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科技學校,福建 莆田 351100)
談閩臺旅游業的發展
柯德峰
(莆田科技學校,福建 莆田 351100)
本文將閩臺旅游業發展的基礎作為出發點,重點探討了目前閩臺旅游業的現狀,同時在文章中也針對目前旅游的具體現狀對其未來的發展提出了筆者的一些建議,以供讀者研究和探討。
閩臺旅游業;發展;合作
據統計數據顯示,僅2009年1月份到5月份,臺胞來閩旅游就高達352,800余人次,同時,伴隨著海峽兩岸大小“三通”的推進,特別是大陸居民赴臺旅游的啟動和近年國臺辦受權宣布促進兩岸交往的五項新措施,以及近年福建省各級各部門積極開展的閩臺旅游交流合作事項,全力推動福建居民赴臺“金、馬、澎”地區旅游,可以說閩臺旅游業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筆者認為,閩臺旅游業在如此好的發展機遇和前提下,應該及時把握現有的兩地旅游業合作與發展的獨有資源,不斷加強和深化閩臺旅游交流合作,推進閩臺旅游業的科學、持續、健康、和諧發展。
(一)獨有的“五緣”優勢,為閩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契機
自古以來,閩臺關系源遠流長,并形成了獨有的“五緣”,即: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連、商緣相通、法緣相系,為兩地旅游業的發展合作提供了獨有的優勢。
臺灣與福建在地理上曾多次相連,在歷史、地域和文化有著獨特的淵源關系,閩臺關系不容割舍。地緣相近,指閩臺兩地往來方便。臺灣和福建一水之隔,現在航空及海上交通的發展為兩地旅游提供了便利;閩臺人民有著同宗共祖的血緣關系,血緣相親,兩地血緣之間源遠流長,為兩地旅游業提供了鞏固的客源;文緣相連,指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媽祖文化等在臺灣有著廣泛影響,兩地文化彼此間不斷交融、演化,被譽為閩臺文化,為兩地旅游業充分挖掘旅游的文化品牌搭建了平臺;閩臺兩地自古就有密切的貿易往來,商緣相通,在此基礎上,應充分發揮好旅游業對兩地經濟的拉動作用;臺灣從宋朝在臺灣設立行政機構到1885年單獨建省之前一直歸福建管轄,在教育、行政、財政等方面與福建保持關系,使他們法緣相系,為兩地旅游業的發展合作奠定了基礎。
(二)相得益彰的旅游資源,為閩臺兩地旅游業的合作與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閩臺兩地位于祖國的東南部,兩地相隔一個臺灣海峽,旅游資源豐富。閩臺兩地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頗多,人文旅游資源也不缺乏,兩地旅游資源有著相同或各自的特點,兩地地形景觀豐富,有著名的高山、島嶼、縱谷、地熱與海岸等;由于其氣候特點,擁有的自然生態資源頗具特色。另外閩臺人民同祖同根,在人文風貌方面有較大的一致性。這些都有利于兩岸旅游業的共同發展,并逐步推動兩地經濟的發展。
(三)良好的合作基礎和龐大的潛在客源,為閩臺旅游業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
閩臺兩地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礎,在1987年大陸首先向臺灣民眾開放了赴大陸旅游的單向航向,隨著改革開放、經濟、政治等發展,在2004年臺灣開放了福建居民赴金門、馬祖、澎湖地區的雙向旅游。并由最初的臺胞回鄉探親、祭祖、觀光旅游,到后來的投資、貿易往來,而且隨著臺灣和大陸雙方面經濟、文化等交流的日益頻繁,兩岸的關系也發生著變化,在旅游方面的合作更是變得更加頻繁。
(一)閩臺旅游業的發展現狀
一是國家旅游局在全國“十一五”旅游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了:“優先規劃和建設海峽西岸旅游區,從海峽兩岸經濟區入手,逐步推進對臺合作,打造‘海峽旅游’品牌,共筑合作雙贏平臺,并把海峽西岸旅游區列為全國12個旅游區之首”;二是在2009年出臺的《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的文件中,明確指出要打造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富有特色的自然文化旅游中心的奮斗目標;三是于2009年5月份福建省旅游協會和臺灣六大旅游同業公會的代表共同簽署了《閩臺旅游品質保障合作協議》,該協議的達成,在加強兩岸旅游業的交流和合作中,在全面促進兩岸旅游業質量,在保證兩岸旅游者消費權益等方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四是福建省在2009年也出臺了相應的政策和規定,來進一步的扶植兩岸之間的旅游行業,加大對旅游業的扶持力度,鼓勵閩臺雙向旅游,對兩岸旅游者經福建口岸往來旅游的給予獎勵;五是于2009年7月份閩臺旅游業界簽訂了《福建旅游發展合作協議》,并啟動“福建旅游百千萬活動”合作計劃。上述一系列的利好消息,著實為構建海峽旅游共同市場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閩臺旅游業合作與發展的意義
一是在促進兩岸關系友好發展,促進兩岸人民的相互理解和溝通,促進祖國早日實現統一等方面有著重要意義;二是在提升閩臺兩地旅游景點在的知名度,促進其旅游業的發展狀大;三是有利于提高兩地旅游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四是有利于推動兩地的經濟水平, 以每位大陸游客臺灣游消費5萬元新臺幣計算,如果一年觀光客達100萬人次,那么就將給臺灣帶來500億元新臺幣的觀光效益,由此必將帶動餐飲、百貨購物、旅館等各行各業的發展。
(一)要加強從業隊伍建設。從業人員從某種角度講,決定著兩地旅游業各項措施能否真正取得實效。因此,在各方面條件允許的條件下,組織兩岸相關從業人員進行互相學習,交流是有必要的。
(二)要規范統一閩臺旅游業管理制度。由于歷史文化等差異,導致大陸和臺灣地區在旅游景點、導游系統等很多方面存在差異。容易造成游客的不理解。因此,需要兩岸根據旅游的具體需要做出相應的調整,根據兩岸人民的文化傳統等,在旅游景點設置相應的警示牌等。而且,也可以在對景區的宣傳過程中,對相關的品牌內涵與特點進行詳細的說明和補充。
(三)要加大宣傳力度。通過現代化等多媒體形式,多角度、全方位的對旅游景點進行宣傳,同時在宣傳的過程中,也加入品牌內涵和當地文化習俗等相關內容的介紹,讓群眾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時定期舉辦各類和臺灣關系密切的旅游活動也是必要的。
(四)要不斷深入閩臺淵源關系。通過舉辦可以影響兩岸旅游的活動等,來加強兩岸之間的關系,增強兩岸居民的認同感。尤其是可以通過有著深遠影響的湄洲媽祖文化和東山關帝文化,來逐漸加強閩臺淵源關系。
參考資料
[1] 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Z].
[2] 邵琪偉.中國旅游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11.
F592
A