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茂莉++謝文輝++劉秀娟
摘 要:該文介紹了城市濕地公園景觀規劃在設計時要考慮的四個方面:水,植物,文化和濱水設施及其相關因素。這四個方面僅僅圍繞水的主題突出展示了城市濕地公園的景觀特征,將美學價值和自然功能有機統一起來。
關鍵詞:景觀特色 濕地公園 水生植物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3(c)-0242-01
不同城市的濕地公園應該具有不同的景觀特色,不能千篇一律。所以,城市濕地公園的規劃應該緊緊抓住當地的景觀特征進行設計,突出當地的特色。濕地公園離不開水,離開了水就不能稱作濕地公園。城市濕地公園就是緊緊圍繞水這個主題充分展示自然的人文的歷史的景觀特征,以水為主題進行的景觀設計是城市濕地公園的主要特征,也是感染熏陶游玩人們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根據城市濕地公園對景觀規劃的要求,應該考慮把河流、湖泊、池塘和溪流等自然水體納入城市濕地公園設計的載體。在把水的靈動明快自然屬性進行充分發揮的基礎上,更要深挖當地的人文自然景觀個性或景觀特色,融入自己的實際當中進行充分的展示和表現,最終塑造成當地的景觀文化特征。這個要求是設計城市濕地公園的關鍵之處。
1 水及其相關因子的景觀特色塑造
水的性格是動態和變化的。古人云:“水性至柔,是瀑必勁。”“水性至動,是潭必靜。”車爾尼雪夫斯基是俄國著名的哲學家,他在贊美水的過程中用了這樣的文字來形容水的柔性之美。水,具有形態之美,那遼闊的水面令人產生宏偉的感覺,水平如鏡寧靜的水,在人的心中產生靜謐的感覺。而那飛流直下的瀑布,產生磅礴的氣勢,水的不同形態給人以不同的感覺。水又是清澈透明的,不僅滋潤萬物,還反射一切周圍的,給人以明亮一塵不染的感覺。
湖泊、池塘和水潭是自然界自然形成的靜態的水。動態的水在自然界一般以五種形式存在,它們分別是瀑布、河流、泉水、雨霧和浪濤。瀑布的特征就是水從高處急劇的落下;河流的特點是水在地面緩慢自由的流淌,而泉水的特點就是水從地底下急劇的涌出,而下雨中水的形態則是以點滴表現出。至于浪濤,以磅礴以氣勢展現出來。在進行城市濕地公園的規劃設計時要充分考慮水的不同形態,把靜止的水和動態的水充分考慮進來。這是城市濕地公園規劃的依據,也是城市濕地公園的藝術所在。
在以往利用水的藝術過程中,人們積累了很多的藝術手法,常用的藝術手法有倒影成雙、借景虛幻、優化畫面、逆光剪影、動靜相隨和水里“廣寒”等。這些藝術手法再和自然界氣候上的天氣狀況如雨霧雪霜等結合起來就會產生無窮的變化,造成無窮的景觀,產生無窮的樂趣。動態的水景多姿多彩、聲色并茂、變化無窮,可以柔和公園中硬的人造建筑物,從而給環境增加柔和色彩,同時水也代表著生命和生機,這有利于滿足現代城市人對自然和生命的內心渴望,從而獲得滿足感和藝術享受。
水造就了生命。有了水會帶來水生植物,各種水生動物如鳥類和禽類,這又豐富了城市濕地公園的景觀,同時也為景觀帶來了新的內容。
2 植物及其相關因子的景觀特色塑造
園林觀賞植物是—類的大的植物類群,其中水生植物在這個類群里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水生植物在濕地公園中更是扮演著重要角色。城市濕地公園中水景的表現需要和園林植物結合起來,這樣的設計才會表現充分。鮑世行做過一個實驗,在中國東部選取一處山地湖泊作為試驗對象,把湖泊景觀系統的因素分為景觀要素和美景度,然后進行分析。分析結果表明山石和植物點綴湖面可以極大地提高湖泊的美景度。這可以給我們一個經驗,通過對水邊栽種植物可以豐富景觀,增加美觀。
水生植物種類繁多,濱水植物選擇范圍廣泛。需要注意的是水景總終還要以水為主,植物不可完全蓋滿了水面,防止喧賓奪主。多數專家認為一般情況下,水面植物應不超過1/3—1/2。留有一定的水面,也就留出些許明亮。植物應該著意于豐富水面而不是無限制的占領水面。從這個意義上說,需要對水生植物加以適度控制。
3 文化及其相關因子的景觀特色塑造
文化景觀是當地最大的景觀特征,塑造文化背景對于營造景觀特色價值巨大。對于那些具有歷史意義的事物一般宜從控制的角度、以時間為標準,來確定處理的方式:
(1)讓時間靜止,保留原貌,禁止任何干擾。
(2)適度利用,但不破壞原有的外觀和內部結構。
(3)改造原有的文化景觀,重新加工創造,賦予新的文化內涵和現代意義。還有一種就是形式的改變,但保留原來的歷史文化。
(4)采用時間倒退法,用現代技術手段和材料仿造歷史建筑。
4 濱水設施及其相關因子的景觀特色塑造
水景是城市濕地公園最重要的景觀,以水為主題進行造景要突出水的景觀特征。濱水景觀的規劃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絕不能等閑視之。
中國傳統園林對理水有深刻的理解,各種設施的位置、構圖、材料都應納入造景范疇。舉例來說,在北京昆明湖、承德避暑山莊規劃設計中,多用堤和橋來對寬闊的湖面進行劃分水面,這樣可以增加水景空間的層次;又以蘇州園林為例,水體采用更加復雜的聚集,分散,開流和合流等手段來搭配周圍的岸石和周圍環境,從而就構成了更加復雜的層次,產生了更深的景深。這種設計讓水景更加復雜和美觀,增加了園林的審美趣味和欣賞價值。
堤,從造景的角度來看,常被用來作為分隔水面的重要手段。在實際中通過設計不同形式的堤,可以改變水面的形狀,讓水面擁用更多的層次與景深,塑造各種空間感,從而增添了城市濕地公園的審美價值與觀賞趣味。
水面有時候不可能被完全隔離,這個時候就需要用橋來進行連接。為了增加公園的美觀度,人們設計建造了各式各樣的橋。這樣在城市濕地公園的橋就不僅具有了美學上的審美價值,還具有了生活中交通的實際功能,游人可以通過橋從陸地進入島嶼或者游船。橋的形狀和高度要綜合考慮美學要求和實際中功能要求,達到功能與結構的完美統一。
在水面上與陸地完全分離的土地是島和洲。游人能通過陸地上的路到達的我們稱為洲,不能到達稱之為島。我們設計島嶼時要按照水流自由沖刷的自然規律。島與洲上通常有大量的濕地,這些濕地功能很大,可以作為水禽的生活繁衍棲息地,成為城市濕地公園里最原始自然最具生命的區域,也將成為城市濕地公園的最具標志性的當地景觀。
5 結語
城市濕地公園是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無論規劃設計模擬的生態系統還是自然的生態系統,都應該講求生態平衡,達到平衡之美。城市濕地公園緊緊以水為主題,以濕地為載體進行展示景觀特征。在規劃設計是就要求充分協調水與水生植物的相互關系,水生植物與整體環境的關系。滿足了這個要求,才能塑造好城市濕地公園的景觀特征。
參考文獻
[1] 程金龍,吳國清.旅游形象研究理論進展與前瞻[J].地理與地理信息相學,2004(2).
[2] 程占紅,孔德安.生態旅游概念的再認識[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