督、決議事項及實施結果在公告同時,經群眾無異議后簽字確認的環節,使“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內涵更加豐富。二是建立便民平臺,推行群眾事務干部代理。近年來,隨著國家惠農政策增多,農村群眾最擔心的是人難找、事難辦。民權縣針對這一情況,積極推行政務服務平臺建設,在全縣529個行政村設立了“黨員干部代理群眾事務受理點”,開啟代辦事務“直通車”,暢通群眾訴求“主渠道”,實現了“群眾動嘴、干部跑腿”,使這一難題迎刃而解。截至目前,黨員干部已幫助200多名農民群眾實現就業或自主創業,解決農村涉訪、涉訴案件30多個。三是開展結對幫扶,啟動城鄉共建工程。民權縣是國家大別山連片特困地區扶貧工作重點縣,有129個貧困村、11.25萬名貧困人口,自2012年以來,縣委開展了以“四必幫、四必訪、四必問”為主要內容的“千名干部進千村聯萬戶”活動,并形成長效工作機制,對全縣所有貧困群眾進行結對幫扶,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工作開展以來,共幫助貧困村發展致富項目150個,投入幫扶資金2500萬元。
存在的問題亟須解決良策
近年來,民權縣緊緊圍繞省市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目標任務,積極探索深化農村改革的新方式、新路子,取得了一些成效,也面臨一些困難和問題:
一是投入明顯不足。中央、省投入“三農”資金雖然大幅度提高,但仍滿足不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需要,縣級財力有限,配套不夠,造成對農村基礎設施投入嚴重不足,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瓶頸”,農業抗風險能力薄弱。民權縣現有高標準良田15萬畝,仍有60多萬畝中低產田沒有改造。二是社會事業滯后。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社會保障、基礎設施等社會事業發展水平總體偏低,底子薄、基礎差。民權縣529個行政村中僅有貧困村才配套了村內道路建設資金,農民群眾行路難的問題沒有根本解決,公共文化設施普遍缺乏。三是體制機制運行不暢。深化農村改革組織領導、行業部門統籌協調不夠,在資金項目安排上沒有建立有效整合機制,整體支持合力還沒有真正形成。四是政策支持不夠。對農業產業化集群建設支持力度不夠,民權縣現有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303個,家庭農場168家,目前還沒有明確的扶持政策,影響到其發展壯大的積極性。
面對當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新特點和新要求,結合民權縣的實際,對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筆者有以下幾點建議:
一要加大資金投入。加大行業部門資金投入力度,在項目數量、資金總量上給予貧困地區傾斜支持,進一步加快農村改革步伐。
二要完善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和創新深化農村改革的組織領導、資源整合、項目投入、教育培訓等各項保障工作機制,為不斷深化農村改革,實現農村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三要提升綜合素質。解決好“三農”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至關重要。要積極整合培訓資源,加大培訓力度,著力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的綜合素質,發揮農民群眾參與農村改革的主體作用。
四要統籌城鄉發展。加強行業部門統籌協調工作,不斷提升農村教育、衛生、交通、電力、通訊、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努力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讓公共服務更好地向農村延伸,惠及農民,縮小城鄉差距。
五要健全保障體系。鞏固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讓農民病有所醫;建立和完善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讓農民老有所養;建立健全農村社會救助體系,逐步構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基礎,以就業幫助、醫療救助等為補充的多元化社會救助體系,使城鄉居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作者系河南省民權縣委副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