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秀輝
摘 要:信息化教學是基于問題或任務驅動的學習,提出有意義與有價值問題,是實施信息化教學的主線,是一種比較符合現代化教學思想的教學模式。該文對比了傳統教學與信息化教學的差異,探討了信息化教學模式的教與學的變化、特征及其教學設計過程。
關鍵詞:信息化教學模式 教學 學習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5(a)-0122-01
高職教育中,實踐和研究的重點逐步由技術與資源建設轉向技術在教學中的有效應用。很多學校應用多媒體技術、局域網和因特網等現代化信息設施改進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將先進的教學理論和信息技術相結合,形成信息化教學模式,以培養綜合素質較高的技能型人才。
1 信息化教學模式及其特征
1.1 傳統教學與信息化教學模式的比較
信息化教學模式充分利用教學媒體、信息資源開展教學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使學生真正成為知識信息的主動建構者[1-2]。隨著信息化技術進入課堂,“主導—主體教學結構”取代了傳統以“教”為中心的教學結構。
以“教”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只是知識的傳授者,監控整個教學進程。學生是知識傳授的對象、被動接受者。教學媒體是輔助教師教的演示工具。教材決定教學內容,是學生唯一的學習內容。
主導—主體教學模式中,教師根據學生的特點為其設計特定的教學內容、教學媒體和交流方式,是學生意義建構的促進者。學生擁有大量的經過教師選擇、設計的學習資源,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學媒體既是教師教學的演示工具,也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與情感激勵工具。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學內容,通過自主學習與協作交流,學生可以從多種信息化教學資源獲取多方面的知識。
1.2 信息化教學模式特征
信息化教學是與傳統以“教”為中心的教學相對而言的現代教學的一種表現形態。涉及到信息技術、現代教學理念、現代教學方法的綜合應用。在信息化教學中,教師不再維持自己作為“教師”的角色,而是通過幫助學生獲得、解釋、組織和轉換大量的信息來促進學習以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信息化的教學模式可描述為:以學生為中心,學習者在教師創設的情境、協作與會話等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這種模式中,學生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和運用者;教師是教學過程的指導者與組織者,意義建構的促進者和幫助者;信息所攜帶的知識不全是教師傳授的內容,而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學習環境包括情境、協作、會話等要素。情境必須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學習小組的成員之間必須通過會話協商共同完成學習任務。教師和學生是互動關系,正所謂教學相長。教學模式的改革和創新與教學設計是密不可分的,信息化的教學模式必然要求有高質量的信息化教學設計與之相適應[3-5]。
2 信息化教學模式的教與學
2.1 信息化教學模式的學習特點
信息化教學模式的學習以學生為中心:學習是個性化學習。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時間安排完成學習,可以自主地選擇學習內容的難度、進度,并可以隨時通過QQ、Email等互聯網應用程序和教師、同學進行交流。
信息化教學的學習以信息資源為支撐:教師將教學內容制成多媒體文件,存放在校園網絡教學平臺中,學生通過提取教學資料進行自主學習,從而達到教學目的。這是一種完全的雙向教學模式,可以24小時全天候在校園網上進行。
信息化教學的學習以“任務驅動”和“問題解決”為主線:學習是圍繞某個真實問題或任務為中心而展開的。教師不斷引導和激勵學習者探索,從而使學習者真正掌握所學內容,并通過此任務舉一反三,學會科學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技能,形成自主學習能力。
信息化教學的學習強調學習:學習過程是進行通訊交流的,學習者之間是協商的、合作的。只有積極的情感體驗和深層次的認知參與的學習方式,才能促進學生包括高層次思維在內的全面素質提高。
2.2 信息化教學模式的教學設計
信息化教學模式教學的設計過程分為教學設計的前端分析、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活動過程設計、評價量規設計,信息化教學模式教學設計過程圖如圖1所示。
前端分析包括學習需求分析、學習者特征分析、學習目標分析。學習需求分析是根據調研報告,確定專業職業面向、專業就業崗位、專業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構建、師資隊伍建設。學習者特征分析是根據學習者實際能力,設計相應的學習問題、情景問題,設計相相應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學習目標分析是確定學生學習的主題,即與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有關的知識內容。
教學內容設計是確定教學的重點、難點,明確所需學習的知識內容、知識內容的結構關系、知識內容的類型,涵蓋了教學目標所定義的知識體系,根據不同的知識類型和學情分析,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
教學過程設計包括教學模式與教學策略設計、教學流程設計、教學環境與資源設計。教學模式與教學策略設計是根據學習目標、學習環境、專業與內容特點的不同,采用相應的教學模式以及不同的教學策略。教學環境與資源的設計是基于問題或任務驅動的學習,利用文本、圖形、聲音、視頻、動畫等豐富的資源組織教學。信息化教學評估過程與教學過程緊密結合,評價過程重在學生的發展,輕甄別功能,多元化評價主體,促進教學與學習反思,重視過程、提倡發展。
3 結語
由于教學科目與教學內容的不同,信息化教學設計的方法、步驟及評價要點也可能存在較大差異,因此信息化教學設計在實際教學應用中應是靈活的,根據教學內容與教學要求的實際情況,靈活地遵循信息化教學設計的原則,選擇適當的教學資源,運用科學的、可操作的教學方法進行實施,從而使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 孟琦.信息化教學有效性的解讀與對策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8(1):58-61.
[2] 周海濤.信息化時代教學模式的建構[J].遼寧教育研究,2001(7):52-53.
[3] 黎加著.教育技術教程—信息化時代的教與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 黃宇星.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師角色與能力結構分析J.福建師范大學報,2003 (6):122-125.
[5] 劉德亮,黎加厚.黎加厚博士談教育信息化[J].中國電化教育,2002(1).endprint
摘 要:信息化教學是基于問題或任務驅動的學習,提出有意義與有價值問題,是實施信息化教學的主線,是一種比較符合現代化教學思想的教學模式。該文對比了傳統教學與信息化教學的差異,探討了信息化教學模式的教與學的變化、特征及其教學設計過程。
關鍵詞:信息化教學模式 教學 學習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5(a)-0122-01
高職教育中,實踐和研究的重點逐步由技術與資源建設轉向技術在教學中的有效應用。很多學校應用多媒體技術、局域網和因特網等現代化信息設施改進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將先進的教學理論和信息技術相結合,形成信息化教學模式,以培養綜合素質較高的技能型人才。
1 信息化教學模式及其特征
1.1 傳統教學與信息化教學模式的比較
信息化教學模式充分利用教學媒體、信息資源開展教學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使學生真正成為知識信息的主動建構者[1-2]。隨著信息化技術進入課堂,“主導—主體教學結構”取代了傳統以“教”為中心的教學結構。
以“教”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只是知識的傳授者,監控整個教學進程。學生是知識傳授的對象、被動接受者。教學媒體是輔助教師教的演示工具。教材決定教學內容,是學生唯一的學習內容。
主導—主體教學模式中,教師根據學生的特點為其設計特定的教學內容、教學媒體和交流方式,是學生意義建構的促進者。學生擁有大量的經過教師選擇、設計的學習資源,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學媒體既是教師教學的演示工具,也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與情感激勵工具。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學內容,通過自主學習與協作交流,學生可以從多種信息化教學資源獲取多方面的知識。
1.2 信息化教學模式特征
信息化教學是與傳統以“教”為中心的教學相對而言的現代教學的一種表現形態。涉及到信息技術、現代教學理念、現代教學方法的綜合應用。在信息化教學中,教師不再維持自己作為“教師”的角色,而是通過幫助學生獲得、解釋、組織和轉換大量的信息來促進學習以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信息化的教學模式可描述為:以學生為中心,學習者在教師創設的情境、協作與會話等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這種模式中,學生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和運用者;教師是教學過程的指導者與組織者,意義建構的促進者和幫助者;信息所攜帶的知識不全是教師傳授的內容,而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學習環境包括情境、協作、會話等要素。情境必須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學習小組的成員之間必須通過會話協商共同完成學習任務。教師和學生是互動關系,正所謂教學相長。教學模式的改革和創新與教學設計是密不可分的,信息化的教學模式必然要求有高質量的信息化教學設計與之相適應[3-5]。
2 信息化教學模式的教與學
2.1 信息化教學模式的學習特點
信息化教學模式的學習以學生為中心:學習是個性化學習。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時間安排完成學習,可以自主地選擇學習內容的難度、進度,并可以隨時通過QQ、Email等互聯網應用程序和教師、同學進行交流。
信息化教學的學習以信息資源為支撐:教師將教學內容制成多媒體文件,存放在校園網絡教學平臺中,學生通過提取教學資料進行自主學習,從而達到教學目的。這是一種完全的雙向教學模式,可以24小時全天候在校園網上進行。
信息化教學的學習以“任務驅動”和“問題解決”為主線:學習是圍繞某個真實問題或任務為中心而展開的。教師不斷引導和激勵學習者探索,從而使學習者真正掌握所學內容,并通過此任務舉一反三,學會科學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技能,形成自主學習能力。
信息化教學的學習強調學習:學習過程是進行通訊交流的,學習者之間是協商的、合作的。只有積極的情感體驗和深層次的認知參與的學習方式,才能促進學生包括高層次思維在內的全面素質提高。
2.2 信息化教學模式的教學設計
信息化教學模式教學的設計過程分為教學設計的前端分析、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活動過程設計、評價量規設計,信息化教學模式教學設計過程圖如圖1所示。
前端分析包括學習需求分析、學習者特征分析、學習目標分析。學習需求分析是根據調研報告,確定專業職業面向、專業就業崗位、專業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構建、師資隊伍建設。學習者特征分析是根據學習者實際能力,設計相應的學習問題、情景問題,設計相相應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學習目標分析是確定學生學習的主題,即與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有關的知識內容。
教學內容設計是確定教學的重點、難點,明確所需學習的知識內容、知識內容的結構關系、知識內容的類型,涵蓋了教學目標所定義的知識體系,根據不同的知識類型和學情分析,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
教學過程設計包括教學模式與教學策略設計、教學流程設計、教學環境與資源設計。教學模式與教學策略設計是根據學習目標、學習環境、專業與內容特點的不同,采用相應的教學模式以及不同的教學策略。教學環境與資源的設計是基于問題或任務驅動的學習,利用文本、圖形、聲音、視頻、動畫等豐富的資源組織教學。信息化教學評估過程與教學過程緊密結合,評價過程重在學生的發展,輕甄別功能,多元化評價主體,促進教學與學習反思,重視過程、提倡發展。
3 結語
由于教學科目與教學內容的不同,信息化教學設計的方法、步驟及評價要點也可能存在較大差異,因此信息化教學設計在實際教學應用中應是靈活的,根據教學內容與教學要求的實際情況,靈活地遵循信息化教學設計的原則,選擇適當的教學資源,運用科學的、可操作的教學方法進行實施,從而使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 孟琦.信息化教學有效性的解讀與對策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8(1):58-61.
[2] 周海濤.信息化時代教學模式的建構[J].遼寧教育研究,2001(7):52-53.
[3] 黎加著.教育技術教程—信息化時代的教與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 黃宇星.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師角色與能力結構分析J.福建師范大學報,2003 (6):122-125.
[5] 劉德亮,黎加厚.黎加厚博士談教育信息化[J].中國電化教育,2002(1).endprint
摘 要:信息化教學是基于問題或任務驅動的學習,提出有意義與有價值問題,是實施信息化教學的主線,是一種比較符合現代化教學思想的教學模式。該文對比了傳統教學與信息化教學的差異,探討了信息化教學模式的教與學的變化、特征及其教學設計過程。
關鍵詞:信息化教學模式 教學 學習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5(a)-0122-01
高職教育中,實踐和研究的重點逐步由技術與資源建設轉向技術在教學中的有效應用。很多學校應用多媒體技術、局域網和因特網等現代化信息設施改進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將先進的教學理論和信息技術相結合,形成信息化教學模式,以培養綜合素質較高的技能型人才。
1 信息化教學模式及其特征
1.1 傳統教學與信息化教學模式的比較
信息化教學模式充分利用教學媒體、信息資源開展教學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使學生真正成為知識信息的主動建構者[1-2]。隨著信息化技術進入課堂,“主導—主體教學結構”取代了傳統以“教”為中心的教學結構。
以“教”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只是知識的傳授者,監控整個教學進程。學生是知識傳授的對象、被動接受者。教學媒體是輔助教師教的演示工具。教材決定教學內容,是學生唯一的學習內容。
主導—主體教學模式中,教師根據學生的特點為其設計特定的教學內容、教學媒體和交流方式,是學生意義建構的促進者。學生擁有大量的經過教師選擇、設計的學習資源,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學媒體既是教師教學的演示工具,也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與情感激勵工具。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學內容,通過自主學習與協作交流,學生可以從多種信息化教學資源獲取多方面的知識。
1.2 信息化教學模式特征
信息化教學是與傳統以“教”為中心的教學相對而言的現代教學的一種表現形態。涉及到信息技術、現代教學理念、現代教學方法的綜合應用。在信息化教學中,教師不再維持自己作為“教師”的角色,而是通過幫助學生獲得、解釋、組織和轉換大量的信息來促進學習以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信息化的教學模式可描述為:以學生為中心,學習者在教師創設的情境、協作與會話等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這種模式中,學生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和運用者;教師是教學過程的指導者與組織者,意義建構的促進者和幫助者;信息所攜帶的知識不全是教師傳授的內容,而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學習環境包括情境、協作、會話等要素。情境必須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學習小組的成員之間必須通過會話協商共同完成學習任務。教師和學生是互動關系,正所謂教學相長。教學模式的改革和創新與教學設計是密不可分的,信息化的教學模式必然要求有高質量的信息化教學設計與之相適應[3-5]。
2 信息化教學模式的教與學
2.1 信息化教學模式的學習特點
信息化教學模式的學習以學生為中心:學習是個性化學習。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時間安排完成學習,可以自主地選擇學習內容的難度、進度,并可以隨時通過QQ、Email等互聯網應用程序和教師、同學進行交流。
信息化教學的學習以信息資源為支撐:教師將教學內容制成多媒體文件,存放在校園網絡教學平臺中,學生通過提取教學資料進行自主學習,從而達到教學目的。這是一種完全的雙向教學模式,可以24小時全天候在校園網上進行。
信息化教學的學習以“任務驅動”和“問題解決”為主線:學習是圍繞某個真實問題或任務為中心而展開的。教師不斷引導和激勵學習者探索,從而使學習者真正掌握所學內容,并通過此任務舉一反三,學會科學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技能,形成自主學習能力。
信息化教學的學習強調學習:學習過程是進行通訊交流的,學習者之間是協商的、合作的。只有積極的情感體驗和深層次的認知參與的學習方式,才能促進學生包括高層次思維在內的全面素質提高。
2.2 信息化教學模式的教學設計
信息化教學模式教學的設計過程分為教學設計的前端分析、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活動過程設計、評價量規設計,信息化教學模式教學設計過程圖如圖1所示。
前端分析包括學習需求分析、學習者特征分析、學習目標分析。學習需求分析是根據調研報告,確定專業職業面向、專業就業崗位、專業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構建、師資隊伍建設。學習者特征分析是根據學習者實際能力,設計相應的學習問題、情景問題,設計相相應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學習目標分析是確定學生學習的主題,即與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有關的知識內容。
教學內容設計是確定教學的重點、難點,明確所需學習的知識內容、知識內容的結構關系、知識內容的類型,涵蓋了教學目標所定義的知識體系,根據不同的知識類型和學情分析,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
教學過程設計包括教學模式與教學策略設計、教學流程設計、教學環境與資源設計。教學模式與教學策略設計是根據學習目標、學習環境、專業與內容特點的不同,采用相應的教學模式以及不同的教學策略。教學環境與資源的設計是基于問題或任務驅動的學習,利用文本、圖形、聲音、視頻、動畫等豐富的資源組織教學。信息化教學評估過程與教學過程緊密結合,評價過程重在學生的發展,輕甄別功能,多元化評價主體,促進教學與學習反思,重視過程、提倡發展。
3 結語
由于教學科目與教學內容的不同,信息化教學設計的方法、步驟及評價要點也可能存在較大差異,因此信息化教學設計在實際教學應用中應是靈活的,根據教學內容與教學要求的實際情況,靈活地遵循信息化教學設計的原則,選擇適當的教學資源,運用科學的、可操作的教學方法進行實施,從而使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 孟琦.信息化教學有效性的解讀與對策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8(1):58-61.
[2] 周海濤.信息化時代教學模式的建構[J].遼寧教育研究,2001(7):52-53.
[3] 黎加著.教育技術教程—信息化時代的教與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 黃宇星.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師角色與能力結構分析J.福建師范大學報,2003 (6):122-125.
[5] 劉德亮,黎加厚.黎加厚博士談教育信息化[J].中國電化教育,200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