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英華
摘 要 文章在對新加坡的高職教育成功因素分析和總結的基礎上,結合我國職業教育現狀,探索我國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從而確保人才培養的高質量、人才出口暢通,使職業教育走上健康發展之路。
關鍵詞 人才培養 創新思維 高職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9.1 文獻標識碼:A
新加坡于1965年建國,從貧困的彈丸之地發展為“亞洲四小龍”創造了“亞洲奇跡”。新加坡經濟建設發展的良好勢頭很大程度上歸因于成功的職業教育。職業教育中的高等職業教育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筆者于2013年11月對新加坡義安理工學院的人才培養情況進行了為期21天的實地考察,總結出新加坡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要點及特色,結合我國國情來探索提高我國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途徑。
1 新加坡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要點及特色
1. 1 新加坡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要點——創建有效的教育及學習環境
(1)政府大力扶持職業教育,辦學經費充裕。新加坡的教育體系分為大學、理工學院、工藝教育學院、初級學院(高中)、中學(初中)、小學等六大板塊,其中理工學院相當于我國的高等職業技術學院,新加坡整個社會對高等職業教育的認可度很高,各級政府也重視職業教育的發展,不斷加大對高職院校的投入。這一舉措使得新加坡職業教育具備良好的發展經濟基礎,從而毫無后顧之憂地走上高速度、高質量、高水平的發展道路。
(2)購進先進的實訓設備,市場需求主導教學內容。新加坡的職業教育理念保持與時俱進,第一時間吸收世界新知識,學習世界前沿的新技術。理工學院注意研究國際新技術、特別是高科技發展的動向,注意研究國內產業結構調整后對技術和人才的需求情況,不斷給職業教育與培訓提供新信息;購進最新的實訓設備,建立最先進的專業實訓室,采用企業化的管理,使教學具有超前性和市場性,使教學服務于產業結構調整,服務于企業改革與發展的需要,教學內容都圍繞市場需求開展。
(3)培養優秀的教師團隊,教學水平主導人才水平。新加坡職業學校選聘教師的基本條件是大學本科以上學歷且具備至少5年企業工作經驗。專業教師每2~3年就要到企業接受6個月或一年的培訓,教師每年都會到企業與實習生共同解決企業生產實際問題,通過此種輪換制學習與教學,實現理論與企業技術應用相結合,為教師提供更新知識和技能的機會。由此不斷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督導教師在教學上堅持理論與實踐并重,從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4) 創建豐富的教學平臺,全方位多角度培養。比如義安理工學院開發的E-learning教學平臺,教師和學生可以在該平臺上進行遠程教學,同時學生可以在任意時刻登錄平臺進行自主學習,利用各種寓教于樂的游戲環節滲透教學。教師利用豐富的教學資源,設計豐富的教學環節,利用多種教學方法與手段,通過各種方法演繹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從各種途徑學習,從而實現多角度靈活性的培養。
1.2 新加坡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特色——實現均衡而全面的教育效果
(1)學生具備高水平的創新思維能力。創新思維是發明產品、優化流程、推動經濟發展的原動力。新加坡政府認為知識型經濟不是為精英分子所設立的,只要具有知識和創意,并作出適當的調整,任何人都能發揮所長。只要能夠思考和創新,每個人都能成為智慧工作隊伍的一分子,每個人都能通過職業教育的各種方法使自己更有價值。義安理工學院通過開設為期三年的一門系統的通識課程:點子啟發、點子藍圖、點子實現,不斷啟發、鼓勵和引導學生創新思維,為今后在企業工作中不斷實現創新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學生學會了開闊的思維方法,拓展了解決問題的思路。
(2)學生具備正確的定位和良好的企業精神。義安理工學院畢業生具備清晰的就業定位:不是技術工人,而是工程師助理。因此他們從學習之始就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就業面向。在學習中把自己當社會工作人員來要求,因此不論是課堂學習還是企業實踐學習,學生都在學習中培養了良好的企業精神,對自己的發展和未來的職業規劃都有明確的定位。
(3)學生具備良好的專業技能和專業素養。義安理工學院通過豐富的專業課程,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各種創意型的教學環節設計,共同為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做好全方位的準備。使學生達到一定的專業層次,同時技能也達到一定的水平。
(4)學生通過跨學科拓寬專業口徑、拓展就業渠道。義安理工學院一方面通過豐富的、成體系的通識課程實現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實現全面型教育;另一方面,通過大量的專業公選課程,拓展學生的學習興趣,或是專業學習的邊緣學科,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專業學習。真正實現寬口徑,從而拓展就業渠道。
2 由新加坡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特色,結合我國職業教育現狀來探索提高我國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途徑
(1)校企必須深度合作,提高人才培養與市場結合程度,提高全社會對于職業教育的責任感。目前,我們的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雖有企業參與,亦有行業發展動向為參考依據。但是企業、行業、政府參與的程度不夠,調控的力度不夠,經濟扶持的力度不夠,人才培養不僅是學校的責任,也是企業和政府的社會責任,因此,我們要爭取更多的四方聯動,為人才培養創造好的環境,制定規范的人才出口政策,按需培養,提高培養的對口程度。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培養的人才可以直接滿足市場的人才需求,以確保人才培養的出口暢通。
(2)工學必須緊密結合,保證專業能力培養與就業崗位的需求一致性,培養學生良好的企業精神。很多學生出現畢業即失業的現象,工作一兩年就放棄自己專業的現象屢見不鮮。就物流管理專業而言,很多學生畢業后,就業的單位的對口性不夠,很多學生找到的工作不是自己的本專業,造成的培養與就業的不一致性。2013年通過對畢業生比例較高的前10個專業:會計、會計電算化、機電一體化、物流管理、工程造價、護理、建筑工程、數控技術、電氣自動化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的畢業生就業狀況進行了調查,發現所有專業的畢業生都存在對口率偏低、就業穩定性差的問題。以物流管理專業為例:畢業半年后就業率為91.8%,畢業后半年后月收入為2918,工作與專業的相關度為47%,畢業半年內的離職率為49%。因此為了更好地解決該類問題,一方面學校要更多地與政府、行業、企業形成聯動,合理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培養多少人才、面向哪些崗位,保證充分的培養即所需的同時,才能保證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另一方面要深度的開展工學結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了企業流程,利用工作的高效率實現成就感,利用成就感提升就業滿意度,維持就業穩定性,真正做到愛崗敬業。endprint
(3)人才培養必須全過程控制,確保人才培養的質量過硬,提高人才質量與崗位需求的匹配程度。目前,我們的人才培養計劃制定過程中也進行了一部分的企業調研,同時更多的是參考示范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但是,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人才培養過程中,必須開展大量的企業調研,針對社會需求,制定人才培養目標的同時,在就業具體面向的企業中,進行深刻的考察,一方面要深入企業進行掛職鍛煉,要進行崗位職業能力的總結分析。另一方面要研究企業如何優化操作流程,怎樣提高工作效率。如何引進新的技術幫助企業更好地發展和進步。聯合企業人員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以便培養出符合規格的人才,保證人才培養的質量。人才質量要求人才不僅能上崗能完成崗位職責,同時要能在崗位上,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能具備專業潛力,利用專業素養及專業知識,來幫助企業提高工作效率。
(4)教學和管理工作必須務實,確保人才培養過程的精細化,鼓勵學生發展創新思維。人才培養是一個長期浸染、升溫發酵、發展進化的過程,不像工業產品,經過固定的加工工序就可以成型,只要技術達標,產品就是合格的。人才培養,是由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一個相互作用、互相影響、潛移默化、積累遷移的過程。因此,培養過程至關重要,我們在培養過程中,要注重精細化培養,正如義安理工學院,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啟發引導學生完成他們的點子創意,鼓勵學生去創新,引導學生去探索,老師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幫助和鞭策學生學習和進步。在此過程中,教師的精細化培養,是人才創意產生發展和成長進步的關鍵因素。因此,我們要盡可能確保人才培養的精細化,過程和環節的科學化,針對性強,進一步優化人才培養的方法和手段,注重過程控制,為學生的成長和進步把關。
我們通過分析新加坡的高職教育成功因素,探索我國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方面的途徑,依據以上途徑認真做好人才培養計劃、科學設置人才培養方案、合理進行課程設置、實現高效的全過程控制,才能做到人才培養的高質量、人才出口暢通,才能使專業建設逐漸形成特色、職業教育走上健康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 魏敏.新加坡的高等職業教育特色[J].職教通訊世界之窗,2004(9):62-63.
[2] 陳慧敏.新加坡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及其對我國高職教育的啟示[J].機械職業教育,2006(4):45.
[3] 謝南斗.中外職業技術教育比較[J].中國成人教育,2007(21).
[4] 馬志青,楊曉麗.中國與新加坡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比較[J].民辦教育研究,2008(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