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丹
摘 要:雖然我國反壟斷法已經生效,但在規制知識產權濫用上卻只寥寥數字,操作性極差。因此,該文以反壟斷法為視角,著重探討不斷完善以反壟斷法為核心的知識產權濫用法律規制體系,更好的維護我國企業利益與國家利益。
關鍵詞:知識產權濫用 法律規制 反壟斷法
中圖分類號:D92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3(b)-0236-01
1 我國目前立法的特點及主要問題
我國規制知識產權濫用的立法有自己的特點:首先,在壟斷行為上,我國立法采取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的態度。一方面,列舉了技術合同中約定限制性條款一般是不合理的,不應訂立在合同中;另一方面,承認某些限制性條款在特定情況下具有一定合理性,審批機關可以通過特殊批準給予認可。據此,知識產權的技術許可方不得強迫受讓方接受不合理的限制性要求。至于個別條款,如果受讓方實事求是,經過分析和比較,認為接受后沒有實質危害或利大弊小,則可經國家審批機關的特殊批準后訂立合同。其次,我國通過制定專門的國際技術轉讓單行法規,來約束、制裁在國際技術轉讓中的限制性商業行為。再次,在公力約束上,我國通過出臺《反壟斷法》來實現對各種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知識產權壟斷行為進行規制。
我國目前的立法存在很多問題。首先,現行法律體系不盡完善。發展中國家在發展本國經濟的同時,對于先進技術的研究開發受本國經濟條件的限制,因此在知識產權轉讓過程中發展中國家有求于發達國家,這就導致發展中國家對知識產權壟斷行為的法律規制存在模糊或很難確定規則的問題。我國對知識產權濫用的現行法律規制較為零散和不完整,尚未形成體系。例如,對國際技術轉讓中經常出現的限制性商業條款僅作了合理和不合理限制的劃分,未對限制性行為下一個明確的定義等。其次,公法層次上的強行法規定還不健全。對知識產權壟斷行為進行公法層次規制已是國際立法趨勢。我國順應國際立法潮流,經過13年立法進程,終于出臺了《反壟斷法》。但我們看到,反壟斷法實施多年卻未形成完整的反壟斷立法、執法、司法體系,而且利用反壟斷法和其他經濟、涉外法律對知識產權濫用規制的法律規則也缺乏操作性。
2 完善以反壟斷法為核心的法律規制體系
2.1 明確知識產權貿易中違反競爭法的行為
(1)轉讓價格限制。指許可方限制被許可方對第三者轉讓被許可技術的及定價。如果被許可方是許可方的潛在競爭者,這種限制就可能被禁止。(2)交叉許可與聯合經營安排。指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知識產權權利人相互許可各自的知識產權。典型的聯合經營是以讓與或排他許可的方式將不同的知識產權集中在一起,交給一個獨立實體來管理,由其將該聯合知識產權許可第三方使用。聯合經營安排內部可按聯合知識產權貢獻的比例分成。交叉許可和聯合經營安排有可能是競爭者或潛在競爭者之間的安排,因此可能會產生分割市場、操縱定價、限制產量等限制行為。(3)排他性地域安排。指競爭者之間達成許可協議,根據許可協議,各方可在規定地域銷售含有某一知識產權的產品。(4)反售條款。指許可合同中要求被許可方將其對被許可技術的改進技術許可給許可方使用的條款。有的情況下反售條款會起到限制競爭的作用,比如可能會影響被許可方改進創新積極性。(5)橫向收購知識產權。可能產生的限制競爭的效果與橫向收購其他資產引起的限制競爭效果相似。(6)搭售安排。指許可方要求被許可方獲得某項知識產權的許可同時必須同時購買許可方的產品、服務或者接受許可方的其他知識產權。(7)一攬子許可安排。指許可方同意被許可方同時使用其多項知識產權。如果一攬子許可是許可方強加給被許可方的,則與搭售的性質一樣。
2.2 借鑒美國經驗,完善我國反壟斷法
以美國為例,1995年4月6日,美國司法部和聯邦貿易委員會聯合發布了《知識產權許可的反托拉斯執法指導意見》。雖然該《意見》只是執法部門的咨詢性政策說明文件,既不能約束當事人提起自訴,也不能約束法官審判,但它較好地總結了執法部門和判例中積累的豐富經驗,簡明的闡述了對知識產權許可合同方面反托拉斯法違法行為的追究原則,為公眾判斷其許可合同行為是否觸犯反托拉斯法提供了指導。該《意見》全面的界定了許可行為可能影響的三個市場領域——“產品市場”、“技術市場”和“創新市場”,明確指出了應當考慮的主要因素,清楚地闡明了對許可行為所采用的利益和損害權衡比較分析方法,既顯得科學,也便于實踐中的應用與操作。該《意見》認為涉及知識產權的行為,與涉及其他財產權的行為一樣,可能會產生反競爭性的后果或影響,因此,執行反托拉斯,對其既不應更苛刻,也不應更寬容,而是應適用統一的標準和法律原則。該《意見》還列舉了視為反托拉斯目標的行為:控制轉售價格、搭售及一攬子許可、排他性交易、交叉許可與集合經營、回售條款、知識產權的回購與轉移、強制執行無效知識產權。對于判定某個行為是否觸犯了反壟斷法,美國判例法先后創制出兩個重要的原則:本身違法和合理原則。它們被廣泛應用于限制違法性和應受懲罰性的判別上。合理原則即某種商業行為雖然含有一定限制競爭自由的成分,但如果沒有超出商業上認為合理的限度,不含導致削弱或消除市場上的競爭,可認為是沒有違反反托拉斯法的行為。適用合理原則的契約應該是,該契約只牽涉到產業中一個較小部分的創傷或企業對整個產品市場沒有普遍影響,或契約的目標是合理的,或締約方沒有濫用特權等。本身違法原則是指某些商業行為本身具有明顯的反競爭性質,一旦發現這種行為,即可判定為非法,不需考慮其是否合理。本身違法的行為自然被列在法律禁止之列,只要有該種行為就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如價格固定、聯合抵制、搭售等。
2.3 促進反壟斷立法與執法的國際合作
國際反壟斷法不同于國內反壟斷法,也不是各國反壟斷法的簡單綜合,它產生于國家間在反壟斷法領域的合作,其基礎是各國為規范國際競爭秩序而簽訂的條約。隨著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跨國公司的各種壟斷行為也變得全球化?!霸趪H經貿交往和設計競爭規則的國際爭端中,一些國家缺乏反壟斷法,反壟斷法有豁免情況,現有反壟斷法缺乏一致性或者反壟斷法執行不力等等,都可能縱容大量的反競爭行為,從而扭曲貿易關系。”因此,跨國性的知識產權濫用,就要求國與國之間的反壟斷立法、執法的合作。比如,執法合作的主要內容包括相互通報反競爭行為的線索、在直至國際反競爭行為時相互支持和互通情報等。解決跨國限制競爭行為可以采取:(1)設置國際競爭執行機構;(2)制定國際競爭政策及法規;(3)采取單方主義(國內競爭法進行域外適用);(4)在WTO框架下訂立與貿易有關的反托拉斯措施協議;(5)制定規范競爭之基本原則;(6)訂立相互合作協議?,F在,許多國家在制定或修改競爭法時都盡量考慮國際化因素,在競爭執法中調整視角,將國際化商業現實納入考慮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