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
摘 要:《二泉映月》是一首蜚聲中外樂壇,飲譽中外的二胡獨奏曲,鋼琴曲由儲望華改變。《二泉映月》問世以來,奏家蜂起,各展其長,異彩紛呈,對樂曲的理解也不盡相同。但一切演奏家都把握了“形神兼備,寓神于形”這一原則,從而給聽眾留下銘心刻骨的深刻印象。《二泉映月》的“神”是什么呢?在于其孤獨者的心境,夜行者的傷感,不屈服的性格和對光明的希望。
關鍵詞:《二泉映月》 曲式結構分析 民族音樂素材 中國鋼琴音樂文化
中圖分類號:J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7(b)-0214-01
1 《二泉映月》的曲式結構分析
《二泉映月》是一首蜚聲中外樂壇,飲譽中外的二胡獨奏曲,鋼琴曲由儲望華改編。
全曲以變奏曲的形式,將音樂主題不斷展開推至高潮,之后又回到原來的情緒之中。它的結構是:
即同一個材料的五次變奏。隨著音樂的陳述、引申、展開,主題所表達的感情得到更加充分的抒發。
引子(1—11小節),平靜、舒緩。主題由三個樂句組成,第一樂句由商音上行至角,隨后在徵、角音上稍作停留,以宮音作結,旋律呈微波形的旋律線,緩慢而平靜。第二樂句,從第一個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上開始。圍繞宮音上下回旋,結束在徵音上,打破了前面的沉靜,開始昂揚起來,流露出作者無限感慨之情。主題進入第三樂句,旋律在高音區上流動,并出現了和、等新的節奏因素,整段音樂從開始時的平靜深沉逐漸轉為激動昂揚,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內心的生活感受和頑強自傲的生活意志。
A(12—20小節),旋律出現了音區的對比。旋律出現在左手低聲部,雖然旋律也以單音弱奏推出,加入了一個二度的裝飾音,但是由于音區變低,給人以黯淡,沉重之感。
A1(21—29小節),情緒由悲涼轉向悲憤。第23小節第四拍的#G音被琶音托著騰空而起,左手的織體多變:加入了不協和的分解和弦、切分音型、三連音、六連音音型,旋律從p→mf的變化,為樂曲的高潮作了鋪墊;右手的單音旋律變成了八度與和弦,這里用了E大調高半音的四度音,和聲色彩起了變化,產生了強烈的傾向性,加強了悲涼——悲憤的轉換。
A2(30—35小節),主題在高音區出現由p—ppp的層次,這個變奏中,旋律在右手的高聲部,用和弦來增加厚度。左手伴奏和弦大跳及民族調式琶音的上下行跑動,將旋律推向高潮。仿佛是歷經坎坷,滿腔苦悶心境的一種特殊的宣泄。從布局的角度可以看成是高潮前的靜伏、力量的蓄積。
A3(36—46小節),在旋律線的起伏方面比引子中的主題第一樂句稍大一些,旋律中加入了琶音及裝飾音的襯托。(見圖1)
A4(47—52小節),這兩個變奏的聲音層次為:p—mp—mf、p—mp—ff,在情緒上也很大的變化。第47小節前的八度和弦突出了立體感,為第五變奏做好了鋪墊。第47小節起進入第五變奏,為全曲高潮。旋律使用了加音三和弦,變功能和弦使和聲加厚,動感加強。依靠和聲功能在動力上的傾向性、緊張度,來補充五聲音階曲調中可能相對缺乏的潛在和聲機能作用。節拍方正有力,似拍案奮起,感情爆發,激動莫名,而又氣勢如虹,懷抱著對人生不屈的追求。
第52小節(見圖2)的延長符為情緒轉換起點,也是全曲最抓人之處,此時無聲勝有聲,氣息要充分,然后用與引子相同的織體將聽眾帶回冷泉皓月、空山深樹情景,如風過浪平,感情漸趨平靜,往事如夢似煙,悲憤與凄愴無人可訴,重又沉凝心底。以上多重變奏旨在申述與深化主題,其音樂形象應該一致。(見圖2)
A5(53—65小節),旋律在中音區平緩柔和的奏出,右手采用高音區五度音程加偏音的八度和弦作為襯托。自第56小節第三拍進入尾聲,旋律又恢復平穩的進行,由單音弱奏,加入了二度音程和裝飾音,增加了和聲的色彩性及感情上的凝重濃郁、深沉,強化了民族風格。第58小節高音第二拍的倚音要奏出pp的層次,休止符要明顯奏出飲泣咽噎效果。A5在結構上與A結構上遙相呼應。
2 選用民族音樂素材進行鋼琴音樂創作
全曲將主題變奏五次,隨著音樂的陳述、引申和展開,所表達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發。其變奏手法主要是通過句幅的擴充和縮減,并結合旋律活動音音域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現音樂的漸層發展和迂回前進。它的多次變奏不是表現相對比的不同音樂情緒,而是為了深化主題,所以樂曲塑造的音樂形象是較單一集中的。
在主題的五個變奏段落中,第一與第二兩個樂句的變化微小,主要變化在第三樂句。第三樂句在它的九次變化重復中,主要采取“重尾變頭”手法,將音樂加以引申、展開和收縮。它的旋律發展,使用了中國民間的樂句首尾銜接,同音承遞的方法,使音樂呈現出行云流水般的起伏連綿的律動美感,仿佛是道不完的苦情話,流不完的心酸淚,給人以“嘆人世之凄苦”,“獨愴然而涕下”之感。
《二泉映月》速度變化不大。全曲從=48→58,但其力度變化幅度大,從pp→ff。鋼琴采用力度對比,踏板的使用,音色的變化,使音樂時起時伏,扣人心弦。從段式結構的擴充、縮減、再擴充、再縮減來看樂曲的藝術構思,是:陳述—展開—下伏—亢進—收束。
《二泉映月》問世以來,奏家蜂起,各展其長,異彩紛呈,對樂曲的理解也不盡相同。但一切演奏家都把握了“形神兼備,寓神于形”這一原則,從而給聽眾留下銘心刻骨的深刻印象。《二泉映月》的“神”是什么呢?在于其孤獨者的心境,夜行者的傷感,不屈服的性格和對光明的希望。
參考文獻
[1] 曾美韻.中國音樂史與名曲賞析[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
[2] 趙淑云,繆杰.走進音樂—音樂知識與賞析[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
[3] 儲望華.漫談鋼琴獨奏曲<二泉映月>[J].鋼琴藝術,1999(1).
[4] 左平.回蕩的琴聲—— 音樂教育論稿[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endprint
摘 要:《二泉映月》是一首蜚聲中外樂壇,飲譽中外的二胡獨奏曲,鋼琴曲由儲望華改變。《二泉映月》問世以來,奏家蜂起,各展其長,異彩紛呈,對樂曲的理解也不盡相同。但一切演奏家都把握了“形神兼備,寓神于形”這一原則,從而給聽眾留下銘心刻骨的深刻印象。《二泉映月》的“神”是什么呢?在于其孤獨者的心境,夜行者的傷感,不屈服的性格和對光明的希望。
關鍵詞:《二泉映月》 曲式結構分析 民族音樂素材 中國鋼琴音樂文化
中圖分類號:J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7(b)-0214-01
1 《二泉映月》的曲式結構分析
《二泉映月》是一首蜚聲中外樂壇,飲譽中外的二胡獨奏曲,鋼琴曲由儲望華改編。
全曲以變奏曲的形式,將音樂主題不斷展開推至高潮,之后又回到原來的情緒之中。它的結構是:
即同一個材料的五次變奏。隨著音樂的陳述、引申、展開,主題所表達的感情得到更加充分的抒發。
引子(1—11小節),平靜、舒緩。主題由三個樂句組成,第一樂句由商音上行至角,隨后在徵、角音上稍作停留,以宮音作結,旋律呈微波形的旋律線,緩慢而平靜。第二樂句,從第一個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上開始。圍繞宮音上下回旋,結束在徵音上,打破了前面的沉靜,開始昂揚起來,流露出作者無限感慨之情。主題進入第三樂句,旋律在高音區上流動,并出現了和、等新的節奏因素,整段音樂從開始時的平靜深沉逐漸轉為激動昂揚,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內心的生活感受和頑強自傲的生活意志。
A(12—20小節),旋律出現了音區的對比。旋律出現在左手低聲部,雖然旋律也以單音弱奏推出,加入了一個二度的裝飾音,但是由于音區變低,給人以黯淡,沉重之感。
A1(21—29小節),情緒由悲涼轉向悲憤。第23小節第四拍的#G音被琶音托著騰空而起,左手的織體多變:加入了不協和的分解和弦、切分音型、三連音、六連音音型,旋律從p→mf的變化,為樂曲的高潮作了鋪墊;右手的單音旋律變成了八度與和弦,這里用了E大調高半音的四度音,和聲色彩起了變化,產生了強烈的傾向性,加強了悲涼——悲憤的轉換。
A2(30—35小節),主題在高音區出現由p—ppp的層次,這個變奏中,旋律在右手的高聲部,用和弦來增加厚度。左手伴奏和弦大跳及民族調式琶音的上下行跑動,將旋律推向高潮。仿佛是歷經坎坷,滿腔苦悶心境的一種特殊的宣泄。從布局的角度可以看成是高潮前的靜伏、力量的蓄積。
A3(36—46小節),在旋律線的起伏方面比引子中的主題第一樂句稍大一些,旋律中加入了琶音及裝飾音的襯托。(見圖1)
A4(47—52小節),這兩個變奏的聲音層次為:p—mp—mf、p—mp—ff,在情緒上也很大的變化。第47小節前的八度和弦突出了立體感,為第五變奏做好了鋪墊。第47小節起進入第五變奏,為全曲高潮。旋律使用了加音三和弦,變功能和弦使和聲加厚,動感加強。依靠和聲功能在動力上的傾向性、緊張度,來補充五聲音階曲調中可能相對缺乏的潛在和聲機能作用。節拍方正有力,似拍案奮起,感情爆發,激動莫名,而又氣勢如虹,懷抱著對人生不屈的追求。
第52小節(見圖2)的延長符為情緒轉換起點,也是全曲最抓人之處,此時無聲勝有聲,氣息要充分,然后用與引子相同的織體將聽眾帶回冷泉皓月、空山深樹情景,如風過浪平,感情漸趨平靜,往事如夢似煙,悲憤與凄愴無人可訴,重又沉凝心底。以上多重變奏旨在申述與深化主題,其音樂形象應該一致。(見圖2)
A5(53—65小節),旋律在中音區平緩柔和的奏出,右手采用高音區五度音程加偏音的八度和弦作為襯托。自第56小節第三拍進入尾聲,旋律又恢復平穩的進行,由單音弱奏,加入了二度音程和裝飾音,增加了和聲的色彩性及感情上的凝重濃郁、深沉,強化了民族風格。第58小節高音第二拍的倚音要奏出pp的層次,休止符要明顯奏出飲泣咽噎效果。A5在結構上與A結構上遙相呼應。
2 選用民族音樂素材進行鋼琴音樂創作
全曲將主題變奏五次,隨著音樂的陳述、引申和展開,所表達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發。其變奏手法主要是通過句幅的擴充和縮減,并結合旋律活動音音域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現音樂的漸層發展和迂回前進。它的多次變奏不是表現相對比的不同音樂情緒,而是為了深化主題,所以樂曲塑造的音樂形象是較單一集中的。
在主題的五個變奏段落中,第一與第二兩個樂句的變化微小,主要變化在第三樂句。第三樂句在它的九次變化重復中,主要采取“重尾變頭”手法,將音樂加以引申、展開和收縮。它的旋律發展,使用了中國民間的樂句首尾銜接,同音承遞的方法,使音樂呈現出行云流水般的起伏連綿的律動美感,仿佛是道不完的苦情話,流不完的心酸淚,給人以“嘆人世之凄苦”,“獨愴然而涕下”之感。
《二泉映月》速度變化不大。全曲從=48→58,但其力度變化幅度大,從pp→ff。鋼琴采用力度對比,踏板的使用,音色的變化,使音樂時起時伏,扣人心弦。從段式結構的擴充、縮減、再擴充、再縮減來看樂曲的藝術構思,是:陳述—展開—下伏—亢進—收束。
《二泉映月》問世以來,奏家蜂起,各展其長,異彩紛呈,對樂曲的理解也不盡相同。但一切演奏家都把握了“形神兼備,寓神于形”這一原則,從而給聽眾留下銘心刻骨的深刻印象。《二泉映月》的“神”是什么呢?在于其孤獨者的心境,夜行者的傷感,不屈服的性格和對光明的希望。
參考文獻
[1] 曾美韻.中國音樂史與名曲賞析[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
[2] 趙淑云,繆杰.走進音樂—音樂知識與賞析[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
[3] 儲望華.漫談鋼琴獨奏曲<二泉映月>[J].鋼琴藝術,1999(1).
[4] 左平.回蕩的琴聲—— 音樂教育論稿[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endprint
摘 要:《二泉映月》是一首蜚聲中外樂壇,飲譽中外的二胡獨奏曲,鋼琴曲由儲望華改變。《二泉映月》問世以來,奏家蜂起,各展其長,異彩紛呈,對樂曲的理解也不盡相同。但一切演奏家都把握了“形神兼備,寓神于形”這一原則,從而給聽眾留下銘心刻骨的深刻印象。《二泉映月》的“神”是什么呢?在于其孤獨者的心境,夜行者的傷感,不屈服的性格和對光明的希望。
關鍵詞:《二泉映月》 曲式結構分析 民族音樂素材 中國鋼琴音樂文化
中圖分類號:J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7(b)-0214-01
1 《二泉映月》的曲式結構分析
《二泉映月》是一首蜚聲中外樂壇,飲譽中外的二胡獨奏曲,鋼琴曲由儲望華改編。
全曲以變奏曲的形式,將音樂主題不斷展開推至高潮,之后又回到原來的情緒之中。它的結構是:
即同一個材料的五次變奏。隨著音樂的陳述、引申、展開,主題所表達的感情得到更加充分的抒發。
引子(1—11小節),平靜、舒緩。主題由三個樂句組成,第一樂句由商音上行至角,隨后在徵、角音上稍作停留,以宮音作結,旋律呈微波形的旋律線,緩慢而平靜。第二樂句,從第一個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上開始。圍繞宮音上下回旋,結束在徵音上,打破了前面的沉靜,開始昂揚起來,流露出作者無限感慨之情。主題進入第三樂句,旋律在高音區上流動,并出現了和、等新的節奏因素,整段音樂從開始時的平靜深沉逐漸轉為激動昂揚,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內心的生活感受和頑強自傲的生活意志。
A(12—20小節),旋律出現了音區的對比。旋律出現在左手低聲部,雖然旋律也以單音弱奏推出,加入了一個二度的裝飾音,但是由于音區變低,給人以黯淡,沉重之感。
A1(21—29小節),情緒由悲涼轉向悲憤。第23小節第四拍的#G音被琶音托著騰空而起,左手的織體多變:加入了不協和的分解和弦、切分音型、三連音、六連音音型,旋律從p→mf的變化,為樂曲的高潮作了鋪墊;右手的單音旋律變成了八度與和弦,這里用了E大調高半音的四度音,和聲色彩起了變化,產生了強烈的傾向性,加強了悲涼——悲憤的轉換。
A2(30—35小節),主題在高音區出現由p—ppp的層次,這個變奏中,旋律在右手的高聲部,用和弦來增加厚度。左手伴奏和弦大跳及民族調式琶音的上下行跑動,將旋律推向高潮。仿佛是歷經坎坷,滿腔苦悶心境的一種特殊的宣泄。從布局的角度可以看成是高潮前的靜伏、力量的蓄積。
A3(36—46小節),在旋律線的起伏方面比引子中的主題第一樂句稍大一些,旋律中加入了琶音及裝飾音的襯托。(見圖1)
A4(47—52小節),這兩個變奏的聲音層次為:p—mp—mf、p—mp—ff,在情緒上也很大的變化。第47小節前的八度和弦突出了立體感,為第五變奏做好了鋪墊。第47小節起進入第五變奏,為全曲高潮。旋律使用了加音三和弦,變功能和弦使和聲加厚,動感加強。依靠和聲功能在動力上的傾向性、緊張度,來補充五聲音階曲調中可能相對缺乏的潛在和聲機能作用。節拍方正有力,似拍案奮起,感情爆發,激動莫名,而又氣勢如虹,懷抱著對人生不屈的追求。
第52小節(見圖2)的延長符為情緒轉換起點,也是全曲最抓人之處,此時無聲勝有聲,氣息要充分,然后用與引子相同的織體將聽眾帶回冷泉皓月、空山深樹情景,如風過浪平,感情漸趨平靜,往事如夢似煙,悲憤與凄愴無人可訴,重又沉凝心底。以上多重變奏旨在申述與深化主題,其音樂形象應該一致。(見圖2)
A5(53—65小節),旋律在中音區平緩柔和的奏出,右手采用高音區五度音程加偏音的八度和弦作為襯托。自第56小節第三拍進入尾聲,旋律又恢復平穩的進行,由單音弱奏,加入了二度音程和裝飾音,增加了和聲的色彩性及感情上的凝重濃郁、深沉,強化了民族風格。第58小節高音第二拍的倚音要奏出pp的層次,休止符要明顯奏出飲泣咽噎效果。A5在結構上與A結構上遙相呼應。
2 選用民族音樂素材進行鋼琴音樂創作
全曲將主題變奏五次,隨著音樂的陳述、引申和展開,所表達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發。其變奏手法主要是通過句幅的擴充和縮減,并結合旋律活動音音域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現音樂的漸層發展和迂回前進。它的多次變奏不是表現相對比的不同音樂情緒,而是為了深化主題,所以樂曲塑造的音樂形象是較單一集中的。
在主題的五個變奏段落中,第一與第二兩個樂句的變化微小,主要變化在第三樂句。第三樂句在它的九次變化重復中,主要采取“重尾變頭”手法,將音樂加以引申、展開和收縮。它的旋律發展,使用了中國民間的樂句首尾銜接,同音承遞的方法,使音樂呈現出行云流水般的起伏連綿的律動美感,仿佛是道不完的苦情話,流不完的心酸淚,給人以“嘆人世之凄苦”,“獨愴然而涕下”之感。
《二泉映月》速度變化不大。全曲從=48→58,但其力度變化幅度大,從pp→ff。鋼琴采用力度對比,踏板的使用,音色的變化,使音樂時起時伏,扣人心弦。從段式結構的擴充、縮減、再擴充、再縮減來看樂曲的藝術構思,是:陳述—展開—下伏—亢進—收束。
《二泉映月》問世以來,奏家蜂起,各展其長,異彩紛呈,對樂曲的理解也不盡相同。但一切演奏家都把握了“形神兼備,寓神于形”這一原則,從而給聽眾留下銘心刻骨的深刻印象。《二泉映月》的“神”是什么呢?在于其孤獨者的心境,夜行者的傷感,不屈服的性格和對光明的希望。
參考文獻
[1] 曾美韻.中國音樂史與名曲賞析[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
[2] 趙淑云,繆杰.走進音樂—音樂知識與賞析[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
[3] 儲望華.漫談鋼琴獨奏曲<二泉映月>[J].鋼琴藝術,1999(1).
[4] 左平.回蕩的琴聲—— 音樂教育論稿[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