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濤
摘 要:中小型企業服務體系(SEMs)是中小型企業健康快速發展的支柱。針對榆林市中小企業特點以及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基于SWOT方法和榆林市中小企業的特點,對榆林市中小型企業服務體系(SEMs)的構建進行分析,并對其結果進行驗證。結果表明,榆林市中小型企業面臨著眾多機遇,并且處于發展上升期,中小型企業是實現區域經濟可持續增長、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的重要力量,論證了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應總覽全局、把握機會,堅持走積極開拓的戰略路線。
關鍵詞:中小企業 服務體系 SWOT分析方法 區域經濟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3(b)-0181-02
榆林市要想實現經濟可持續增長、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就不能忽視中小企業的力量。2009年末,榆林市中小型企業數目為5570個,就業職位20.26萬個,實現國民生產總值增加值38.35億元,這些企業上繳利稅8.26億元,支付職工工資達到4.5億元。中小企業作為財政收入和社會就業的重要來源,已經成為榆林市繁榮經濟、擴大就業和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力量[1]。對榆林市中小型企業服務體系戰略地位的研究也就顯得尤為重要。SWOT分析方法是基于內外部競爭環境和競爭條件下的態勢分析,就是將與研究對象密切相關的各種主要內部優勢、劣勢和外部的機會和威脅等,通過調查列舉出來,并依照矩陣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統分析的思想,把各種因素相互匹配起來加以分析,從中得出一系列相應的結論,而結論通常帶有一定的決策性[2]。SWOT分析方法是戰略計劃分析與戰略方向定位等研究中常用的一種分析方法。盡管傳統的SWOT分析方法被廣泛應用,但是其仍然存在很多局限性,首先SWOT分析方法的定量分析雖然表明了優勢、劣勢和外部的機會和威脅等相關因素,但是并未考慮他們的權重,其次,在缺乏定量基礎的情況下,采用SWOT的戰略決策進行最終決策。該研究通過引入定量表征量為榆林市的中小型企業服務體系提供全局定位,這些表征量有優勢、元素的相關權重以及戰略優勢系數等。
1 SWOT分析方法的基本元素
1.1 優勢
區域經濟優勢:2009年榆林市的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302.3億元,達到陜西省國內生產總值的15.91%,平均每年增長速度為13.3%,財政總收入位于全省第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8950元,是陜西省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1.79倍[1]。
管理系統優勢:市委、市政府不斷深化行政體制改革與創新,已經通過多種形式的措施,創新政府工作方式,深化機構和職能部門工作人員改革,促進部門間協調合作,使政府由行政向服務轉變。政府職能的改革為各類社會性服務機構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鼓勵他們加入到中小型企業的服務事業中來。
產業集中優勢:市委、市政府立足于本地的優勢資源,結合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致力于建設能源化工業、農業和現代服務業相結合的產業群,這為中小型企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會,同時也為中小型企業建設服務體系的建立提供了指導。
工業位置優勢:快速發展的工業園區已經成為榆林地區經濟發展的亮點,全市各縣區都分布有工業園區。園區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管理水平不斷提高,極大地促進了中小企業向工業園區靠攏,為中小型企業服務體系的低成本、高效率的建設和運營提供了基礎。
中小型企業優勢:近年來,中小企業的發展速度逐漸加快,規模、數量和質量都得到顯著提高,其基礎地位也日益凸顯,已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的重要力量。這種優勢催生出大量的服務需求,是中小型企業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推動力量[3]。
1.2 劣勢
不健全的服務機構:整個榆林市對中小企業服務沒有統一的管理,使得中小企業服務工作比較零散,缺乏系統性。同時,中小企業公益和商業服務機構的組建方式、人員編制、經營范圍、盈利模式等許多因素尚未確定,社會各界對經營服務機構積極性不高,許多服務機構形同虛設。
不全面的服務功能:盡管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在融資擔保、信息查詢、市場開拓、技術創新、教育培訓等方面起步較早,但是其他服務功能如管理咨詢、信用評估等方面仍然欠缺很多基礎工作,使得不能有效發揮服務功能。
不完善的配套政策:榆林市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的配套政策還不健全,由于缺乏必要的機構基礎,服務工作不理想,同時由于性質、職能和運作方式等眾多因素的不清晰,導致無法有效的指導和規范服務體系的建立。
缺乏協調整合:除了中小企業促進局外,經貿局、農業局、科技局等許多其他政府部門都應當承擔部分中小企業服務職能,但是由于這些部門服務工作的協調性、統一性差,導致企業綜合性的服務需求無法滿足,也就很少合作。
服務質量不高:由于資金、人才、機制等多方面原因,處于初創階段的服務體系質量和能力還有欠缺,不能全面滿足中小企業對服務水平的需求。
1.3 機遇
國家重視: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推進公平準入,改善融資條件,破除體制障礙,促進個體、私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3]。2010年,溫家寶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加快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信息服務網絡和小企業創業基地建設[4]。
地方支持: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榆林市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為中小型企業的發展和其服務體系的建立提供了政策保障。
1.4 挑戰
資源稟賦差異:榆林地區南北發展失衡,北部地區依托豐富的能源資源和特色農業優勢,中小企業發展態勢較好,而南部受地形地貌、資源、交通等諸多因素制約,中小企業多從事農副產品加工,投資小,利潤低且發展緩慢。
人力資源缺乏:高素質的服務人員是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與運營不可或缺的資源,高層次、高水平的中小企業服務需要以專業知識和智力資源為依托,但當前榆林市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人才及其缺乏,并且分配不合理。endprint
中小企業發展層次不均:榆林地區中小型企業真正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的中小企業不多,多以家族式經營為主,企業管理粗放,并且中小企業科技含量差異較大,少數科技含量高的中小企業主要分布于能化行業和特色農業,絕大多數中小企業工藝落后、產品附加值低。
能化行業的擠出效應顯著:由于北部地區及西部靖地區能源、化工行業迅速發展,使得整個地區原材料用工成本的攀升,使中小企業發展困難。
2 中小型企業服務體系戰略因素集
基于上述SWOT分析方法對榆林市中小型企業服務體系建設環境的分析,可以得出影響榆林市中小型企業服務體系建設的因素集,如表1所示。
2.1 戰略因素強度評分
榆林市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因素的戰略強度采用采用德爾菲法的五級評分(0,1,2,3,4)進行確定。將有利于服務體系建設的作用(優勢、機會因素)定義為戰略正強度,用正值表示;將不利于服務體系建設的作用(劣勢、挑戰因素)定義為戰略負強度,用負值表示。絕對值越大表示對服務體系建設產生的作用強度越大。通過德爾菲法的計算,正強度因素SCi={SC1,SC2,SC3,SC4,SC5}={1,2,3,3,4};負強度因素WCi={WC6,WC7,WC8,WC9,WC10}={-1,-2,-2,-3,-4};正強度因素OCi={OC11,OC12 }={4,4};負強度因素TCi={TC13,TC14,TC15,TC16}={-1,-2,-4,-4}。
2.2 權重分析
德爾菲法確定各戰略因素的相對重要程度,根據判斷矩陣標度1-9的定義進行專家打分,得出判斷矩陣[5]。二級指標相對于整體目標即服務體系的戰略定位是相等的,所以S,W,O,T的權重為W0Bi=0.25(i=S,W,O,T)。權重值結果如表2所示。
3 戰略定位
3.1 戰略類型的確定
影響榆林市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戰略地位的總優勢、總劣勢、總機會、總挑戰是由一級指標S,W,O,T和二級指標C1-C16綜合決定的。因此,S、W、O、T 各自的總力度分別由以下公式計算。
SWOT的總力度為因素對應的強度評分乘以各因素權重后的加和[6]。
總優勢力度
總劣勢力度
總機會力度
總挑戰力度
在以優勢力度S、劣勢力度W、機會力度O、挑戰力度T四個變量為半軸的四半維坐標系中,將影響榆林市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戰略地位的總優勢、總劣勢、總機會、總挑戰依次連成四點,即得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的戰略四邊形,通過戰略四邊形的重心所在象限就能確定出服務體系建設當前所處的戰略區[7]。
設上述戰略四邊形的重心坐標為G,則將計算出的各總力度代入可得重心坐標和戰略類型方位角θ,如圖1所示。
3.2 戰略強度計算
對于同一種戰略類型,實際服務體系建設工作既可采取積極開拓,又可采取求穩保守的策略。在此引入戰略正(負)強度。榆林市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的戰略正強度是優勢、機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定義服務體系建設的戰略正強度為
定義戰略負強度為
按照上述戰略正(負)強度的含義,在 SWOT坐標中如圖2所示。
如圖2所示,確定的服務體系建設戰略正負強度U和V,其數值分別等于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的四邊形面積,在U、V曲線上的所有優勢與機會組合、劣勢和挑戰組合所構成的戰略強度值均相等。定義戰略強度系數當U=V時,?=0.5為臨界點;當U>V時,即?>0.5,說明服務體系建設應選擇積極開拓的策略;當U 4 結語 榆林市戰略四邊形重心坐標G(X,Y) =(0.0159,0.0447),戰略類型方位角θ =70.4°位于第一象限。根據重心坐標值可知,雖然存在劣勢與挑戰的影響因素,榆林市中小企業服務體系的建設機會還是相當可觀的,由計算出的戰略類型方位角θ可得,服務體系建設目前處于開拓機會型戰略區域中,戰略強度系數?=0.5691大于 0.5,表明榆林市中小企業服務體系的建設應總攬全局、把握機會、大力發展,堅持走積極開拓的戰略路線。 參考文獻 [1] 榆林市統計局.榆林市統計年鑒(2009)[M].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 [2]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政策與實務[M].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02. [3] 十七大報告(全文)[EB/OL].www.ccsip.net/upload/090331/chinavvv_0903311728313150.doc. [4] 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EB/OL].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3/05/content_13103677.htm. [5]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and Economic Analysi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82. [6] 趙國忻.國外中小企業政策支持效果研究評述[J].經濟學家,2007(2):116-122. [7] 李榮融.明確方向,扎實工作,努力開創中小企業改革與發展工作新局面[J].中國經貿導刊,2000(24):4-8.
中小企業發展層次不均:榆林地區中小型企業真正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的中小企業不多,多以家族式經營為主,企業管理粗放,并且中小企業科技含量差異較大,少數科技含量高的中小企業主要分布于能化行業和特色農業,絕大多數中小企業工藝落后、產品附加值低。
能化行業的擠出效應顯著:由于北部地區及西部靖地區能源、化工行業迅速發展,使得整個地區原材料用工成本的攀升,使中小企業發展困難。
2 中小型企業服務體系戰略因素集
基于上述SWOT分析方法對榆林市中小型企業服務體系建設環境的分析,可以得出影響榆林市中小型企業服務體系建設的因素集,如表1所示。
2.1 戰略因素強度評分
榆林市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因素的戰略強度采用采用德爾菲法的五級評分(0,1,2,3,4)進行確定。將有利于服務體系建設的作用(優勢、機會因素)定義為戰略正強度,用正值表示;將不利于服務體系建設的作用(劣勢、挑戰因素)定義為戰略負強度,用負值表示。絕對值越大表示對服務體系建設產生的作用強度越大。通過德爾菲法的計算,正強度因素SCi={SC1,SC2,SC3,SC4,SC5}={1,2,3,3,4};負強度因素WCi={WC6,WC7,WC8,WC9,WC10}={-1,-2,-2,-3,-4};正強度因素OCi={OC11,OC12 }={4,4};負強度因素TCi={TC13,TC14,TC15,TC16}={-1,-2,-4,-4}。
2.2 權重分析
德爾菲法確定各戰略因素的相對重要程度,根據判斷矩陣標度1-9的定義進行專家打分,得出判斷矩陣[5]。二級指標相對于整體目標即服務體系的戰略定位是相等的,所以S,W,O,T的權重為W0Bi=0.25(i=S,W,O,T)。權重值結果如表2所示。
3 戰略定位
3.1 戰略類型的確定
影響榆林市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戰略地位的總優勢、總劣勢、總機會、總挑戰是由一級指標S,W,O,T和二級指標C1-C16綜合決定的。因此,S、W、O、T 各自的總力度分別由以下公式計算。
SWOT的總力度為因素對應的強度評分乘以各因素權重后的加和[6]。
總優勢力度
總劣勢力度
總機會力度
總挑戰力度
在以優勢力度S、劣勢力度W、機會力度O、挑戰力度T四個變量為半軸的四半維坐標系中,將影響榆林市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戰略地位的總優勢、總劣勢、總機會、總挑戰依次連成四點,即得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的戰略四邊形,通過戰略四邊形的重心所在象限就能確定出服務體系建設當前所處的戰略區[7]。
設上述戰略四邊形的重心坐標為G,則將計算出的各總力度代入可得重心坐標和戰略類型方位角θ,如圖1所示。
3.2 戰略強度計算
對于同一種戰略類型,實際服務體系建設工作既可采取積極開拓,又可采取求穩保守的策略。在此引入戰略正(負)強度。榆林市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的戰略正強度是優勢、機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定義服務體系建設的戰略正強度為
定義戰略負強度為
按照上述戰略正(負)強度的含義,在 SWOT坐標中如圖2所示。
如圖2所示,確定的服務體系建設戰略正負強度U和V,其數值分別等于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的四邊形面積,在U、V曲線上的所有優勢與機會組合、劣勢和挑戰組合所構成的戰略強度值均相等。定義戰略強度系數當U=V時,?=0.5為臨界點;當U>V時,即?>0.5,說明服務體系建設應選擇積極開拓的策略;當U 4 結語 榆林市戰略四邊形重心坐標G(X,Y) =(0.0159,0.0447),戰略類型方位角θ =70.4°位于第一象限。根據重心坐標值可知,雖然存在劣勢與挑戰的影響因素,榆林市中小企業服務體系的建設機會還是相當可觀的,由計算出的戰略類型方位角θ可得,服務體系建設目前處于開拓機會型戰略區域中,戰略強度系數?=0.5691大于 0.5,表明榆林市中小企業服務體系的建設應總攬全局、把握機會、大力發展,堅持走積極開拓的戰略路線。 參考文獻 [1] 榆林市統計局.榆林市統計年鑒(2009)[M].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 [2]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政策與實務[M].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02. [3] 十七大報告(全文)[EB/OL].www.ccsip.net/upload/090331/chinavvv_0903311728313150.doc. [4] 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EB/OL].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3/05/content_13103677.htm. [5]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and Economic Analysi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82. [6] 趙國忻.國外中小企業政策支持效果研究評述[J].經濟學家,2007(2):116-122. [7] 李榮融.明確方向,扎實工作,努力開創中小企業改革與發展工作新局面[J].中國經貿導刊,2000(24):4-8.
中小企業發展層次不均:榆林地區中小型企業真正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的中小企業不多,多以家族式經營為主,企業管理粗放,并且中小企業科技含量差異較大,少數科技含量高的中小企業主要分布于能化行業和特色農業,絕大多數中小企業工藝落后、產品附加值低。
能化行業的擠出效應顯著:由于北部地區及西部靖地區能源、化工行業迅速發展,使得整個地區原材料用工成本的攀升,使中小企業發展困難。
2 中小型企業服務體系戰略因素集
基于上述SWOT分析方法對榆林市中小型企業服務體系建設環境的分析,可以得出影響榆林市中小型企業服務體系建設的因素集,如表1所示。
2.1 戰略因素強度評分
榆林市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因素的戰略強度采用采用德爾菲法的五級評分(0,1,2,3,4)進行確定。將有利于服務體系建設的作用(優勢、機會因素)定義為戰略正強度,用正值表示;將不利于服務體系建設的作用(劣勢、挑戰因素)定義為戰略負強度,用負值表示。絕對值越大表示對服務體系建設產生的作用強度越大。通過德爾菲法的計算,正強度因素SCi={SC1,SC2,SC3,SC4,SC5}={1,2,3,3,4};負強度因素WCi={WC6,WC7,WC8,WC9,WC10}={-1,-2,-2,-3,-4};正強度因素OCi={OC11,OC12 }={4,4};負強度因素TCi={TC13,TC14,TC15,TC16}={-1,-2,-4,-4}。
2.2 權重分析
德爾菲法確定各戰略因素的相對重要程度,根據判斷矩陣標度1-9的定義進行專家打分,得出判斷矩陣[5]。二級指標相對于整體目標即服務體系的戰略定位是相等的,所以S,W,O,T的權重為W0Bi=0.25(i=S,W,O,T)。權重值結果如表2所示。
3 戰略定位
3.1 戰略類型的確定
影響榆林市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戰略地位的總優勢、總劣勢、總機會、總挑戰是由一級指標S,W,O,T和二級指標C1-C16綜合決定的。因此,S、W、O、T 各自的總力度分別由以下公式計算。
SWOT的總力度為因素對應的強度評分乘以各因素權重后的加和[6]。
總優勢力度
總劣勢力度
總機會力度
總挑戰力度
在以優勢力度S、劣勢力度W、機會力度O、挑戰力度T四個變量為半軸的四半維坐標系中,將影響榆林市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戰略地位的總優勢、總劣勢、總機會、總挑戰依次連成四點,即得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的戰略四邊形,通過戰略四邊形的重心所在象限就能確定出服務體系建設當前所處的戰略區[7]。
設上述戰略四邊形的重心坐標為G,則將計算出的各總力度代入可得重心坐標和戰略類型方位角θ,如圖1所示。
3.2 戰略強度計算
對于同一種戰略類型,實際服務體系建設工作既可采取積極開拓,又可采取求穩保守的策略。在此引入戰略正(負)強度。榆林市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的戰略正強度是優勢、機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定義服務體系建設的戰略正強度為
定義戰略負強度為
按照上述戰略正(負)強度的含義,在 SWOT坐標中如圖2所示。
如圖2所示,確定的服務體系建設戰略正負強度U和V,其數值分別等于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的四邊形面積,在U、V曲線上的所有優勢與機會組合、劣勢和挑戰組合所構成的戰略強度值均相等。定義戰略強度系數當U=V時,?=0.5為臨界點;當U>V時,即?>0.5,說明服務體系建設應選擇積極開拓的策略;當U 4 結語 榆林市戰略四邊形重心坐標G(X,Y) =(0.0159,0.0447),戰略類型方位角θ =70.4°位于第一象限。根據重心坐標值可知,雖然存在劣勢與挑戰的影響因素,榆林市中小企業服務體系的建設機會還是相當可觀的,由計算出的戰略類型方位角θ可得,服務體系建設目前處于開拓機會型戰略區域中,戰略強度系數?=0.5691大于 0.5,表明榆林市中小企業服務體系的建設應總攬全局、把握機會、大力發展,堅持走積極開拓的戰略路線。 參考文獻 [1] 榆林市統計局.榆林市統計年鑒(2009)[M].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 [2]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政策與實務[M].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02. [3] 十七大報告(全文)[EB/OL].www.ccsip.net/upload/090331/chinavvv_0903311728313150.doc. [4] 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EB/OL].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3/05/content_13103677.htm. [5]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and Economic Analysi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82. [6] 趙國忻.國外中小企業政策支持效果研究評述[J].經濟學家,2007(2):116-122. [7] 李榮融.明確方向,扎實工作,努力開創中小企業改革與發展工作新局面[J].中國經貿導刊,2000(2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