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萍
摘 要:高等學校的校園景觀與植物配置已成為校園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窗口,也是一所高校環境特點的縮影。以煙臺南山學院20周年校慶之際綠地現狀與環境特點為背景,對校園綠地植物配置的方案進行了分析和研究,并進一步提出優化的建議。通過校園綠地現狀分析、校園綠地景觀優化原則和植物配置優化三個方面,淺論校園景觀的植物配置。
關鍵詞:校園 綠地景觀 植物配置 20周年校慶 景觀優化
中圖分類號:S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5(a)-0243-02
校園環境形象不同于其他文化性、商業性環境,它承載著人文歷史的傳承,是學生接受知識的場所,校園不僅是傳授知識職能的教育場所,也是陶冶性情全面發展的生活環境。校園通過環境的景觀化處理使校園在滿足感官愉悅的同時,可為校內師生提供娛樂、交流、休閑的場所,達到舒緩壓力、疏松心理的作用,具有人文韻味的景觀還寓教于樂,這是校園的一種文化潛力,亦即校園的“場所精神”。該文以煙臺市南山學院20周年校慶景觀優化為例,通過增加品種的多樣性以及通過立體花壇和修剪性植物營造圖案化的景觀來以迎接20周年校慶,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1 校園綠地現狀分析
煙臺南山學院是由國家大型民營企業南山集團投資36.5億元興辦、教育部批準的普通本科高校。涵蓋工、文、經、管、藝等學科門類?,F有全日制在校生2萬余人。煙臺南山學院列全國424所民辦高校第五名、山東省民辦高校第一名。
學院地處氣候宜人的新興海濱城市煙臺,現有東海、南山和蓬萊三個校區,南山校區緊鄰國家4A級旅游景區—南山景區。自然環境優越,北門距海灘約500m,交通便利,東海黃金海岸配套成熟。
(1)南山學院地處沿海地區,土地屬于鹽堿地,現狀植物以黑松、龍柏、垂柳長勢為最佳。
(2)現狀灌木以整形的瓜子黃楊和紫葉小檗為主,長勢不錯,但缺少開花的中層喬和缺乏氣勢磅礴的大喬木;學校的草坪長勢不理想,沙土不利于草的生長,再加上人為的影響,導致學校的草坪生長狀況不佳;水邊缺少水生植物的種植。
(3)缺乏設計性和景觀性;植物種植沒有空間感,植物整體效果較平淡,缺少亮點。
(4)植物設計缺乏功能性:學校的植物種植沒有考慮到人的參與,主入口區的綠地都沒有設置人行的空間;學校周邊為工廠區,對學校的日常生活影響較大,缺乏周邊的隔離帶。
(5)現狀的行道樹多為女貞和黑松,有些黑松生長不好,樹冠小,分枝點低,使得人行道無法行人,沒有起到相應的作用,建議行道樹重新進行有特點的設計,增加行道樹的作用和景觀效果。
(6)學校有大量的黑松林,整體效果較好,但過于單一,也有很多病、殘、弱勢的黑松影響著整體的景觀。
2 校園綠地景觀優化的原則
2.1 增加多樣性原則
(1)增加植物品種,豐富景觀的多樣性,使校園環境更加優美。
(2)增加上層大喬木,尤其是入口處,加強氣勢。
(3)增加櫻花、銀杏、國槐、千頭椿、五角楓等作為有特色的行道樹。
(4)增加合歡、椿樹、欒樹等與黑松形成混交林,增加林相變化,豐富天際線。
(5)增加秋季開花植物,如木槿、紫薇、月季、秋葵、美人蕉、向日葵等,同時也增加五角楓、三角楓、紅花槭、白蠟、銀杏等秋季變色葉植物,加強校慶時的豐富景觀。
(6)現狀連翹長勢好,水邊可適當種植,再增加榆葉梅、碧桃、珍珠梅、迎春等,結合垂柳形成水岸優美景觀,水面還可在指定規劃區域加入盆栽荷花、睡蓮、菖蒲等,增加水面的可賞性,美化水景的同時也可凈化水質。
(7)增加球類,如冬青球、金葉女貞球、灑金柏球等,以及絲蘭,四季草花(如矮牽牛、三色堇),地被(如白花三葉草、二月蘭、地被石竹)等,豐富空間的變化。
2.2 增加景觀性原則
(1)植物配置上做到疏密有致,同時還強調景觀的美觀原則,增強圖案化、立面上天際線的豐富性和林冠線的優美弧線。
(2)在視覺焦點處可適當增加立體圖案花壇,造型與學校相關,如?;铡?0周年等圖案。
(3)植物與硬質景觀相呼應,校園主入口、圖書館前、實訓樓兩側改為現代感較強的空間,植物強調幾何形的分割,以及樹陣的排列等,風格簡潔、大氣,內容豐富,富予植物特有的內涵和韻味。
(4)加強垂直綠化,如掛在燈柱上、吊在欄桿和墻體上的,或者是花箱的運用等,突出20周年校慶的喜慶感;
(5)植物分區規劃:百果園、百花園、校友園、感恩園等;各個林有自己不同的特色,如百果園以果樹為主;百花園以各種開花類植物匯集,百花繽紛,無比絢爛;校友園可以開辟一個空間讓來參加校慶的樣友來此親自種植,或者認領已種好的樹等,讓校友們回到學校有歸家感。
2.3 增加功能性原則
植物在功能上起到隔離、引導和美化功能;在人行道和廣場等處加強植物的引導功能,指引行人往景觀優美的景點或者建筑物處行進;在廠區周邊加強植物的隔離功能;植物還營造人的參與空間,讓人與自然更好地親近。
現有的大面積的綠化場地,缺少人為的活動空間,規劃增加人們可以進入參與的空間,增加景觀的可參與性。植物按校園的功能分為五大區,每個區有自己的特色:
(1)校前廣場區:以校訓等學校元素為主,景觀優美、圖案豐富;
(2)教學區:簡潔、通透,突出教學樓的主體;
(3)科技實訓區:與電子工程展示相對應,以幾何形元素來體現;
(4)生活區:豐富多彩、靈活多樣,為師生們提供一片交流的空間;
(5)體育運動區:與其它區有較好的隔離,是師生們強身健體的空間。通過植物加強空間的營造。endprint
2.4 黑松林改造原則
(1)保留現有長勢好的黑松,可作為常綠的背景;
(2)胸徑在10 cm以下進行疏理;
(3)對病、殘、弱勢樹種進行疏理。
3 植物配置優化方案
優化后景觀分為以下幾個區:主入口區、次入口區、復元大道區、大學生活動中心區以及人工湖景觀區。
優化總指導思想:為20周年校慶打好基礎,提升整體的學院氛圍;在現有框架基礎上優化,體現出學院自身辦學特點和文化內涵。崇尚自然、追求卓越;體現自然、原生態的本色。把人文設計與自然環境融入為一體,豐富環境的文化內涵,使綠色、自然、原生態成為造景主題;堅持簡約、淡雅、幽深的風格。結合建筑樓群的空間環境特征,采用順應、納入、融合的手法,講求建筑與整體設計布局的融合。總體平面圖見圖1。
3.1 主入口區景觀
主要以展示南山學院20周年校慶為主題,用現代的手法,用簡潔的語言,使來參觀的人們感受校園的新氣象和喜慶的、積極向上的風貌。植物種植以規則式為主,以圖案式為主,體現學校與外界接軌的思想。
(1)位于中央花園桃李園、石榴園、櫻花園和紫薇園,下層灌木的生長良好,色彩也較豐富,現有龍爪槐姿態優美,建議保留,缺乏上層大喬木,顯得過于空曠。
解決:加強灌木的圖案感,增加草花植物種植,增加喜慶感,增加上層喬木和常綠植物種植。
(2)大門通向圖書館的道路。行道樹女貞太小,缺乏氣勢,建議更換大規格行道樹,如銀杏。
解決:種植大規格銀杏作為行道樹。
(3)位于大學主入口處,整個學校一進大門的第一印象,下層灌木足夠了,中層小喬木也有部分,缺乏上層大喬木與之搭配,缺乏植物天際線。
解決:更換大規格的行道樹,增加背景大喬木形成天際線。
3.2 次入口區景觀
以生活區為主,學生活動頻繁,植物種植以自然式和規則式相結合的手法,桃李園、校友園、感恩園和思源亭等為學生們提供了休息、娛樂和交流的場所。
(1)位于學校次路口,在校門出入口,車流量、人流量都比較大,建議增設人行道,進行人車分流,增加行道樹櫻花。
解決:種植櫻花為行道樹,增加校園美景,春季繽紛無限,秋季變色,也為次入口增加一抹黃色和紅色的色彩。
(2)位于次入口大道北側,背景為黑松林,黑松林下缺乏地被植物,建議增加地被和草花種植。
解決:根據設計,黑松林下增加地被植物白花三葉草、二月蘭等,在林緣處可增加石竹作為圍邊。
(3)位于次入口道路與六合大道相交處。這個位置是視線的聚集點,應該是重點的景觀區域,黑松前應還有主要景觀可賞。
解決:以黑松為背景,前面增加立體花壇,成為視覺焦點,并且加四季草花圍邊,增加喜慶感。
3.3 復元大道景觀
(1)位于圖書館北側機械工程訓練中心樓前,現狀行道樹為女貞,冬季景觀效果不好,現場有少量灌木、地被,景觀效果欠佳。建議進行整體設計改造。
解決:選取不同顏色、不同高度的灌木進行帶狀種植。種植銀杏為行道樹。
(2)富元大道中間隔離帶,下層灌木顏色搭配良好,生長良好,予以保留。建議適當增加草花,加強校慶的氛圍。
解決:增加立面上的四季草花景觀,可以掛在樹上,懸在燈柱上,也可直接增加花柱等。
(3)位于圖書館南側電子信息訓練中心樓前,現狀行道樹為女貞,冬季景觀效果不好,灌木、地被稀落,效果欠佳。
解決:行道樹改為銀杏樹,增加球形、柱形、尖塔形等修剪性植物。用現代的語言和元素來進行設計。
3.4 大學生活動中心景觀
(1)位于大學生活動中心樓前,缺乏中高層植物,植物顯的比較單調,無法讓人有過目不忘的感覺。
解決:增加大灌木、小喬木等種植,如紫荊、榆葉梅、西府海棠等,同時增加球類,形成組景,構成亮點。
(2)位于大學生活動中心樓前,現場有連翹生長好,建議保留。黑松作為常綠背景長勢還不錯,下層圖案感弱,缺少地被覆蓋。
解決:增加下層地被,注意林冠線的流暢性,灌木沿弧線種植,形成圖案感強的布置。
(3)位于大學生活動中心樓前的環島,現場為黑松林,品種較單一,景觀效果欠佳,建議進行重新設計。
解決:對長勢較差的黑松進行疏理,在黑松前以立體植物花壇作為點景,在前景處以四季草花圍邊點綴。
3.5 人工湖景觀
(1)位于校內湖的北湖岸,護坡景觀效果差,建議沿湖岸種植開花植物如連翹、迎春、珍珠梅等。上層配上垂柳,形成婀娜多姿的效果。
解決:沿湖岸種植垂柳、桃花,延伸南湖岸的景觀,形成對應。下木種植連翹、迎春等。
(2)湖邊的廣場大,單調,缺乏變化。缺少遮蔭效果,缺少讓人駐足停留的地方。沿河種植垂柳效果佳,建議保留。
解決:在廣場的局部增加樹陣,既增加了變化,又可以遮蔭,增加人的停留。沿河岸增加水生植物,如形成荷花池等,豐富水面空間。
(3)缺乏地被植物,缺乏園林小路,缺乏人與自然溝通的空間。樹太小,地上草坪的景觀效果差。
解決:可以適量增加一些園林小路,增加蘋果、梨、李、桃、柿樹等,形成“桃李滿天下”的百果園,當秋季來臨之際,樹枝掛滿果實。有些地方適當增加些地被,如白花三葉草、二月蘭、麥冬等。
4 結語
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校訓和特色,南山學院的校訓是:與時代同步,以真理為伍;校風:自主、自由、自律、自強;校慶主題:“感恩、責任、奉獻”。景觀提升優化的目標是:“建百年名校、樹綠色品牌”。不同功能區域的環境通過不同的設計手法來處理,詮釋對校園精神的理解,從而反映校園的多元性,自由性,兼容并蓄。通過景觀激勵學生、教職工的內在精神特質,潛移默化感染人的情緒,提高人的道德品質、藝術修養,完善人格。保持學校蓬勃向上、清新、凈美的氣質,讓師學生在環境優美的校園中傳授知識、學習知識,以校園為榮。
參考文獻
[1] 陳有民.園林樹木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0:201-729.
[2] 北京林業大學園林系花卉教研室.花卉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0:185-603.
[3] 崔心紅.建設濕地園林,改善生態環境[J].中國園林,2002(6):60-63.endprint
2.4 黑松林改造原則
(1)保留現有長勢好的黑松,可作為常綠的背景;
(2)胸徑在10 cm以下進行疏理;
(3)對病、殘、弱勢樹種進行疏理。
3 植物配置優化方案
優化后景觀分為以下幾個區:主入口區、次入口區、復元大道區、大學生活動中心區以及人工湖景觀區。
優化總指導思想:為20周年校慶打好基礎,提升整體的學院氛圍;在現有框架基礎上優化,體現出學院自身辦學特點和文化內涵。崇尚自然、追求卓越;體現自然、原生態的本色。把人文設計與自然環境融入為一體,豐富環境的文化內涵,使綠色、自然、原生態成為造景主題;堅持簡約、淡雅、幽深的風格。結合建筑樓群的空間環境特征,采用順應、納入、融合的手法,講求建筑與整體設計布局的融合??傮w平面圖見圖1。
3.1 主入口區景觀
主要以展示南山學院20周年校慶為主題,用現代的手法,用簡潔的語言,使來參觀的人們感受校園的新氣象和喜慶的、積極向上的風貌。植物種植以規則式為主,以圖案式為主,體現學校與外界接軌的思想。
(1)位于中央花園桃李園、石榴園、櫻花園和紫薇園,下層灌木的生長良好,色彩也較豐富,現有龍爪槐姿態優美,建議保留,缺乏上層大喬木,顯得過于空曠。
解決:加強灌木的圖案感,增加草花植物種植,增加喜慶感,增加上層喬木和常綠植物種植。
(2)大門通向圖書館的道路。行道樹女貞太小,缺乏氣勢,建議更換大規格行道樹,如銀杏。
解決:種植大規格銀杏作為行道樹。
(3)位于大學主入口處,整個學校一進大門的第一印象,下層灌木足夠了,中層小喬木也有部分,缺乏上層大喬木與之搭配,缺乏植物天際線。
解決:更換大規格的行道樹,增加背景大喬木形成天際線。
3.2 次入口區景觀
以生活區為主,學生活動頻繁,植物種植以自然式和規則式相結合的手法,桃李園、校友園、感恩園和思源亭等為學生們提供了休息、娛樂和交流的場所。
(1)位于學校次路口,在校門出入口,車流量、人流量都比較大,建議增設人行道,進行人車分流,增加行道樹櫻花。
解決:種植櫻花為行道樹,增加校園美景,春季繽紛無限,秋季變色,也為次入口增加一抹黃色和紅色的色彩。
(2)位于次入口大道北側,背景為黑松林,黑松林下缺乏地被植物,建議增加地被和草花種植。
解決:根據設計,黑松林下增加地被植物白花三葉草、二月蘭等,在林緣處可增加石竹作為圍邊。
(3)位于次入口道路與六合大道相交處。這個位置是視線的聚集點,應該是重點的景觀區域,黑松前應還有主要景觀可賞。
解決:以黑松為背景,前面增加立體花壇,成為視覺焦點,并且加四季草花圍邊,增加喜慶感。
3.3 復元大道景觀
(1)位于圖書館北側機械工程訓練中心樓前,現狀行道樹為女貞,冬季景觀效果不好,現場有少量灌木、地被,景觀效果欠佳。建議進行整體設計改造。
解決:選取不同顏色、不同高度的灌木進行帶狀種植。種植銀杏為行道樹。
(2)富元大道中間隔離帶,下層灌木顏色搭配良好,生長良好,予以保留。建議適當增加草花,加強校慶的氛圍。
解決:增加立面上的四季草花景觀,可以掛在樹上,懸在燈柱上,也可直接增加花柱等。
(3)位于圖書館南側電子信息訓練中心樓前,現狀行道樹為女貞,冬季景觀效果不好,灌木、地被稀落,效果欠佳。
解決:行道樹改為銀杏樹,增加球形、柱形、尖塔形等修剪性植物。用現代的語言和元素來進行設計。
3.4 大學生活動中心景觀
(1)位于大學生活動中心樓前,缺乏中高層植物,植物顯的比較單調,無法讓人有過目不忘的感覺。
解決:增加大灌木、小喬木等種植,如紫荊、榆葉梅、西府海棠等,同時增加球類,形成組景,構成亮點。
(2)位于大學生活動中心樓前,現場有連翹生長好,建議保留。黑松作為常綠背景長勢還不錯,下層圖案感弱,缺少地被覆蓋。
解決:增加下層地被,注意林冠線的流暢性,灌木沿弧線種植,形成圖案感強的布置。
(3)位于大學生活動中心樓前的環島,現場為黑松林,品種較單一,景觀效果欠佳,建議進行重新設計。
解決:對長勢較差的黑松進行疏理,在黑松前以立體植物花壇作為點景,在前景處以四季草花圍邊點綴。
3.5 人工湖景觀
(1)位于校內湖的北湖岸,護坡景觀效果差,建議沿湖岸種植開花植物如連翹、迎春、珍珠梅等。上層配上垂柳,形成婀娜多姿的效果。
解決:沿湖岸種植垂柳、桃花,延伸南湖岸的景觀,形成對應。下木種植連翹、迎春等。
(2)湖邊的廣場大,單調,缺乏變化。缺少遮蔭效果,缺少讓人駐足停留的地方。沿河種植垂柳效果佳,建議保留。
解決:在廣場的局部增加樹陣,既增加了變化,又可以遮蔭,增加人的停留。沿河岸增加水生植物,如形成荷花池等,豐富水面空間。
(3)缺乏地被植物,缺乏園林小路,缺乏人與自然溝通的空間。樹太小,地上草坪的景觀效果差。
解決:可以適量增加一些園林小路,增加蘋果、梨、李、桃、柿樹等,形成“桃李滿天下”的百果園,當秋季來臨之際,樹枝掛滿果實。有些地方適當增加些地被,如白花三葉草、二月蘭、麥冬等。
4 結語
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校訓和特色,南山學院的校訓是:與時代同步,以真理為伍;校風:自主、自由、自律、自強;校慶主題:“感恩、責任、奉獻”。景觀提升優化的目標是:“建百年名校、樹綠色品牌”。不同功能區域的環境通過不同的設計手法來處理,詮釋對校園精神的理解,從而反映校園的多元性,自由性,兼容并蓄。通過景觀激勵學生、教職工的內在精神特質,潛移默化感染人的情緒,提高人的道德品質、藝術修養,完善人格。保持學校蓬勃向上、清新、凈美的氣質,讓師學生在環境優美的校園中傳授知識、學習知識,以校園為榮。
參考文獻
[1] 陳有民.園林樹木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0:201-729.
[2] 北京林業大學園林系花卉教研室.花卉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0:185-603.
[3] 崔心紅.建設濕地園林,改善生態環境[J].中國園林,2002(6):60-63.endprint
2.4 黑松林改造原則
(1)保留現有長勢好的黑松,可作為常綠的背景;
(2)胸徑在10 cm以下進行疏理;
(3)對病、殘、弱勢樹種進行疏理。
3 植物配置優化方案
優化后景觀分為以下幾個區:主入口區、次入口區、復元大道區、大學生活動中心區以及人工湖景觀區。
優化總指導思想:為20周年校慶打好基礎,提升整體的學院氛圍;在現有框架基礎上優化,體現出學院自身辦學特點和文化內涵。崇尚自然、追求卓越;體現自然、原生態的本色。把人文設計與自然環境融入為一體,豐富環境的文化內涵,使綠色、自然、原生態成為造景主題;堅持簡約、淡雅、幽深的風格。結合建筑樓群的空間環境特征,采用順應、納入、融合的手法,講求建筑與整體設計布局的融合??傮w平面圖見圖1。
3.1 主入口區景觀
主要以展示南山學院20周年校慶為主題,用現代的手法,用簡潔的語言,使來參觀的人們感受校園的新氣象和喜慶的、積極向上的風貌。植物種植以規則式為主,以圖案式為主,體現學校與外界接軌的思想。
(1)位于中央花園桃李園、石榴園、櫻花園和紫薇園,下層灌木的生長良好,色彩也較豐富,現有龍爪槐姿態優美,建議保留,缺乏上層大喬木,顯得過于空曠。
解決:加強灌木的圖案感,增加草花植物種植,增加喜慶感,增加上層喬木和常綠植物種植。
(2)大門通向圖書館的道路。行道樹女貞太小,缺乏氣勢,建議更換大規格行道樹,如銀杏。
解決:種植大規格銀杏作為行道樹。
(3)位于大學主入口處,整個學校一進大門的第一印象,下層灌木足夠了,中層小喬木也有部分,缺乏上層大喬木與之搭配,缺乏植物天際線。
解決:更換大規格的行道樹,增加背景大喬木形成天際線。
3.2 次入口區景觀
以生活區為主,學生活動頻繁,植物種植以自然式和規則式相結合的手法,桃李園、校友園、感恩園和思源亭等為學生們提供了休息、娛樂和交流的場所。
(1)位于學校次路口,在校門出入口,車流量、人流量都比較大,建議增設人行道,進行人車分流,增加行道樹櫻花。
解決:種植櫻花為行道樹,增加校園美景,春季繽紛無限,秋季變色,也為次入口增加一抹黃色和紅色的色彩。
(2)位于次入口大道北側,背景為黑松林,黑松林下缺乏地被植物,建議增加地被和草花種植。
解決:根據設計,黑松林下增加地被植物白花三葉草、二月蘭等,在林緣處可增加石竹作為圍邊。
(3)位于次入口道路與六合大道相交處。這個位置是視線的聚集點,應該是重點的景觀區域,黑松前應還有主要景觀可賞。
解決:以黑松為背景,前面增加立體花壇,成為視覺焦點,并且加四季草花圍邊,增加喜慶感。
3.3 復元大道景觀
(1)位于圖書館北側機械工程訓練中心樓前,現狀行道樹為女貞,冬季景觀效果不好,現場有少量灌木、地被,景觀效果欠佳。建議進行整體設計改造。
解決:選取不同顏色、不同高度的灌木進行帶狀種植。種植銀杏為行道樹。
(2)富元大道中間隔離帶,下層灌木顏色搭配良好,生長良好,予以保留。建議適當增加草花,加強校慶的氛圍。
解決:增加立面上的四季草花景觀,可以掛在樹上,懸在燈柱上,也可直接增加花柱等。
(3)位于圖書館南側電子信息訓練中心樓前,現狀行道樹為女貞,冬季景觀效果不好,灌木、地被稀落,效果欠佳。
解決:行道樹改為銀杏樹,增加球形、柱形、尖塔形等修剪性植物。用現代的語言和元素來進行設計。
3.4 大學生活動中心景觀
(1)位于大學生活動中心樓前,缺乏中高層植物,植物顯的比較單調,無法讓人有過目不忘的感覺。
解決:增加大灌木、小喬木等種植,如紫荊、榆葉梅、西府海棠等,同時增加球類,形成組景,構成亮點。
(2)位于大學生活動中心樓前,現場有連翹生長好,建議保留。黑松作為常綠背景長勢還不錯,下層圖案感弱,缺少地被覆蓋。
解決:增加下層地被,注意林冠線的流暢性,灌木沿弧線種植,形成圖案感強的布置。
(3)位于大學生活動中心樓前的環島,現場為黑松林,品種較單一,景觀效果欠佳,建議進行重新設計。
解決:對長勢較差的黑松進行疏理,在黑松前以立體植物花壇作為點景,在前景處以四季草花圍邊點綴。
3.5 人工湖景觀
(1)位于校內湖的北湖岸,護坡景觀效果差,建議沿湖岸種植開花植物如連翹、迎春、珍珠梅等。上層配上垂柳,形成婀娜多姿的效果。
解決:沿湖岸種植垂柳、桃花,延伸南湖岸的景觀,形成對應。下木種植連翹、迎春等。
(2)湖邊的廣場大,單調,缺乏變化。缺少遮蔭效果,缺少讓人駐足停留的地方。沿河種植垂柳效果佳,建議保留。
解決:在廣場的局部增加樹陣,既增加了變化,又可以遮蔭,增加人的停留。沿河岸增加水生植物,如形成荷花池等,豐富水面空間。
(3)缺乏地被植物,缺乏園林小路,缺乏人與自然溝通的空間。樹太小,地上草坪的景觀效果差。
解決:可以適量增加一些園林小路,增加蘋果、梨、李、桃、柿樹等,形成“桃李滿天下”的百果園,當秋季來臨之際,樹枝掛滿果實。有些地方適當增加些地被,如白花三葉草、二月蘭、麥冬等。
4 結語
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校訓和特色,南山學院的校訓是:與時代同步,以真理為伍;校風:自主、自由、自律、自強;校慶主題:“感恩、責任、奉獻”。景觀提升優化的目標是:“建百年名校、樹綠色品牌”。不同功能區域的環境通過不同的設計手法來處理,詮釋對校園精神的理解,從而反映校園的多元性,自由性,兼容并蓄。通過景觀激勵學生、教職工的內在精神特質,潛移默化感染人的情緒,提高人的道德品質、藝術修養,完善人格。保持學校蓬勃向上、清新、凈美的氣質,讓師學生在環境優美的校園中傳授知識、學習知識,以校園為榮。
參考文獻
[1] 陳有民.園林樹木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0:201-729.
[2] 北京林業大學園林系花卉教研室.花卉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0:185-603.
[3] 崔心紅.建設濕地園林,改善生態環境[J].中國園林,2002(6):60-6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