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娟娟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企業為了提高自身的競爭力,會運用協同平臺來建立和管理企業本身的知識網絡。為了能夠更加深入的了解知識網絡,該文主要討論CKM平臺系統結構,以及構建知識網絡的必要性,并重點探討了知識網絡的概念和內涵。
關鍵詞:知識網絡 CKM平臺 內涵
中圖分類號:G3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3(b)-0239-01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們已經進入知識經濟時代,而面對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知識成為了加強企業競爭力的有力武器和保證企業健康發展的堅實基礎。但是,由于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的分工變得越來越細,一個企業不可能在所有的領域都具有絕對的競爭優勢。因此,企業組織就必須能夠充分的整合和吸收外部的豐富的知識資源,并通過自身具備的構成核心能力的知識與其他的外源知識進行有效的整合來加強自身的競爭優勢。尤其是目前,在多種協同平臺環境同時存在的有利條件下,企業更加應該重視協同平臺的應用,積極完善和創新企業知識體系,建立有利于企業快速發展的知識網絡。
協同平臺,可以簡單的理解為企業為了提高競爭力,運用知識協同管理平臺(Collaboration Knowledge Management,簡稱為CKM)和知識地圖等技術來構建知識網絡的一個平臺。也就是說,協同平臺是知識網絡成長的大環境。文章隨后主要討論CKM平臺系統結構,以及構建知識網絡的必要性,并重點探討了知識網絡的概念和內涵。
1 CKM平臺系統結構
CKM平臺是在知識管理理論基礎上建立的,以數字知識檔案管理為核心的一種協同平臺,在此基礎上可以根據需要建立功能不同的子系統。
1.1 企業信息資源利用平臺
通過CKM平臺,企業可以有效的利用現有的知識,并能夠大幅度的提高企業的辦事效率。CKM的信息資源利用平臺提供數字知識檔案中心和企業間協同工作平臺的搜索功能,而且可以通過管理中心提供的權限限制來確保知識文檔利用時的安全性。在使用者有權限的前提下,不僅可以從數字知識檔案中心中獲取相應的信息知識,還可以從企業協同工作平臺中獲取知識信息。除此之外,可以從數字知識檔案中心獲得相應的信息,最后將得到的知識信息提供給企業間協同平臺。
1.2 企業間協同工作平臺
作為各個企業之間相互合作的基礎,協同平臺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協同平臺作為構造知識網絡的一個大環境主要包括即時通訊系統、網絡視頻會議、文檔共享幾個方面的內容。即時通訊系統的作用是隨時滿足企業之間的信息交流;網絡視頻會議可以使企業及時的探討相關的重要問題;而文檔共享的主要作用是實現文檔的適時共享,同時也可以使企業在需要的時候同時打開一個文件,進而實現企業之間的協同工作。
1.3 數字知識檔案管理中心
數字知識檔案管理中心既可以負責用戶權限的管理,又可以提供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管理。通過數字知識檔案管理中心不僅能夠為企業的資源信息利用提供大量的知識資源,也可以對現有的知識信息資源進行適當的規劃和整理。其中包括一些設計文檔、經驗總結、業務文檔、工作報告、知識庫、知識地圖等。
1.4 數字知識文檔收集平臺
企業中常用的CKM平臺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進行數字知識文檔的收集。一般主要的收集途徑包括:(1)通過網絡或是企業之間的相互收集;(2)通過書籍、光盤等物件收集;這兩種方式主要是收集顯性的知識(3)從員工的工作報告、經驗總結中收集,而這種方式則主要是針對隱形知識的收集。因此,企業數字知識文檔收集平臺最大的特點是具有無地域限制、數據采集,以及能同時收集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
2 構建知識網絡的必要性
2.1 知識具有的特征決定了構建知識網絡的必要性
知識共享不僅能夠有效促進知識的創新和傳播,同時還可以不斷的擴充知識儲備量,而且可以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中增強企業的競爭力。但是,由于知識的外部性和知識交易信息的不對稱等特性,使得知識要想在企業之間實現共享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為了企業的快速發展,創造某種機制來實現知識的共享是十分必要的。
2.2 企業知識創新的兩難悖論決定了構建知識網絡的必要性
通過兩難悖論顯示,知識創新越是接近世界領先水平,企業組織內外部的知識、技術創新和市場之間的聯動就會相應的減少,反之亦然。因此,如何通過一個有效的組織模式來實現知識創新與產品開發以及快速創新之間的同步化,實現內外部聯動成為增強企業競爭力的關鍵。
3 知識網絡的概念和內涵
3.1 知識網絡的概念
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概念:首先可以將知識網絡定義為一個可以使企業發揮其潛在的認知協同優勢的一種手段,但是這需要知識之間的關系作為堅實的基礎;其次知識網絡是一個具有模塊化結構的組織系統,其作用是共享企業之間的可用的無形資產;再次知識網絡是實體之間的關系,實體可以是組織、個體或是團隊。
3.2 知識網絡的特點以及相應的組織結構
知識網絡具有的特點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一是社會性(由知識的社會特性決定);二是開放性(由知識的跨越性決定);三是動態性(由知識網絡的開放性決定);四是整體性;五是創新性;六是目的性(基于知識資源獲取和共享的需要形成的)。
知識網絡具有四種組織結構:作層次型組織結構(經常發生在領導企業與其下屬企業或供應企業中)、多引力中心型組織結構(多發生在一些合資企業中)、集中引力中心型組織結構(經常出現在新型的虛擬企業中)、無引力中心型組織結構(由于網絡本身缺少中心型的管理,而使其自身變得靈活多變)。
3.3 知識網絡的內涵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更加深入的了解知識網絡的內涵:首先,多條知識鏈共同組成了網狀結構;知識網絡中每一個組織和其他的組織均可以發生知識流動,而知識就是在這種不斷的流動中不斷的自我更新和增殖。就是說,知識網絡之間的組織聯系越緊密,知識流動的越快,知識網絡的效率就越高。其次,組織之間的流動是形成知識網絡的重要基礎;知識之間的不斷流動不但能夠實現組織之間知識優勢互補,而且可以直接影響到整個知識網絡的運行效率。再次,構建知識網絡的主要目的是實現知識共享,進而實現知識創造,最終形成整個知識網絡的創新優勢。在知識網絡的所有組成成員中,可以在知識共享的基礎上,共同合作創造出新知識。同時,有效的知識流動和知識共享可以最大限度的促進知識網絡的創新。最后,在知識網絡內部各個成員之間其實質是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知識網絡之間的成員通過某種形式的合作或是競爭來實現創新收益的共享,并可以共同承擔創新風險。
參考文獻
[1] 劉向,馬費成,王曉光.知識網絡的結構及過程模型[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13,33(7).
[2] 沈慧敏,柯青,劉高勇.知識協同社區分析模型的構建—— 基于實證研究方法[J].情報雜志,2013,33(2).
[3] 潘燕軍,王曉國.知識協同管理平臺概述[J].計算機與現代化,2008(5).
[4] 萬君,顧新.構建知識網絡的必要性及其特性探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