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娟 趙艷紅
摘 要:該文首先提出了技工院校教師職業認同的結構,調查分析了江蘇省技工院校教師職業認同的總體狀況、教師個體差異及院校差異下的職業認同變化趨勢,從社會因素、學校因素、個體因素三方面提出了增強技工院校教師職業認同的建議。
關鍵詞:技工院校教師 職業認同 調查問卷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4(c)-0119-02
教師職業認同是指教師敬業盡責創造性做好教書育人工作的基礎,它關系到教師自身的職業發展,關系到學生的健康成長與成才,關系到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戰略的實施,影響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所以,必須構建良好的教師職業認同,提高教師職業認同程度[1]。
1 技工院校教師職業認同的結構
對教師職業認同結構的研究目前仍沒有統一公認的結論,不同的研究人員對于此問題有不同見解。魏淑華在對教師職業認同的研究中,運用理論分析的方法,認為教師職業認同包括六個因素[2]: 職業認識、職業情感、職業意志、職業技能、職業期望、職業價值觀。于慧慧在對湖南省小城市中學青年教師的職業認同的研究中,根據文獻綜述和訪談結果,定出職業認同的9個維度[3]:(1)職業能力:對于自己從事這個職業所具備的知識、技能的認同情況,即對目前以自我的能力是否勝任這個職業的判斷;(2)職業意義:教師職業給個人帶來的意義、價值的感知;(3)職業特征的認識:包括教師個體對教師職業特征的認識;(4)對領導的認同;(5)對同事的認同;(6)對學生的認同;(7)對工作回報的認同;(8)對工作背景的認同;(9)對所在學校有歸屬感或集體感的判斷。
總結已有對教師職業認同結構的研究,結合技工院校職業教育的特點,在課題前期研究的基礎上我們認為技工院校教師職業認同主要由4個一級因素及12個二級因素構成,4個一級因素分別為社會因素、學校因素、家庭因素和個體因素。社會因素包括技工教育的社會地位、經濟地位、社會聲望和技工教育相關的政策法規等四個二級因素,學校因素包括學校綜合實力及發展前景、學校管理水平及激勵機制、學校為教師提供的平臺及機會等3個二級因素,家庭因素包括家人對技工教育的理解、家人對教師本人的期望等2個二級因素,個人因素包括教師基本情況、教師能力與職業理想、教師價值觀等3個二級因素。
2 調查問卷的設計、發放與回收
調查問卷是進行課題研究最常用也最基本的測量工具,為此我們設計了《技工院校教師職業認同調查問卷》。對照技工院校教師職業認同結構,從影響技工院校教師職業認同感的4個一級因素和13個二級因素出發,調查問卷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個人相關基本資料的調查,另一部分是針對不同影響因素設計的問題。
本課題主要針對江蘇省技工院校教師的職業認同進行研究,因此本次調查問卷的發放對象均是省內的技工院校教師。采用抽樣調查的方法,在全省13個地級市中各抽取1~2所學校,每校抽樣15~20位左右教師參與問卷調查。發放調查問卷共計280份,收回275份,其中有效答卷270份。
3 數據統計與分析
在對回收的有效答卷進行分析過程中,為便于進行數據統計分析,采用分值計算法,對于問卷中備選答案從A到D分別對應1、2、3、4分,計算出每位參與調查的教師關于職業認同的平均值和標準差進行分析研究。
3.1 技工院校教師職業認同的總體狀況分析
根據數據統計可以看出,技工院校教師職業認同總體量表平均分M=2.49,稍低于臨界值2.5,說明技工院校教師的職業認同水平比較偏低。在職業認同的不同因素方面,除社會因素外,其平均值均大于2.5,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各因素平均值大小依次是:家庭因素>個體因素>學校因素>社會因素,即社會因素對職業認同的影響最大,其次影響從大到小分別是學校因素、個體因素和家庭因素。從標準差來看,由于標準差越小大部分數據越接近平均值,因此在各因素中不同教師的職業認同數值變化幅度大小依次是:家庭因素>社會因素>學校因素>個體因素,即個體因素方面教師的職業認同比較接近平均值,起伏最小。具體統計數據見表1。
3.2 個體差異下的職業認同
通過對個體差異下的技工院校教師職業認同的分析表明:不同性別、不同崗位的技工院校教師的職業認同不存在顯著差異;不同教齡、不同職稱的技工院校教師的職業認同存在一定差異,且兩者變化趨勢相同,低教齡、低職稱和高教齡、高職稱的職業認同高于中等教齡和中等職稱;不同學歷的技工院校教師的職業認同隨著學歷的升高而降低;不同月收入的技工院校教師的職業認同隨著月收入的提高而稍有提高。
3.3 院校層次差異下的職業認同
院校層次差異下的職業認同變化趨勢表現為技師學院教師的職業認同稍高于技工學校。
3.4 院校位置差異下的職業認同
院校位置差異下的職業認同變化趨勢表現為位于蘇中地區的技工院校教師的職業認同高于蘇南和蘇北地區。
4 增強技工院校教師職業認同的方法與建議
分析結果表明社會因素是造成技工院校教師職業認同總體偏低的主要原因,學校因素和個體因素對職業認同也有較重要的影響,家庭因素對職業認同的影響較小。因此,本文主要從社會因素、學校因素和個體因素這三個方面提出增強技工院校教師職業認同的建議。
社會因素方面。一是要大力宣傳技能型人才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樹立更多個許振超式的現代產業工人的杰出典型,樹立社會對技能型人才的正確定位,提高學生到技工院校的求學意愿,進而提高技工院校的社會地位。二是要加強正面宣傳引導,打造技工教育品牌,提高技工院校的社會聲望。技工院校的主管部門要加強與社會媒體的溝通,引導社會媒體對技工院校的正面客觀報道。三是進一步加大技工教育投入,重點要解決好怎么投、投到哪些方面、投入多少、投入資金的監管、投入效果的評估等問題。四是要切實貫徹落實職業教育相關政策法規,技工院校不缺乏政策法規的支持,關鍵在于政策法規的宣傳與落實不到位,只有落實到位才能切實改變社會對技工院校的固有觀念。endprint
學校因素方面。一是要構建美好的發展愿景。良好的愿景有助于為教師描繪美好的發展藍圖,使教師對學校和自身的發展充滿信心。二是要不斷完善管理機制。學校管理應以成就教師為核心。Hughes研究發現具有高自尊水平的教師能夠積極有效的應對應激事件,能夠獲得較高的工作成就感,獲得較高的職業認同感,較少的感到職業倦怠的情緒體驗[4]。三是要建立健全教師激勵制度。激勵是調動教師積極性的有效手段與途徑,建立健全教師的激勵制度,對于提高職業認同感有著重要的現實作用。四是要為教師發展搭建良好的平臺。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最高等級的需要。滿足這種需要就要求完成與自己能力相稱的工作,最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潛在能力,這就要求學校要為教師提供良好的平臺使教師在感受到自我實現需求得到滿足的同時感受到尊重需求的滿足。
個體因素方面。一是要加強教師情感及價值觀培訓?,F有的教師培訓注重學科知識和教學技能的培訓,缺乏情感、價值觀的培訓,而這些正是教師職業認同的主要組成部分[5]。二是教師個體要注重加強自身能力,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和實踐技能,修正對職業價值的認知、把握職業角色,豐富教師的職業情感、增強職業責任,進而不斷增強職業認同。三是教師個體要進行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首先要進行自我分析和教師職業分析,確立合理的職業奮斗目標,在實現自我目標的過程中教師會充滿斗志與信心,對自己的職業產生較高的認同。
參考文獻
[1] 蔣曉虹.教師職業認同程度與教師職業發展[J].東北師范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
[2] 魏淑華.教師職業認同與教師專業發展[D].曲阜師范大學,2005.
[3] 于慧慧.中學青年教師職業認同現狀研究—來自湖南省小城市中學的調查[D].湖南師范大學,2006.
[4] Hughes.T M.The prediction of teacher bum out through personality type critical thinking and self-concept 1987.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Mid-South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mobile,AL.
[5] 崔新玲,梁進龍.我國教師職業認同研究綜述[J].晉城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4(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