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鳴皋
(安徽省巢湖市第二人民醫院兒科,安徽巢湖 238000)
難治性肺炎支原體肺炎(refractory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RMPP)是經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治療后,患者的病情仍然得不到緩解的一種肺炎支原體肺炎,該類患者的病情發展較快、病程較長且肺內病變加重,甚至容易引起各種肺外并發癥[1],此外,近年來兒童RMPP的發病率逐漸上升[2],嚴重影響了患兒的健康。目前臨床上缺乏該類患兒的早期判別方法,有研究指出,RMPP可能與免疫反應有關[3],而血清炎性因子在免疫反應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意義,故本研究從血清炎性因子入手,分析血清炎性因子在該類患者中變化情況,旨在進一步探究RMPP患兒的早期診斷方法,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期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肺炎支原體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患兒共40 例,其中男性 28 例(70.0%),女性12例(30.0%);年齡在1~13歲,平均年齡(5.3±1.6)歲,均符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上冊》中關于的相關診斷標準[4]。分組:將19例符合以下診斷標準之一的 MPP患兒,設為RMPP組:(1)發生脫水的患兒;(2)小兒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患兒;(3)經X線胸片顯示雙側多肺葉受累;(4)經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治療無效,且發熱癥狀持續10 d以上的患兒。普通MPP組:剩下的21例作為普通MPP組。對照組:同時納入21例同期健康體檢兒童作為對照組。本次研究排除標準:(1)患有呼吸系統疾病患兒,如肺結核、支氣管哮喘等;(2)使用免疫抑制劑、調節劑或糖皮質激素患兒;(3)近期急性感染病史、過敏性和免疫相關疾病者。三組在年齡、性別等方面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集入院時RMPP組與普通MPP組患者的外周靜脈血2 mL,作為實驗標本,經3 000 r·min-1離心后,分離出血清并保存在溫度為-80℃的冰箱中待檢測,同時,抽取對照組的血液樣本2 mL,均送至檢驗科進行檢驗。采用流式細胞儀對血清中的白細胞介素-2(IL-2)、白細胞介素-4(IL-4)、白細胞介素-6(IL-6)、白細胞介素-10(IL-10)、干擾素-γ(IFN-γ)及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等炎性因子含量,此外,RMPP組與普通MPP組治療后,按同樣方法檢測血清炎性因子含量。實驗每一步的操作步驟,均嚴格按規程進行操作,并由同一專業檢驗師進行檢驗。
1.3 統計學分析 采用統計軟件SPSS17.0進行分析。相關指標數據,主要為計量數據,采用(±s)表示,均通過正態性檢驗,三組間的比較為單因素方差分析+LSD多重比較;其它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組間的兩兩比較,采用卡方檢驗。以檢驗結果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三組血清炎性因子檢測結果對比 入院時三組的血清炎性因子 IL-4、IL-6、IL-10、IFN-γ 等指標對比,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RMPP組的IL-4、IL-10等指標顯著高于普通MPP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在IL-2、IL-6、IFN-γ及 TNF-α等的表達相比較其差異不顯著,見表1。

表1 三組血清炎性因子檢測結果對比/ng·L-1
2.2 普通MPP組與RMPP組入院時與治療后血清炎性因子對比 RMPP組治療后的IL-10與入院時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而 IL-2、IL-4、IL-6、IFN-γ 及 TNF-α等指標對比,治療前后差異不顯著(P>0.05),而普通MPP組治療后 IL-4、IL-6、IL-10、IFN-γ等指標,分別與入院時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普通MPP組與、RMPP組入院時與治療后血清炎性因子對比(±s)

表2 普通MPP組與、RMPP組入院時與治療后血清炎性因子對比(±s)
注:各組治療前后差值的(±s)未在表中列示。前后比較為配對t檢驗。
指標RMPP組(n=19)普通MPP組(n=21)入院時 治療后t P 入院時 治療后t P 56 1.73±0.40 1.132 0.265 IL-4 3.72±0.88 3.56±0.71 0.617 0.542 3.29±1.10 1.22±0.31 8.300 0.000 IL-6 9.78±6.31 8.14±3.32 1.003 0.325 8.10±3.38 4.83±1.69 3.965 0.000 IL-10 7.89±2.11 4.33±1.10 6.521 0.000 4.32±1.11 2.69±0.62 5.875 0.000 IFN-γ 13.21±3.30 12.01±3.13 1.150 0.258 10.51±3.22 7.91±1.88 3.195 0.003 TNF-α 2.66±0.89 2.52±0.79 0.513 0.611 2.49±0.75 2.IL-2 1.86±0.51 1.71±0.43 0.980 0.334 1.90±0.39±0.98 0.371 0.713
肺炎支原體肺炎經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治療1 w后,病情仍無明顯好轉,則往往容易發展為RMPP,此外若肺炎支原體肺炎患者合并有心血管系統疾病、皮膚病、腎臟等重要器官病變以及神經系統疾病等并發癥,則病程往往大于3 w,嚴重者甚至導致遷延不愈[4],進而成為難治性肺炎支原體肺炎。據相關研究資料表明,RMPP的發生及發展與免疫功能紊亂密切相關[5],而對免疫功能紊亂發生機制的研究,已逐漸成為臨床研究的熱點之一,但導致難治性肺炎支原體肺炎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變化原因,尚有諸多不明之處。
在血清炎性細胞因子中,IL-2、IFN-γ是由T淋巴細胞體系中的Th1細胞分泌的,與組織的損傷及炎癥反應等有關,而IL-4、IL-6、IL-10則是由Th2細胞所產生的,不同的血清炎性因子產生相互影響,共同在免疫反應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本次研究中,三組研究對象之間的血清炎性因子 IL-4、IL-6、IL-10、IFN-γ 等指標,經單因素方差分析后,均顯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這說明Th1細胞與Th2細胞的免疫反應,均參與了肺炎支原體肺炎的發病過程。在進一步的分析中發現,RMPP組的IL-4、IL-10等指標顯著高于普通MPP組,這與施弦等[6]的報道結果相符合,表明IL-4、IL-10等指標在判別RMPP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意義,此外,RMPP組患兒治療前后IL-10的表達差異顯著,故IL-10可能作為評估RMPP的療效指標。實際上IL-4屬于多功能細胞因子,它不僅可以促進炎癥的發生,而且還能夠誘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生,而IL-10則是一種抗炎因子,通過抑制促血清炎性因子的表達,從而起到保護機體的作用,這可能是導致RMPP組IL-4、IL-10等的表達高于普通MPP組的原因。而 Martín-Loeches[7]及 Martínez[8]等均指出,IL-6 與抗感染中的過度免疫反應有關,可以作為評估病情嚴重程度及預測預后情況等的指標。此外,在孫立鋒等[9]的研究中顯示,IFN-γ在MPP急性期感染的患兒中,出現明顯的升高,在本次研究中,普通MPP組與RMPP組的IFN-γ表達與對照組相比,亦出現顯著的上升,但普通MPP組與RMPP組的差異并不顯著,且治療前后RMPP組患兒的IFN-γ的變化并不顯著,故建議IFN-γ不宜作為評估RMPP病情及療效的指標。而從IL-2、TNF-α等方面看,本研究中的三組中的對比,均不具有統計學意義,這與喬紅梅等[10]的報道不相符,可能是由于在機體免疫反應中,IL-2、TNF-α未能起到主導作用有關,有待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RMPP病情的發生及發展可能與IL-4、IL-6、IL-10、IFN-γ等變化有關,IL-4、IL-10等指標可以作為判別RMPP的指標,而IL-10可能作為評估RMPP的療效指標。
[1] Pereyre S,Renaudin H,Charron A,et al.Clonal spread of Mycoplasma pneumoniae in primary school,Bordeaux,France [J].Emerg Infect Dis,2012,18(2):343-345.
[2] 孫漢慶.2006~2010年肺炎支原體肺炎發病情況調查分析[J].安徽醫藥,2012,16(2):222-224.
[3] Smith LG.Mycoplasma pneumonia and its complications[J].Infect Dis Clin North Am,2010,24(1):57-60.
[4] 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上冊)[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204-1205.
[5] Shimizu T,Kica Y,Kuwano K.Cytoadherence-dependent induction of inflammatory responses by mycoplasma pneumoniae[J].Immunology,2011,133(1):51-61.
[6] 施 弦,黃秋玲,郁 峰,等.兒童難治性肺炎支原體肺炎血清炎性細胞因子的檢測[J].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2013,35(2):221-223.
[7] Martín-Loeches I,Solé-Violán J,Rodríguez de Castro F,et al.Variants at the promoter of the interleukin-6 gene are associated with severity and outcome of pneumococcal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J].Intensive Care Med,2012,38(2):256-262.
[8] Martínez R,Menéndez R,Reyes S,et al.Factors associated with inflammatory cytokine patterns in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J].Eur Respir J,2011,37(2):393-399.
[9] 孫立鋒,鞠云飛,陳 星,等.肺炎支原體肺炎急性期患兒血清Th1/Th2類細胞因子水平變化及臨床意義[J].山東醫藥,2010,50(49):49-50.
[10]喬紅梅,龐煥香,張云峰,等.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IL-6、IL-10、TNF-α 的變化[J].臨床兒科雜志,2012,30(1):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