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陳紅花++劉元名
1 引言
由于全球競爭的加劇,技術變革與技術創新曰益頻繁,促進了開放式創新模式的出現。在該模式下,企業充分整合內外部的資源,通過技術購買、技術合作、技術轉讓等方式更快地獲取(利用)更新的技術,并通過多種渠道開發市場機會。實證發現,創新開放度與創新績效的曲線關系符合倒U形特征,即企業低開放度創新績效低,企業高開放度(過度的開放)創新績效也低。這一研究結果讓應用該模式的企業陷入兩難境地,這也在某種程度上解釋了為什么中國的企業在技術創新過程中開放程度普遍比較低。由于技術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研究技術創新管理的學者很少涉及技術特性帶來的模式規定性,鮮有關于技術特性與企業創新開放度的關系的論述。本文從技術特性視角出發,解析影響創新開放度的技術特性的維度,并且通過實證數據檢驗技術特性與創新開放度的關系。
2 理論基礎與研究假設
在開放式創新模式下,技術知識和資源可以跨越企業邊界進行由內向外或者由外向內的滲透,企業能夠與合作伙伴共享技術知識和資源。開放度是企業對外開放程度的綜合性指標,目前的文獻主要從兩方面來定義,即企業利用外部資源的程度或與外部組織合作的程度,并用廣度和深度兩個指標度量。何郁冰和陳勁在此基礎上增添了時間維度,用企業合作的數量、合作的頻數、合作的時長分別表示創新開放的廣度、深度和久度。在創新活動中,易于采取合作創新的技術、能夠分清各方投入的技術將適合采取廣泛的、長期的、更深入的開放創新。Teece認為技術的特性包括不確定性、路徑依賴、累積本質、不可逆性、技術關聯性、內隱性及可專有性。也有學者將技術特性概括為多元性、隱含性及關聯性等。隨著制造技術的發展,技術模塊化的影響也得到重視。依據前期學者的研究和對創新實踐活動的分析,本研究認為,影響創新開放度的技術特性主要是技術不確定性、技術可顯性、技術可模塊化程度及技術關聯性。
2.1 技術不確定性和企業創新開放度
技術不確定性是基于技術環境的不可測而導致的不能對新技術或新產品的開發進行準確預測的可能性。劉明明認為技術的不確定性是指企業在技術發展的方向、速度以及所能達到的最終結果方面存在不確定性。奈特將不確定性視為生成利潤的基礎,認為不確定性越大的領域蘊含的商機越多。企業為了獲取高額回報,在進行新技術開發時會避免對外合作以實現壟斷利潤。Cho和Yu從交易成本理論視角出發,認為隨著不確定性的增加企業進行內部研發是獲得技術的首選模式,并通過實證證明不確定性越高,企業自行參與的研發活動越多。湯建影認為技術不確定性較高時,民營企業選擇自主研發,以降低交易成本并使風險可控,并且認為技術不確定性較低時,企業傾向于外部購買,采取高的創新開放度。因此提出假設1:技術的不確定性對企業創新開放度有顯著的負向影響。
2.2 技術關聯性與企業創新開放度的關系
技術關聯性是由于兼容產品的廣泛基礎使相關的技術必須具有的整體性和一致性,是組織整合在不同時點所采用的技術以產生綜效的可能性。知識經濟下交易和協作活動都具有技術關聯性。每一種特定技術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總是不同程度與其他支持性技術一起發生聯系,為著某個共同的實踐目的而構成某種技術系統。當一項或少數幾項重要的技術創新出現后,會隨之涌現出一系列以此技術為基礎的技術或相關技術創新,技術創新會沿著某種技術軌道創造出更多的技術發展機會,產生更多的縱向相互關聯的專利技術。部件和產品的技術關聯性增加了分工協作的需要,技術關聯度越高,需要越多產業或企業參與進來。基于此得出假設2:技術的關聯性對企業創新開放度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2.3 技術可模塊性與企業創新開放度的關系
技術可模塊性是指對于復雜產品系統實施模塊化劃分,以進行復雜產品系統創新。可模塊性實質是將復雜體系內部相互關聯較強的部分作為一個模塊單元,相互關聯不強的部分割離開作為另一個模塊單元的過程。通過模塊化更容易建立一個動態、彈性、反應敏捷的體系,以減少產品的復雜性,壓縮設計時間,并大大提高產品多樣化創新的效率。技術模塊化創造了一個開放系統,保證了設計參數和產品研制的獨立性,使單模塊創新更易進行,企業間的長期合作成為可能,從而促進了開放式創新的實現。因此,技術可模塊性程度越高,企業的創新開放度越高。基于此得出假設3:技術的可模塊性對創新開放度有顯著正相關關系。
2.4 技術可顯性與企業創新開放度的關系
技術可顯性是指技術可以明示化或訴諸文字的程度。顯性知識是能以系統的語言表達,表現為產品外觀、文件、數據庫、說明書、公式和計算機程序等形式的客觀知識,能夠在人們之間傳播、分享和交流。包括科學技術文獻、技術標準、專利等在內的顯性技術知識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能夠給擁有者帶來豐厚利潤。顯性的技術知識可以通過合同關系獲得,獲取的途徑包括有償購買和與外部合作開發。企業外部擁有顯性技術知識的主體包括用戶、供應商、競爭對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企業能通過開放創新網絡與外部的創新主體開展合作,獲得相應的創新成果。因此得出假設4:技術的可顯性程度對創新開放度有顯著正相關關系。
此外,本研究還增設了企業年齡、規模、研發強度等控制變量。企業年齡影響著企業的開放創新決策,成立時間較長的企業往往能積累較多的外部創新合作伙伴。企業規模是重要影響因素,企業規模越大合作資金越有保障、合作信譽越高。研發強度直接影響企業開放創新行為及創新資源配置。
3 研究設計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搜集數據進行實證檢驗,并采用SPSS19.0及LISREY8.7軟件工具進行分析。研究模型解釋變量為技術不確定性、技術關聯性、技術可模塊性及技術可顯性,被解釋變量為創新開放度。本研究采用Likert五級量表打分法度量,1~5依次表示不同意到同意,或低到高過渡,3代表中立態度或中間狀態。
3.1 預研究
本研究選擇在借鑒此前相關量表的基礎上,自行開發中國本土企業情景中的各維度量表。endprint
3.2 主研究樣本信息
本文主研究數據采集對象為企業,問卷填寫對象要求處于企業的技術研發或管理崗位或對本企業技術創新熟悉的中層以上的管理者。問卷發放涉及機械制造、生物化工、軟件信息服務業及金融業等行業,主要采用郵件及現場填寫方式進行發放。問卷包括四個部分:信息告知、填寫者及其企業的基本信息、企業開放度及技術特性測量條款。本次問卷共計發放問卷200份(即200個企業):通過郵件發放問卷165份,實際回收96份;進行現場發放35份,回收30份;共回收問卷126份,實際有效問卷113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56.5%。該樣本的企業年齡平均在3.51年,行業結構中軟件信息占比34.5%、電子及機械制造占比29%、生物化工占比13.3%、金融占比8%,其他15%。
3.3 信度、效度
本研究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EFA)及驗證性因子分析(CFA)來檢驗量表的信度及效度。信度檢驗采用Cronbachs a系數評價,所有變量的Cronbachs a系數值為0.762,同時5個維度的Cronbachs a值均超過了0.7,說明量表具有較高的內部結構一致性,符合信度要求。本研究的調查問卷經過筆者所在的由一名教授、兩名博士生、多名研究生組成的學術小組的討論和審核,以及與多位企業高層管理人員的討論和修改,并進行初測試并調整,量表具有較高的內容效度。經檢驗,所有變量的KMO=0.727,高于0.7,近似卡方為826.352,巴利特檢驗的顯著性概率為0.000<0.001,說明量表的數據適合做因子分析。所有變量因子主成分分析的結果顯示共有五個主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可以被萃取為五大因子,且各因子上的載荷絕對值系數在0.5以上,說明各因子中的原始變量有較顯著的相關性。提取出的五大因子累計方差貢獻率達到75.312%,涵蓋了數據中大部分信息,量表對于所測量的概念具有較好的解釋力。各指標在相應潛變量上的標準化因子負荷指數大部分大于0.5,T值均大于2。總體看來,自變量四因子模型對樣本數據的擬合程度較好。以上結果表明,技術特性四個維度概念清晰,相互之間有足夠的區分度。
此外,高研發強度的企業更加傾向于開放,因此加入研發強度進行回歸以檢驗模型的穩健性。研發強度根據企業近兩年研發投入的費用占當年銷售總額的平均比例,分為少于0.5%、0.5%~1%、1%~1.5%、1.5%~2%、2%~5%及5%以上。本研究還控制了企業年齡、規模變量。企業年齡按企業成立時間分為小于3年、3~6年、6~10年、10~20年及20年以上。企業規模主要根據資產分為少于5千萬、5千萬~1億、1億~5、5億~10億及10億元以上。
4 實證結果分析
4.1 變量描述性統計及相關系數分析
從Pearson相關系數看出,創新開放度與技術不確定性的關系負向顯著,與技術關聯性、技術可模塊性及技術可顯性的關系正向顯著,初步顯示了創新開放度與技術特性各維度之間的聯系,控制變量企業年齡與創新開放度有顯著的正向關系,研發強度與創新開放度、技術可模塊性及技術可顯性有顯著的正向關系。
4.2 回歸分析及穩健性檢驗
本研究采用多層線性模型方法對提出的假設進行檢驗。在模型1中,僅僅加入了控制變量對結果變量創新開放度進行解釋;模型2加入了本文感興趣的四個解釋變量。從模型2可知,在控制了企業年齡、規模之后,技術不確定性(系數為180,且p<0.05)對創新開放度產生顯著的負向影響,技術關聯性(系數為0.259,且p<0.01)、技術可模塊性(系數為0.103,p<0.05)對創新開放度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技術可顯性(系數為0.315,且p<0.001)對創新開放度產生非常顯著的正向影響。假設1、假設2、假設3和假設4都得到了數據支持。模型3加入了研發強度變量,以進一步檢驗模型的穩健性,從回歸的結果看,加入新變量后并不影響自變量的符號及顯著性,說明模型具備較好的穩健性。
5 研究結論與討論
研究結果表明,技術不確定性對開放度有顯著的負向影響,說明技術的不確定性越高,企業的創新開放度越低。從交易成本理論角度看,當技術不確定性高時,企業要找到可信賴、能力匹配的合作者需要花費更多的搜尋成本、談判成本及時間成本。高不確定性技術意味著技術的發展前景渺茫,合作者需要承受更高的協作成本、履約成本、合作失敗的風險成本。因此,技術高不確定性時企業應減少對外合作。隨著技術的不確定性下降,企業與外界合作的交易成本也會下降,企業的創新開放度則可以隨之增加。數據表明,技術關聯性對開放度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說明技術的關聯性程度越高,企業越需要依靠群體的力量展開創新;研究結果還表明,技術可顯性對開放度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即技術可顯性程度越高,技術擴散和轉移的效率越高,技術在企業間滲透的能力越強,企業的創新開放程度越高;技術可模塊性對創新開放度有較為顯著的正向影響,因為技術可模塊化的程度越高,企業對現有技術的重新編程能力增強,通過開放式創新,企業可以快速推出適應市場變化的新產品,企業的創新開放程度越高。
實證分析表明,受技術特性的影響,企業的創新開放度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值得注意的是,開放式創新模式關注的焦點是“利用”式的創新。處于短期生存選擇環境下的企業,需要有效地利用已有的資源或能力,但從長期看,既要有效利用內外資源,更需要發展出“探索”性創新的新能力,以創造將來的選擇環境。將“利用”和“探索”結合起來創新,將是企業創新的必經之路,如何結合這兩者也將是企業管理面對的主要挑戰。
(摘自《中國科技論壇》2014年第1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