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榮升+陶詩雨



[摘 要]氣象與生活密切相關,氣象災害和氣候變化已經成為社會經濟生活的一個熱點話題。目前氣象科學的教學主要是以專業知識進行教學,在應用以及參與度上存在著不足,開展氣象科學通識教育是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開展通識教育的一個重要目的就在于,拓展人文視野,增進入文關懷。在中國古代流傳著眾多神話傳說,從夸父逐日到后羿射日再到大禹治水等等,探尋其中的氣候情況,不難發現其中蘊藏著的氣象知識。從熟悉的古代神話和歷史故事入手,以此滲透大氣科學知識,以探究視角來分析探討歷史記載和氣象原理,進行參與式的氣象科學通識教育,并且有助于促進學生的人文發展。
[關鍵詞]通識教育;古代神話;歷史氣候
一、引言
通識教育在19世紀以前一般指的是中小學教育的總稱,第一個把通識教育與大學教育聯系在一起的人是美國博德因學院的帕卡德教授。19世紀以前的美國學院課程幾乎全部都是規定必修的,所有學生學習的課程基本相同。19世紀初,部分美國學院開始實行選修制,學生被允許選科或者選課。這種綜合性的教育是通識教育最初被賦予的含義。在后來的發展中,通識教育逐漸有了自己的內涵,首先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指的是非職業性和非專業性的高等教育,重在培養所有人在生活中都應該具有的知識、技能等,其次通識教育是一種使學生熟悉知識主要領域內的事實和思想的教育類型,例如自然科學、文學、歷史和其它社會科學、語言和藝術的交叉。簡言之:就性質而言,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是所有大學生都應接受的非專業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識教育旨在培養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有社會責任感的、全面發展的社會的人和國家的公民;就其內容而言,通識教育是一種廣泛的、非專業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態度的教育[1]。
二、中國通識教育的發展
通識教育在我國一般以“素質教育”或者“文化素質教育”等形式存在,是相對于專業教育而言的,是對高等教育專業化導致人的片面發展的一種矯正。對比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一般有一下幾點區別:通識教育帶有更多的非功利色彩,專業教育則帶有較強的功利色彩;通識教育更注重人性,專業教育更注重人力;通識教育更注重寬度教育,專業教育更注重深度教育;通識教育更側重于學會做人,專業教育更側重于學會做事;通識教育更注重于人的全面素質的發展,專業教育更注重于人的單一素質的提高;通識教育更注重人的思維方式的把握,專業教育更注重人的思維技巧的把握[2]。
通識教育在中國的實施是最近一些年的事,1995年起在全國開展的文化素質教育推動了這一改革進程,我國很多大學都以不同方式來推動大學本科通識教育的發展,其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樹立做人和做事的正確態度與能力,實施通識教育的主梁道是開設通識課程。北大認為加強學生素質的培養是當前高等教育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而且明確指出所謂素質,不僅包括業務素質,還應該包括文化素質、思想素質和身心素質;清華大學認為培養學生要堅持德智體全面發展,德育要放在首位,要貫穿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中國人民大學提出大學本科應以素質教育為主,堅持全面的人才質量觀;北京師范大學則對人才培養提出了加強基礎、拓寬專業、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的要求,他們認為所謂全面素質包括政治思想品德素質、基礎業務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心理素質四個方面。[3]從以上理念上來看,我國學校的通識教育脫胎于專業教育,相較于通識教育的目標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存在單一性,急需制定一套完整的,從培養學生全面素質和能力出發的通識教育體系。
現階段各個高校都在通識教育課程上做了一些文章,結合學校自身的一些特點,從某一主體出發,從不同的視角來結合某一學科的教學,一般來說將人文主義的發展引入到理工科的科學思路之中,從而涉及到眾多領域,豐富教學內容,也使得科學知識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在這種學科之間互相滲透的教學模式中,往往能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綜合素質得到提升。所以如何能通過課程內容開展通識教育,豐富學生的知識面是通識教育的關鍵問題。
三、利用古代神話來進行科學通識教育案例分析
中國神話傳說里蘊藏著豐富的信息,如何解讀一段神話傳說,發掘出神話中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知識,是能否通過這段神話傳說開展通識教育的關鍵所在。
本文從中國最早的一次戰爭——黃帝蚩尤之戰說起。這場戰爭由蚩尤挑起,古書上記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獸身人語,銅頭鐵額。”[4]民間對蚩尤的說法也是眾說紛紜,總之,蚩尤是介乎神和人之間的不平凡的種族。蚩尤善于制造各種兵器,鋒銳的矛、尖利的戟、巨大的斧、堅固的盾、輕捷的弓箭等[5]。擁有了兵器,蚩尤又去發動了南方的苗民和南方山林水澤間的怪神,總的來說聯合了一切怨恨黃帝的人,在涿鹿打響了這場戰爭。這場戰爭可謂一波三折,先是蚩尤在雙方交戰正酣時,招來一大片霧,黃帝軍隊在霧中迷失了方向,被蚩尤大軍殺的人仰馬翻,這時,黃帝陣中一個叫“風后”的臣子,替黃帝造出了指南車,使大軍沖出了大霧。之后蚩尤又請來了風伯雨師助陣,黃帝的女兒魃又站了出來,克制了風伯雨師,最后黃帝利用“夔”和“雷獸”制造了一面大鼓,擊敗了蚩尤大軍。這場戰爭發生在黃帝時期,為了了解其真實性,首先要了解三皇五帝的具體時間。對于黃帝時期,董立章認為在3706—3306B.C.,而許順湛則給出了一個更寬泛的范圍,4420—2900B.C.。考古學認為這個時期,在黃帝贏得了戰爭勝利之后社會生產有了很大的進步,農業方面出現了一批新的翻耕工具和收割工具。作物種類增多了,黃河流域以粟、黍為主,并出現了稻、麥、高粱;長江中下游以稻為主,還發現了花生、芝麻等作物。家畜飼養也發達起來,不僅數量增多,而且在種類上更是六畜俱全了。除農業之外,手工業也有了新的發展。歷史不長的制陶業已開始使用陶輪,迅速提高了生產力。這表明戰爭結束之后,社會也比較穩定,在穩定的社會下,各個小部落也紛紛歸順于黃帝,各種生產技術相融合,交流日益密切,生產力才得以發展。再往前推究這次戰爭,論黃帝贏得這次戰爭的勝利,黃帝在戰略方針上也是運用合理。黃帝在戰爭之初,便試圖用仁義道德去感化蚩尤,雖然并沒有取得成效,但是這種“攻心為上”的理念,不失為一個好的方法,至今戰爭中也經常見到。在戰爭過程中,黃帝深知自己部族的戰斗力不如黎苗族,戰爭一開始決戰有可能失敗,因而他采取誘敵深入的辦法,把敵人從河南引誘到河北的涿鹿,待敵人十分疲憊之后,選擇一個有利的天氣和地形,才與其決戰,并一舉獲勝。這一戰略實為弱軍戰勝強敵的高招,被后人一直繼承了下來,并被奉為弱軍制勝的經典。再次,利用各種野獸協助人進行戰爭,也為后來動物參戰開創了先河。再者,黃帝對氣象信息的把握也為其贏得這次戰爭取得了很大的砝碼。神話中記載,蚩尤請了風伯雨師來進行氣象戰爭,而應對蚩尤的計謀,黃帝針對其特點,使用了魃,一掃狂風暴雨天氣,給蚩尤一個致命打擊。神話的記載中許多特定的情節已經通過了神話進行放大,但是從根本上還是反應出黃帝對氣象的把握,從而擊敗蚩尤。
在黃帝蚩尤大戰,蚩尤失敗之后,他不甘心自己的失敗,于是去北方請夸父族,想利用巨人來幫助自己扳回一城。夸父族的族人住在北方大荒中一座名叫“成都載天”的山上,神話記載夸父族一個個都是身材高大的巨人,力氣極大,耳朵上掛兩條黃蛇,手里握兩條黃蛇。夸父族中曾經有一個人做了一件看起來傻卻驚天動地的事。《山海經·海外北經》記載:“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夸父逐日的原始記錄共三十七字,從中反應的主要內容為“逐走”“渴”“化為鄧林”,夸父首先追逐了太陽,然后或因為追到了太陽或是距離太陽較近,快追上太陽了,導致了渴,于是去喝黃河渭水的水,剎時間兩條河流的水都給他喝干了,想去喝大澤的水,還沒有到達便在中途渴死了,化作一片鄧林。畢沅注《山海經》云:“鄧林,即桃林也,鄧與桃音相近!”由桃林,不難聯想到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桃花源所反映的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因自然災害以及躲避戰亂而隱居桃花源,前文說到蚩尤請夸父族來幫助自己對抗黃帝,所以夸父逐日,也有目的躲避戰亂而遷徙一說。再看夸父渴極而喝了兩條河流的水,這一說法固然有夸張的說法,但是從當時的氣候條件上來看,太陽直射大地,河流雖然有水,但可能處于一個枯水期,河流的水比較少,所以夸父一口氣喝了兩條河流的水。
論太陽照射所帶來的干旱,夸父時期雖然太陽毒辣,但是較之于后羿所在的“十日并出”的時期還是有一定差距的。在堯的時期,有十個太陽一同存在于天上,地面找不到一絲影子,炎熱烤焦了土地,曬枯了莊稼,人們無法忍受這種偷走天氣,于是請來了女巫女丑來求雨,然而女巫卻被曬死了。天帝帝俊知道了這個情況,于是便派出了天神羿去幫助人們。羿帶著天帝賜予的弓和箭來到了人間,一口氣射掉了九個太陽,堯覺得世間萬物還是需要太陽的,于是命人悄悄偷走了后羿一支箭,才使天上留下了一個太陽,至此結束了這種炎熱干旱的天氣。這則神話往往是跟嫦娥奔月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其中的因果關系是什么樣的呢?從神話學的角度來分析前因后果,首先我們要知道十個太陽是從哪兒來的。十個太陽都是天帝帝俊的妻子羲和所生,原本是按照秩序輪流上班,但是貪玩的他們突然想到了一起出去,結果形成了大旱。天帝帝俊知道了之后,派了羿去人間,《山海經·海內經》記載:“帝俊賜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國。”臨走的時候賜予后羿弓箭,這十個太陽也就是帝俊的兒子,帝俊讓后羿無非就是手下留情,嚇嚇他這幾個兒子,結果后羿去了人間之后,看見人民飽受摧殘,一抬手便射下了九個太陽。嫦娥是后羿的妻子,跟著后羿從天上一起下來,眼看后羿闖了禍,已經不可能回到天上,于是就一個人奔了月。這是神話學中的一種解釋。從現代氣象學的角度來看這天上的十個太陽,很有可能是“假日”現象,當高空出現由冰晶組成的乳白色薄幕狀的卷層云時,由于冰晶對陽光發生折射和反射作用,在太陽周圍往往形成一個較大的圓光圈,氣象學上稱為“暈”。在特定條件下,若卷層云中冰晶呈六角形時,陽光的析射就可能形成“假日”現象,且與暈圈同時出現,在彩色光弧的襯托下,便產生“多日”的奇觀。當時人們無法認識這種現象,只能認為天上出現了許多太陽,于是說十個太陽,十也是虛指,說太陽很多的意思。當然這也只能是我們現在對于當時情況的一種推測。究后羿射去了九個太陽之后,天氣有什么變化,我們可以看到《書·堯典》記載鯀治水“九載,績用弗成”。從中我們也可以了解到,堯的后期,開始出現了大水,于是就讓鯀去治理。鯀盜取了息壤,采用了堵塞的辦法來治理洪水,結果失敗了,被殺死在羽山,之后便有了大禹治水一說。
禹是鯀的兒子,在鯀治理洪水失敗之后,他吸取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虛心向有經驗的人請教,努力探索新的治水方法。終于找到了一個變通的辦法,以疏通河道為主,把河水順著西高東低的地形導流到東面的大海里去。治水期間,禹曾“三過家門而不入”。經過十三年的努力,洪水終于被大禹制服,天下開始變得安定下來。大禹治水神話傳說之所以能夠流傳經世長久不衰,與其自身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內涵是密不可分的,同時也與其能夠表達民間社會老百姓的情感訴求有著重要聯系。我國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先生說:“許多古老民族都說遠古曾有一次洪水,是不可抵抗的大天災。獨在黃炎族神話里說是洪水被禹治得‘地平天成了。這種克服自然、人定勝天的偉大精神,是禹治洪水神話的真實意義。”[6]大禹在治水期間表現出來的大公無私,舍己為人的精神符合了我國儒家傳統思想,受儒家思想的推崇,所以大禹治水的神話傳說能夠代代相傳,傳承度十分之高。對于大禹治水的能力,有學者提出了質疑,傳說中將鯀的治水失敗歸結于“壅防”,講禹的成功歸結于“疏導”,但是黃河每年沉積物如此巨大,在當時的社會中,禹是無法進行“疏導”的。吳文祥在其文章中指出大禹能夠把水患治理好,有很大可能性是4000aB.P.氣候好轉恰好發生在了大禹在位的45年之中,一旦氣候好轉,氣候帶北移,季風降雨正常化,植被恢復,洪災災害自然隨著氣候的好轉而好轉。[7]
縱觀這四則神話傳說,其中或多或少都涉及到了氣象學的信息,我們可以嘗試用歷史氣候的知識來解讀這四則神話傳說發生的背景。這四則神話傳說均來自于三皇五帝時期,所以首先對三皇五帝時期具體朝代的時間進行判定,董立章、許順湛對此進行了研究,并給出了具體的時間框架,如下表:
黃帝蚩尤戰爭發生在黃帝時期,在黃帝女兒魃驅趕走了風伯雨師帶來的狂風暴雨之后,魃所到之處干旱不斷,這段神話傳說反應了當時的氣候背景是以干旱為主,所以黃帝時期處于干旱期之中;夸父逐日與黃帝蚩尤戰爭屬于同一個時代,所以也印證了這段時期為干旱期;后羿射日為堯時所發生的,這段時期“十日并出”,很顯然反應的氣候也是干旱為主;大禹治水則是反應的當時洪澇災害頻發,屬于洪澇期。以上是根據神話傳說本身進行的旱澇分析,觀點是否正確,是否符合旱澇序列的分布,我們可以借鑒歷史地理學的觀點進行驗證。
李裕元根據中原地區5000年來出現的五個嚴重干旱期跟四個濕潤多雨期得出5000年來降水量變化曲線圖。[10]
圖中可以看到在堯舜禹時期,是由一個干旱向濕潤轉變的時期,在2300B.C.左右由干旱期轉變為濕潤期,這與后羿射日的時間相近,可以推斷,后羿射日前為干旱期,之后處于濕潤期,洪澇災害開始多發,接下來就有了大禹治水的神話傳說。在3000B.C.以前的曲線有下降趨勢,大約在4000B.C.至3000B.C.之間存在著一個干旱期,根據表1的年代框架,可以推測黃帝時期處于干旱期中,這與黃帝蚩尤戰爭和夸父逐日的時期也想吻合。
王紹武通過考古史料的分析以及樹輪的校正,得出了全新世中期旱澇序列,如下圖:
根據表1的年代框架,堯帝的年份為A區間與B區間之間,恰好為干旱與洪水期之間,這也印證了神話傳說中后羿射日與大禹治水的時間。根據董立章的年代框架,黃帝的年代處于C區和D區之間,根據許順湛的年代框架,黃帝的年代處于C和E兩個洪水區之間,包含了D區的干旱區,所以可以證明黃帝時期排除了洪水期的可能,可能經過干旱期,也印證了黃帝蚩尤戰爭與夸父逐日處于氣候干旱的背景下。
四、結論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博大精深,通過神話傳說進行通識教育,選取了學生普遍了解的神話傳說作為切入點,老師不但可以傳授本學科的知識,還可以聯系相關學科的內容,氣象學與人文學、文學、歷史學等學科相交叉,文理內容相結合,使學生全面了解各方面的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雖然從故事情節上來說有夸張渲染的成分,但是通過其中的語言描述,對比歷史時期氣候的變化曲線,能夠發現神話傳說本身所反映的歷史事實以及歷史背景是具有一定真實性的,值得考證。
參考文獻:
[1]李曼麗汪永銓《關于“通識教育”該年內涵的討論》
[2]蔡映輝《高校通識教育課程設置的問題及改革對策》
[3]李曼麗楊莉孫海濤《我國高校通識教育現狀調查分析——以北大、清華、人大、北師大四所院校為例》
[4]《太平御覽》卷七九引《龍魚河圖》
[5]馬縞《中華古今注》:“(蚩尤)造立刀戟兵杖大弩。”
[6]范文瀾.中國通史:第一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22
[7]吳文祥葛全勝《夏朝前夕洪水發生的可能性及大禹治水真相》
[8]董立章《三皇五帝斷代史》
[9]許順湛《五帝時代研究》
[10]李裕元《淺論中原地區近5000年來氣候的水旱變化規律與中國歷史朝代的演替與興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