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春會
摘 要:以新課程標準為指導思想的現行教材,力圖通過教材的編排形式的變革來帶動教師教學方式的改變,從而促進學生學習方式轉變。新教材是實施新課程的重要載體,它的使用問題成為能否實現教與學轉變的一個關鍵。在課改中對于創造性的使用教材進行了大膽的嘗試與實踐,并體悟出了六個字:“挖掘、活化、充實”,以此六字真言理解教材、把握教材,使教材在教師手里得到了創造性的使用,他很好的改變了教師的教,更重要的是使學生的學回歸了主體和本位。
關鍵詞:挖掘 活化 充實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3(b)-0124-01
課改以來,實驗教師有了明顯的創造性使用教材的意識,同時也有一種畏懼心里,教材是專家們智慧的結晶,我們作為一個普通教師是否有這種能力去創造;還有的教師認為創造性使用教材,就是更換教學內容,調整教學順序。但經過一段的學習、實踐和領導們的指導之后,教師認識到創造性使用教材的重點不再于創造教材,而在于創造性的使用。如何創造性使用教材呢?該文將對此問題進行分析。
1 挖掘—— 就是挖掘教材中隱含的東西,這樣才能為教與學方式的轉變搭建起平臺
(1)要挖掘文本中教材的編寫意圖或隱性目標。在教學“測量”這一課時,教材中提示的第一項活動是“桌子有多長”,叫學生利用手掌或其他方法測量課桌、講臺的長度,顯然這樣安排的目的是讓學生從身邊的事物人手,在實際操作中使其體會到統一尺度的必要性。可在實際教學時,有的老師卻把這一活動改放在練習中,上來就講尺子刻度的認讀,尺子的使用方法、作用等等。像這樣的創造性使用教材,說明教師在對內容進行調整的時候,并未對課程標準、教材進行充分地研究,沒有完全領會教材編排的意圖,對教學目的、目標的把握不明確。
(2)挖掘文本背后動態的東西或過程性東西。教材當中呈現的內容都是靜態的或結果性的內容,那么由表及里、由靜到動、由結果到過程要進行細致的分析。比如:一年級數學下冊“找規”第二課時,冀教版教材選取的交通信號燈為素材,讓學生了解有關紅綠燈知識以及紅綠燈的變化規律,雖然信號燈是我們上街經常看到的東西,有的學生在生活中了解了一些這方面的知識,但日常生活中學生很少看留意交通信號燈變化的整個過程,于是我們在處理教材時就突出了兩點,一是安排了讓學生課前向家長了解有關紅綠燈的一些知識,并且有條件的同學,可由家長帶領親自到十字路口看一看紅綠燈這樣的活動,來豐富學生有關信號燈的知識。二是用錄像給學生提供了交通信號燈真實的變化過程,將教材提供的靜態的素材變成動態的場景,讓學生觀察。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拉近了教材與生活之間的距離,豐富了學生的認識,為學生主動參與提供了良好的鋪墊。
(3)挖掘文本中所蘊含的理念或思想。比如在教學《分類》這一課時,兔博士有一句提示語:“按自己確定的標準分一分”這句話就滲透著一種辯證思想,學生既可以按大小分,還可以按顏色分,還可以按形狀分,只要學生按自己確定的標準,分的有道理就行,其目的在于讓學生體驗一下不同標準的多樣性,和同一標準下的一致性。如果我們在挖掘教材的時候忽視了這種思想,只要求學生按統一的標準去分,那么就桎梏了學生的思維,限制了學生學習方式的多樣性。
2 活化—— 就是活化教材。這是使教與學方式得以轉變的有效途徑
(1)勇于實踐,敢于質疑—— 體現“科學性”
《標準》的總體目標在情感與態度第四點中提到“要培養學生形成實事求是的態度以及進行質疑和獨立思考的習慣”,要培養學生這樣的情感與態度,教師首先應該轉變觀念,由教材的“執行者”變成教材的“決策者和創造者”。不迷信教材,細心揣摩,勇于否定教材、重組教材,還教材內容于科學性。如:一年級下冊100以內數的認識,出現了這樣一個例題,數一數杯中的花生米有多少粒(滿滿一杯),先估計一下再數。像這樣的一杯花生米足有2、3百粒,就是用一次性的紙杯還要一百七八十粒,那么我們在教學100以內的認識的時候也像書中那樣呈現學習材料是否合適。
(2)精心設計,貼近學生實際—— 體現“生活性”
A:注重從生活背景中引入新知。小學階段的絕大多數教學內容都可以聯系學生的生活背景。找到了每節課與生活實際的“聯系點”,也就找到了課堂教學的“切入點”。
B:注重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去,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應用意識和數學素養,并使其體驗到數學的價值。比如:在教學《時、分、秒》時,教師創設了龜兔賽跑的情景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教學《認識人民幣》一課時,教師設計了到超市購物的活動情景,讓學生進一步認識人民幣,學會使用換算人民幣。講《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教師將干巴巴的教學內容寓于教師帶學生去旅游讓學生選擇旅游路線計算所用時間的活動情景中。這一切教學方式的轉變都會帶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3)知識展開,經歷過程—— 體現“探索性”
《標準》要求“教材要為學生留有足夠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間”,以有利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要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在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中,探索和理解有關的內容。比如數學:讓學生經歷由具體的生活情景中抽象出數學信息的過程。讓學生經歷利用數學信息提出問題的過程。讓學生經歷利用數學信息及問題建立起數學模型的過程。讓學生經歷把數學知識拓展應用到生活中去的過程。
(4)呈現方式,力求豐富多彩—— 體現“開放性”
《標準》指出:“內容的呈現應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形象思維逐漸向抽象思維發展,其認識事物往往需借助直觀、生動的媒體。因此,在教學中要盡可能將實物、文字、圖形、表格、對話錄像、課件等多種多樣的形式結合起來,呈現直觀形象、圖文并茂、生動有趣的開放性素材,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學生對所學內容多樣化的需求。
3 充實—— 就是充實教材,豐富教學內容,實現教與學方式轉變的重要保證
在我們日常教學中我們會有體會,有些知識的學習和學生的生活實際以及已由的生活經驗建立不起聯系,在這時候怎么辦?我們認為聯系學生生活實際不等于對教材中學生生疏的內容的放棄,那樣的化就忽略學生對未知世界的探究。那么應該怎樣辦?我們大都采用課前積累、查閱資料,學前了解,社會實踐等方式進行鋪墊從而充實教材,使我們的教學更加豐富,如,在講《比例的意義》時,可以首先讓學生通過各種渠道調查天安門國旗的長和寬,國家公開場合簽字國旗的長和寬,學校國旗的長和寬以及教室國旗的長和寬等,結果,孩子們搜集的資料真是太豐富了!在課上交流的時候,課堂氣氛活躍,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學習本身就是一個不斷促使學生變未知為已知的過程,創造性使用教材中更需要教師善于引導學生利用已知,認識未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